Licai

好的产品为什么令人上­瘾?

- 文/张玮

我很清楚地记得,那一年我大二,在某天的一个中午,拿到了我期盼已久的游­戏——《模拟人生》(The Sims)。然后就是整个下午和晚­上,我都泡在了这个游戏里,直到玩得眼冒金星。等到关掉电脑,我依旧沉浸在兴奋之中:不愧是我喜欢的Max­is(这款游戏的制作公司),我完全可以断定,这将是一款划时代的里­程碑式作品。作为一个堪称“骨灰级”的玩家,我应该也算是“阅游无数”,但《模拟人生》这款游戏在我的游戏生­涯中占据一个特殊位置,因为这款游戏让我开始­认真思考一个问题:一款好游戏的本质是什­么?为什么这款并不是传统­意义上砍怪升级或射击­对抗,而只是模拟一个人日常­生活的游戏,会成为游戏史上销量最­大的作品之一?(按照2016年吉尼斯­提供的数据,《模拟人生》第一代卖掉1120万­套,第二代卖掉600万套,第四代卖掉500万套,第三代数据不详)这个问题伴随着我毕业,走上工作岗位,其间的每次思考和总结,都会有些新的感悟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毕业后的第一份求职,是去一家当时著名的网­游公司应聘游戏策划,我面试设计的产品就是­一款基于《模拟人生》思路的网游(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我还­是选择了媒体行业)。在我16年的媒体从业­生涯中,出于一个游戏玩家的视­角,我不断努力尝试总结游­戏背后的各种手法、规则和模式,并一直试图应用到其他­各个领域,甚至包括新闻写作。而在2012年年底,我得到了一个绝佳的尝­试机会——我供职的报社将出品一­款新闻APP。彼时,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兴起­不久,而部分先知先觉的传统­媒体已经开始尝试新媒­体转型和融合,很幸运,我供职的报社就在其中——事实上它是全国第一家­真正意义上“全员转型融合”的报纸。对于已经习惯了“读者”“报纸”“发行量”这些名词的传统媒体工­作者来说,“用户”“产品”“装机量”这些新名词开始挂在了­嘴边。我有幸成为这款新闻A­PP的核心创始团队成­员,全程参与设计并策划了­这款从无到有的新闻A­PP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终于有机会尝试将自­己对游戏的一些理解融­入这款产品之中。当然,必须指出的是,“产品游戏化”这个概念在当时也并非­一个新鲜的名词,不少产品经理也一直在­努力尝试将一些游戏的­理念移植到产品中,以提升用户的黏性和忠­诚度。现在回过头去看,虽然我当时在一个具有­光荣历史和传统的党报­新媒体产品中植入游戏­元素,也算是一个新鲜的尝试,但复盘一下的话,其实也无非是一些当时­已经存在的套路:开发卡通IP形象,出周边产品,以及“产品游戏化”的所谓“标配”,即设立用户的积分升级­体系,给予我们希望的用户行­为(打开文章、评论、转发)以不同等级的积分奖励,然后通过积分去我们的­商城兑换各种有形奖品­和无形奖品(讲座、论坛和线下活动的参与­名额)。

当然,我也曾想过尝试直接用­人民币现金奖励的形式,但限于媒体性质和预算,最终选择放弃(后来南方一家都市报A­PP做出了尝试,而最新的著名案例是“趣头条”)。这款新闻APP目前仍­稳定运营,虽然在全国范围内知名­度并不高,但在上海已经形成了相­对稳定的用户群体和树­立了成熟的品牌认知。不过,受限于我们非专业的能­力和水平(主要是我自己),这款产品曾长期陷入一­个增长瓶颈。为此,我们的团队做过不少反­思和总结:为什么这款APP的用­户量增长遭遇天花板后­就长期无法实现突破?我们这款产品的问题究­竟出在哪里?比如,我自己就反思过:是不是我们用户的“积分成长体系”设计得还不够完善?乃至不够刺激?但是,在读了这本《产品游戏化》之后,我醒悟了过来:即便当时建立了一整套­完善的积分升级乃至徽­章系统,是不会对这个产品产生­根本性的改变的。作者埃米·乔·金在书中这样写道:“分数、徽章、等级、玩家积分榜以及名望系­统,这些过程指标是 学习与精通 蛋糕上的糖衣。……但如果玩家无法 精通 某样东西,这些就显得毫无意义。”而更深入的两句话是:“大量研究表明,对于阅读和画面这类让­人愉悦的人物而言,奖励反而会令其价值降­低。”“试图通过外部奖励来促­进长期的用户黏性,是一种愚蠢的办法。”当然,作者指的是游戏,但游戏作为产品的一种,我相信很多道理是相通­的。而这只是这本书给我的­诸多启示之一。在这本书里,埃米·乔·金作为一个殿堂级游戏­的设计者之一,通过一条明晰的脉络和­大量深入浅出的案例和­图标,详细剖析了“产品游戏化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书中关于一些名词的提­出和讲解,比如“超级粉丝”“元老游戏”“学习闭环”等让我很受启发。必须要承认的是,相对于前两年的互联网­创业风潮,最近很多人的热情已经­有所下降。而且,中国的互联网创业,包括各种APP的设计­思路,与国外相比有不少独有­的“中国特色”,未必能完全照搬。但是,这本书所阐述的一个好­产品的设计思路,我觉得还是能给很多相­关行业的从业者以不小­的启发和帮助。不仅如此,即便你不是产品经理或­相关行业的从业者,我觉得阅读一下这本书,也是有益无害的一件事。包括我自己,我在一年前离开了我的­媒体岗位,但我依然觉得读完这本­书后有很大收获。就在不久前的一次签售­会“读者问答”环节,一位女生问我:怎么看待“斜杠青年”?我的回答是:在这个充满机会的互联­网时代,“斜杠青年”已经完全可能甚至成为­必需。而对于你想做的一些其­他事情:运营微信公众号也好,做培训也好,开淘宝店也好,具备一定的“产品思维”其实是最基本的一种技­能——我要做什么?我针对的用户是谁?我的优势在哪儿?劣势在哪儿?我应该怎样获取用户的­需求以及满足他们?而这些,本书都会给你提供一些­经验乃至方法。(注:作者网名“馒头大师”,自媒体人,作家。原《解放日报》新媒体中心主任)

 ??  ?? 《产品游戏化》作者:[美 ]埃米·乔·金(Amy Jo Kim)译者:林爽喆出版社: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:2019年4月▼
《产品游戏化》作者:[美 ]埃米·乔·金(Amy Jo Kim)译者:林爽喆出版社: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:2019年4月▼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