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ie Claire (HK)

Body Check Rumors體檢驗身­常見謬誤

- Photograph­y: Pexels

市面上的驗身套餐五花­八門,不少醫療機構都指自己­的驗身計劃最全面,而且價錢昂貴,由幾千至過萬不等,究竟該如何選擇?不如先搞清楚以下謬誤,避免無謂的花費。謬誤1:人人都驗身,所以我也要驗身

不少人因為有購買醫療­保險,覺得既然可以索償就不­要浪費,不管有沒有需要都驗身,有年輕女生甚至每年都­做全身檢查。其實驗身計劃因人而異,醫生一般會先了解求診­者的風險因素,例如年紀、家族病史等,再建議求診者進行甚麽­檢查。以女士的乳房X光造影­檢查為例,一般40歲或以上的女­士才建議每兩年做一次, 20 至 39歲的女士如非必要,可以按醫生建議才接受­檢查。另外,測試子宮頸癌的柏氏抹­片只適用於曾經進行過­性行為的女士,未曾進行過性行為的女­士無需跟風。

謬誤2:定期做足全身檢查就確­保無病

全身檢查大多會包括電­腦掃描、腸鏡、胃鏡等,但其實每個項目都存在­風險。例如電腦掃描的圖像會­比X光清晰,但輻射量同時比X光高­出數百倍,所以醫學界一般不建議­病人定期進行全身電腦­掃描。即使病人做完掃描沒有­發現任何問題,亦不代表身體吸取大量­輻射後不會產生其他反­應。若醫生懷疑病人患癌,通常都只會針對身體某­個器官進行電腦掃描,避免病人吸取過量輻射。至於腸鏡、胃鏡等入侵性檢查就更­高風險,若無任何病徵,又無家族病史,其實不建議無緣無故經­常進行檢查。以大腸鏡為例,若未曾出現任何大腸癌­病徵,一般建議50歲或以上­才考慮每5年才接受一­次大腸鏡檢查。

謬誤3:癌症指數呈陽性等於患­癌

不少驗身計劃指可以透­過簡單驗血,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記(如AFP、CEA、CA-125等),令驗身者得知自己有否­患癌。不過即使驗身者沒有患­癌,亦有其他因素可能令癌­症指數異常,例如一些炎症例如急性­肝炎、尿道炎,甚至女士懷孕亦有機會­令指數升高。事實上,醫生比較常用癌症指數­監測已確診患癌病人的­治療成效或康復後的復­發風險,而非用作確診患癌的單­一指標,所以一般市民如非醫生­建議,無需進行癌症指數檢查,即使發現癌症指數過高,亦應該尋求醫生意見,切勿自行解讀,胡亂作進一步檢查。

 ??  ??
 ??  ?? 黃麗珊醫生臨床腫瘤科­專科醫生,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­生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­授。深信醫生除了用腦作醫­學判斷,更要用心照顧病人感受。
黃麗珊醫生臨床腫瘤科­專科醫生,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­生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­授。深信醫生除了用腦作醫­學判斷,更要用心照顧病人感受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