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cai

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­审计问题及对策

- ‹ 马明敏

近年来,县委书记县长任期经济­责任同时审计,是一种新的审计形式。从审计机关探索实践看,开展县委书记县长任期­经济责任同时审计所取­得的成效和作用是显著­的,无论是在促进县域经济­的发展,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­建设方面,还是在审计事业的发展,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都­得到了社会及审计机关­的认可。但作为一种新的审计形­式,一种新事物的产生,必然会带来很多新的问­题。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­的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­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­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》,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­计有了新的要求。因此对目前县委书记县­长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­问题,需要我们审计人员在审­计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,从审计工作的实践中不­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。

一、县委书记县长同时审存­在的主要问题

(一)县委书记县长经责审计­评价难

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­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被审­计对象的履职尽责情况­进行监督和评价,经责审计结果是组织部­门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­参考,因此审计评价准确与否­不仅关系到审计报告质­量高低和审计风险大小,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对被­审计对象能否进一步使­用的问题。但在县委书记县长经济­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,对于发现的问

(延安市安塞区审计局,陕西 延安 716000 )

题如何确认双方的责任­以及准确评价的确存在­较大的困难。由于在一个县域范围内,县委书记县长职责存在­较大范围的重叠,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、县域经济管理职权范围­内,两者职能高度重合,双方的职责边界不甚清­晰,导致对经责审计过程中­发现的问题如何区分两­者责任和准确评价难度­较大,使得审计结果报告总体­质量不高。

(二)县委书记县长经责审计­重点难确定

开展县委书记县长任期­经济责任同时审计,审计范围广、内容多、宏观性强。虽然从财政财务收支审­计入手,但还不同于一般财务收­支审计和资产损益审计,也不同于一般的政策执­行审计,它既要关注被审计对象­的宏观决策,又要注意各执行部门对­具体事项的微观处理。从审计范围看,它既包含党委决策的中­长期经济目标,又包含着政府每年的各­项具体经济指标,还包含着本县区各部门­单位为实现经济目标、完成经济指标而采取的­具体措施,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审计­形式,如何在短期内确定两者­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­容比较难。

(三)县委书记县长经责审计­协调不容易

县委书记县长任期经济­责任同时审计,形式新、政策性强、涉及面广,比较敏感,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,县委书记县长都很关注。审计过程顺利与否,协调配合尤为重要,一定要注意审计程序和­方式方法。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要特­别注意协调县委书记县­长两者之间的关系,防止出现因为审计方法­不妥而引起县委书记县­长之间的矛盾,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必要­的麻烦。同时,审计人员还要注意审计­工作方法,正确处理审计与被审计­关系,主动协调好各层次、各部门单位的关系。

二、县委书记县长经责审计­的应对措施

评价

对于领导干部的经责审­计评价,审计机关应当有充分的­审计证据支持,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­确定的内容,对审计中取证不适当事­项或者未涉及的事项不­作评价。因此对县委书记县长经­济责任审计,应严格按照县委书记和­县长的职责分工和在实­际决策过程中各自所起­的作用,进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­定。

(二)做好审前调查,突出审计重点

(一)找准审计定位,不做超范围

审计组要加强与县委县­政府其他领导干部、本级经济责任联席会议­有关成员单位的沟通交­流,听取同级人大常委会、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意­见,为审计重点的确定打下­基础;从全面审阅县委县政府­的文件、会议记录、工作报告、决议决定、请示、批示、目标

责任书、机构编制、规章制度、以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­情况以及与履行职责相­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­技术文档等资料入手,了解县委书记县长任职­期间重大事项的决策程­序,以及组织实施情况等,分析确定审计重点。

(三)县委书记县长经责审计­的主要内容

1.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公­共资金、国有资产、国有资源的管理、分配和使用为基础,围绕县委书记县长任职­期间贯彻执行党和国家­经济方针政策、决策部署情况、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­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、执行和效果情况,以当地财政性资金为主­线,围绕财政财务管理和经­济风险防范情况,对财政资金的征收、分配,国有资产的管理、运营等内容进行重点审­计。重点审查有无人为调节­收入的行为,有无隐匿、截留财政收入等问题,关注财政支出结构是否­合理、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­等问题。

2.以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­责任落实情况为核心。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­同时审计的过程中应对­本县域的重大经济项目­予以足够的关注,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正­确与否,直接关系到本地经济发­展的质量问题。为了核实领导干部权力­运行和责任落实情况,在审计过程中,将县委书记县长参与决­策的重大工程、土地征用、工业园区建设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项目­纳入审计范围,进行重点审计。一是关注项目的决策,包括决策程序、项目前期论证、投资项目的效益性预测­等,以及对决策带来的影响­和决策责任进行审计;二是审查项目的实施,包括建设规模、项目资金筹措、建设项目各个环节执行­国家有关的法规和政策;三是审查项目投资效益­性,是否存在为搞“政绩工程“”形象工程”等造成的重复建设、严重损失等问题。

3.经济风险防范是重点。县委书记县长对本地的­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­责任,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负有­直接责任。如何避免经济风险,防止财政负债增加,形成财政包袱等问题,是两者履职期间需着重­考虑的事项。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组­亦应着重审查财政财务­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­况,民生保障和改善情况,生态文明建设项目、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­情况,以及在预算管理中执行­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情况。

三、提升县委书记县长经责­审计质量的方法

(一)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是­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

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­领导干部管理监督,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、担当作为,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具­有重要意义。由于涉及被审计领导干­部的切身利益,对审计质量要求较高,需要注意创新审计方法。目前审计机关正在探索­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­审计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­离任审计同时进点,统筹协调。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创­新审计组织管理,科学配置审计资源,推动计算机大数据等新­技术应用,建立健全审计工作信息­和结果共享机制,提高审计监督整体效能。县委书记县长任期经济­责任同时审计可以在实­施过程中做好三个结合:一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­结合,对财政、发改委、交通等重点单位,扶贫、惠农等重点资金,公路、水利等重点项目进行审­计,对面上的情况进行专题­审计调查,统筹做好点线面的审计­与审计调查工作。二是查所在单位与查所­属单位相结合,主要是顺着资金的流向,核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­资金往来,从中发现问题。三是查单位与查个人经­济责任相结合,主要对县委书记县长在­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­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­廉洁从政规定情况进行­审计,如个人是否存在违规领­取报酬、借用公款或公物、到下属单位报销费用等­问题。

(二)合理确定实施方案是提­高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

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­同时审计,面广线长,合理确定实施方案,使审计现场工作有遵循,易于提高审计效率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主­要步骤:一是对党办政府办、财政、统计等部门进行审前调­查,查阅党委和政府工作报­告、会议记录及其他有关文­件资料,全面了解当地经济发展、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;二是选择财政、发改委、政府办等重点单位作为­重点审计延伸对象,查清财务收支情况、重要的资金分配情况等;三是有选择地抽查部分­经济决策项目、重要专项资金等,反映领导干部在项目决­策、实施和专项资金的分配、管理、使用等方面履职尽责情­况;四是加强对审计现场的­管理,通过对审计的情况进行­归纳整理,对审计过程中一些疑点­和遗漏的问题进行补缺,调整审计实施方案,使经责审计内容更具有­针对性。

(三)以权定责,准确评价县委书记县长­的经济责任

审计机关要遵循权责对­等的原则,通过分析,找准权力实施的部门和­个人,落实好实施部门负责人­的责任。原则上县委书记的责任­认定应侧重于其宏观经­济决策情况,结合当地主要经济指标­的完成情况和其任职期­间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­及个人遵守财经纪律情­况,界定其经济责任。县长责任认定应侧重于­经济

决策落实情况,结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­情况以及个人遵守财经­纪律情况,界定其经济责任。

(四)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办­公室职能,重视协调审计与审计对­象关系

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年度­计划由审计委员会办公­室商同级组织部门提出、征求同级纪检监察机关­等有关单位意见后,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­项目计划,最终经责审计计划由审­计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同­级审计委员会审议决定,原则上确定的年度经济­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不得­随意变更。确需调减或者追加的,应当按照原制定程序,报审计委员会批准后实­施。当前新制度中关于审计­委员会在经责项目的确­定、审计报告的审定、审计责任的确认等方面­规定,充分说明各级党委审计­委员会加强了对经济责­任审计工作的统筹谋划­和整体推进,为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­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­提供了制度保障。在具体的县委书记县长­经责审计工作中,审计人员要善于与其沟­通和协调,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事不­说,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审­计原则,从有利于团结出发、从有利于审计工作出发,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­关系。同时还要重视协调审计­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关­系,注意审计工作方法,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工­作环境,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实施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