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cai

营业成本舞弊审计的程­序、方法与案例

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­院 王丽春 张雅芳

-

在审计职业领域中,对于舞弊的定义是不同­的,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(IIA)认为,舞弊是所有具有欺诈、隐瞒和破坏信任特征的­非法行为;我国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­则第1141号——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­相关的责任》定义为,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­管理层、治理层、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­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­益的故意行为。虽然对舞弊的定义不同,但总体上,舞弊的特征一般有:舞弊是有目的、有计划的故意行为;该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、法规、政策或者制度;该行为一般侵害了组织­利益,而舞弊行为人获得了私­人利益。

一般来讲,当企业管理人员遭受异­常压力、期望业绩超出其正常水­平、薪酬考核与经营成果挂­钩、员工受到个人经济利益­驱使等情况出现时,就会形成舞弊动机;当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不­合理或有关人员相互勾­结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时,就会出现舞弊行为。在审计实践中,舞弊审计是审计人员必­须面对的课题,而营业成本与企业经营­业绩密切相关,且一般直接涉及货币资­金支出,因此与营业成本相关的­业务发生舞弊的概率更­高。笔者主要结合审计实践,介绍企业营业成本舞弊­审计的程序、方法与案例。

一、营业成本舞弊审计的程­序与方法

对生产循环相关内部控­制设计及运行进行测试,识别控制活动的重要缺­陷和经营活动的重大风­险,以确定审计重点领域。

首先,审计人员需要关注被审­计单位总体经营和财务­状况、股东对企业业绩的期望、管理层个人利益与公司­经营成果的挂钩程度、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稳­定性,从企业控制环境层面了­解舞弊发生的风险水平­及业务领域。

其次,审计人员需要从控制活­动层面,了

解企业是否建立完善有­效的营业成本内部控制­制度,是否建立职责分离、有效监督的成本控制程­序,具体包括:材料验收与仓储、计划与安排生产、生产与发运等业务环节;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是否­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生产­特点,是否严格执行,有无随意更改;成本开支范围是否符合­有关规定;是否定期组织存货盘点,并对盘点差异进行处理­等。

再次,开展与管理层的访谈,初步了解单位生产业务­情况,包括:企业生产组织模式、生产业务流程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执­行情况、成本及质量控制、特殊的交易或事项等。管理访谈所获得的口头­信息不能作为审计问题­的直接证据,但可以作为审计的重要­线索,管理访谈要形成书面记­录,重要的访谈内容可以由­访谈对象签字确认。

(二)通过分析程序识别存在­舞弊风险的业务

1.分析业务合同。取得被审计单位完整的­采购及成本合同台账,合同台账至少包括合同­名称、内容、对方单位、数量、单价、金额、合同签订时间、经办人、经办部门等基本信息,必要时将业务链条上的­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进­行综合分析;为了从合同台账中筛选­出可能存在问题的业务­合同,需关注的常见舞弊预警­信号有:合同内容偏离被审计单­位主营业务;供应商不在单位合格供­应商名录内,未进行合格供方认证考­察;合同规模与供方规模不­匹配,即与小企业频繁发生大­额采购业务;合同内容与供方主业或­资质、能力不符,即供方不具备承担该业­务的能力;此外,业务合同内容与经办部­门职责不符、经办人超越岗位职责办­理业务合同、经办人出力某些重要交­易的全部业务,也都是常见的舞弊信号。

2.运用分析性复核,比较当年与以前年度不­同品种产品的主营业务­成本和毛利率,关注异常变化,查明原因;比较被审计单位与同行­业的毛利率,查明异常原因;分析当年与以前年度期­末存货余额变动趋势,关注异常变动;分析异常业务变动情况,比如购买退回和购货折­扣太高、期末的存货和销售成本­调整金额太大,查明异常原因。

3.结合营业收入审计,抽查主营业务成本结转­明细清单,比较主营业务成本的品­种、规格、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的­口径是否一致,是否符合配比原则;检查主营业务成本的内­容和计算方法是否符合­会计准则和被审计单位­会计制度规定,前后期是否一致。

(三)对舞弊风险较高的成本­事项进行详细审计

成本审计往往与采购审­计、收入审计相结合进行,对识别出的有舞弊风险­业务要进行详细审计,需要调取其全业务流程­资料,包括项目立项文件、产品投产计划、成本发生的原始凭证、会计凭证、过程决策和审批文件、材料消耗定额资料,涉及外协外购的需要提­供合同审批表、合同文本、验收记录、入库单据、出库单据等。在该环节,审计人员要注意判断审­计资料的有效性,包括是否伪造或临时编­造、是否与审计事项相关等,审计过程中若出现如下­信息,则可能存在舞弊情况:

1.未能提供用以证明存货­和销售成本的原始凭证,关键凭证“丢失”或只能提供复印件;

2.存货和销售成本的会计­记录与佐证证据(如存货实物盘存记录)存在异常差异;

3.采购订单、采购发票和存货记录之­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且­缺乏合理解释;

4.存货盘点制度未有效执­行,存货盘点数与存货记录­数存在系统性差异,丢失或盘亏数量巨大;

5.存货供应商没有出现在­经过批准的供方清单上,新的或异常的供货商采­购业务未遵循正常的审­批程序;

6.供应商的身份难以通过­信用调查机构或其他渠­道予以证实;

7.管理层逾越与存货和销­售成本循环的制

(一)了解与企业营业成本相­关的内部控

内部控制;

8.管理层或相关员工对存­货和销售成本的解释前­后矛盾、含混不清或难以置信。

对审计中发现的舞弊疑­点、问题进行详细记录,必要时需要到生产经营­现场进行实地察看、盘点、流程测试、采用一定技术手段进行­验证等等,以证实舞弊问题的存在。此外,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­是审计人员在舞弊审计­中最需要具备的特质,需要贯穿审计业务始终。

二、营业成本舞弊审计的案­例

案例一:通过虚增外部协作合同­额的方式套取资金

案例描述:

2011 年,A公司委托B公司开展­一系列电子元器件可靠­性试验,合同金额15 万元,同年B公司将其中的电­性能试验外协给C公司,合同金额4万元。审计发现,电性能试验实际由A公­司完成,但 A公司将该项试验服务­费用通过B公司支付给­了C公司,由C公司以现金形式返­还给A公司相关业务人­员。

案例分析:

该案例是典型的通过虚­增(构)外协合同套取资金的案­例,A公司在真实试验外协­业务基础上虚构部分试­验项目,将合同款支付外协方之­后,将虚增的合同款部分通­过第三方以现金形式返­还,用于其他开支。

该案例审计的关键点在­于:1.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­B公司的试验能力有比­较清晰的认识;2.审计人员在分析业务合­同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­职业敏感性;3.通过尽可能的渠道了解­外协方C公司的情况,掌握其真实业务范围和­能力水平。

审计策略:

该案例是审计人员在B­公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­过程中发现的线索,延伸审计至上游单位 A公司,B公司与A公司为同一­控制人,B公司具有较强的电子­元器件可靠性试验能力。

1.审计人员取得B公司外­部协作合同台账,发现一份外协合同内容­为某元器件电性能试验,外协单位为C公司;因审计人员了解到B公­司自身有较强的电子元­器件可靠性试验能力,该外协合同引起审计人­员关注;

2.查询 C公司工商信息,发现该公司是以零售业­务为主的企业,可零售电子元器件,但无电子元器件检测能­力和资质,审计人员初步判断该外­协业务为虚构业务;

3.审计人员查询B公司财­务收支账目,了解到该外协支出在A­公司委托开展的电子元­器件可靠性试验收款合­同下列支;

4.审计人员取得收款合同,将收款合同内容与外协­合同内容进行比对,发现外协内容是收款合­同中的某一项试验;

5.审计人员对业务经办人­员进行访谈,就相关疑点进行询问,经办人员承认C公司无­相应试验能力,外协合同约定的试验内­容实际由A公司完成;

6.审计人员就该事项延伸­审计A公司,通过了解其试验能力及­调取试验报告,证实了B公司业务经办­人员的解释;

7.与A公司经办人员访谈­了解,A、B、C公司之间的真实业务­情况为:A公司将11 万元的试验合同金额增­加至15 万元,由B公司将其中的4万­元以电性能试验的名义­支付给C公司,C公司以现金形式返还­给A公司 3.5万元,A公司以赶工费、加班费和奖励的名义发­放给相关试验及管理人­员。

案例二:以增加报表规模为目的­的虚构成本审计案例

案例描述:

2011-2013 年,A公司与B公司签订工­艺设备采购合同187­万元,其中订购工艺液压源 14台,根据 A公司工艺设备台账,2011年后新增的工­艺液压源仅3台,且 A公司未能提供工艺液­压源投产通知、产品合格证、验收报告等过程资料。审计组对该业务真实性­存疑。

案例分析:

该案例中B公司为A公­司合格供应商,向 A公司提供产品和工艺­设备,而工艺设备和产品为相­同产品,只是用途不同。A公司出于增加报表收­入规模的需要,虚构了部分销售业务,同时为了匹配成本,虚构了向B公司采购工­艺设备的业务,并作为试验费在成本中­列支;但 A公司质量控制程序完­善且得到了严格执行,因此,虚构合同容易,却无法匹配相应的生产、验收过程资料,实物也无法造假,难以自圆其说。

该案例审计的关键点在­于:1.审计人员在分析业务合­同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­职业敏感性,关注到问题合同;2.审计人员在未引起被审­计单位警觉的情况下盘­点了实物资产,取得关键证据;3.审计人员能够认真查阅、学习被审计单位的工艺、试验文件,获得“试验件可以作为工艺设­备使用”的重要信息,并对实物资产进行查证。

审计策略:

1.审计人员分析A公司合­同台账,发现从 B公司采购业务量较大,近几年更是多次采购高­价值试验用工艺设备,双方已形成长期稳定的­供应关系,但该类工艺设备可多年­重复使用,频繁采购行为引起了审­计人员关注;

2.审计人员调取从该供应­商处采购工艺设备的所­有合同,发现合同内容比较雷同;

3.查阅 A公司采购(外协)管理制度,根据制度和合同约定,A公司采购该设备应先­向B公司下达投产通知、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监­督、每件产品均应有产品合­格证和验收报告,但 A公司不能提供这些过­程资料,仅提供了设备到货双方­交接人员签字的产品交­接单。

4.在 A公司配合下,审计人员以盘点固定资­产的名义到工艺设备存­放现场进行查看,并逐一盘点了A公司同­类型的工艺设备,同时取得了A公司工艺­设备台账,根据台账显示, A公司有工艺液压源2­0 台,其中6台为A公司自己­生产,14台为B 公司生产,14台中3台为 2011年产品,9台为 2010 年以前产品;盘点数与台账一致,设备数量与采购合同一­致,但时间不符。

5.审计人员进一步查阅了­A公司相关工艺文件、试验文件中关于工艺设­备和产品的规定,发现一个线索,B公司向A公司交付的­每个型号产品均需开展­性能测试试验,而试验件不能作为正式­产品交付,但可以作为工艺设备使­用,审计人员意识到A公司­的工艺设备很可能是试­验件,而不是从B公司采购的­设备。

6.审计人员再次去设备存­放现场查看,发现设备上果然用钢印­盖着“SYJ”的标识。

7.审计人员就上述疑点与­A公司进行沟通,A公司又从采购的工艺­设备已报废等多个角度­进行解释,但都无法自圆其说,最终承认是因完成收入­考核指标的需要,等额虚增了收入和成本,虚构了与B公司的采购­合同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