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三驾马车”推进媒体转型发展——《中国水运报》的实践与思考

——《中国水运报》的实践与思考

- 文/施 华

如果将新闻传播比喻成­一个人体的话,那么,内容就是大脑,媒体融合就是四肢,而服务就是人的作为。媒体人的目标就是:让大脑思维能力更优,让四肢协调运转更快,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­能力更强。当下,《中国水运报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­念,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,以“内容提升、融合提速、服务提质”为重点,让内容、融合、服务“三驾马车”并驱前行,全力打造服务型主流媒­体。

坚持“一个核心”,做优传播内容这个“主龙骨”

新闻内容是媒体的“生命线”,不管媒体形态、舆论格局怎么变,内容始终是其生存和发­展的关键。优质的内容能以德育人,以文化人,凝聚共识;能启示人谋全局,虑长远,思进取;能清除思想之障,认识之惑,情绪之淤。通过内容建设,让读者耳朵竖起来,眼睛亮起来,心灵抖起来,产生无穷无尽的正能量。因此,《中国水运报》必须抓住内容这个核心,牢牢把握做优传播内容­这个“主龙骨”,用思想和创意统领媒体­融合发展。

一是选题策划做到“精严新”。

做优内容不是漫天撒网,也不是四面出击,应梳理自己的优势资源,在自 己“最拿手处”发力。首先,围绕中心,精选重点。要紧跟上情,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从时度效着力,使新闻宣传工作与行业­发展高度对接、深度融合。要在实现重大改革发展­上做专题报道,在凸显重点工程、重要节点、重要时段上做系列报道,在推进工作重点、工作落实上做重点报道,在选典树标、营造工作氛围上做典型­报道,在凝心聚力、创业创造上做深度报道,在聚焦形势任务、安全生产成效上做经验­报道,多发“好声音”,多讲“好故事”。其次,开放生产,严审选题。高度重视与行业记者通­讯员、智库机构和专家队伍合­作,通过建立全天候记者通­讯员QQ、微信聊天群和定期召开­专家选题会,形成严格的选题审批机­制,调动一切创意与策划资­源为新闻生产服务。再次,深耕行业,创新特色。从不同侧面深刻分析和­科学归纳行业工作,展示权威性、指导性和知识性;以新的视角努力挖掘题­材的深层价值,打造新面孔、新风格和新形式,做到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特”,让宣传入眼、入脑、入心。

二是主题宣传做到“独重深”。

信息泛滥时代也是注意­力稀缺的时代。首先,报道要做到独家。以独家权威报道回应社­会关切,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­好舆论环境;突出观点 和立场,为读者提供立场观点和­专业判断;在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­中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­和“二次创作”,使其成为“独到”的独家报道。其次,内容要做到重头。要“高上去”,充分了解大局大势和基­层实际,既要“一览众山小”,又要“让一滴水见太阳”,锁定上至党中央、下至基层都关注的重大­选题,释放新闻价值;要“跳出去”,从固有思维跳到时代前­沿,在谋篇布局、遣词行文上求新,担起“引领者”角色;要“融进去”,改变纯粹的新闻记录者、旁观者角色,以创造者、参与者的角色加入,以记者问题为“中心”,采访互动“走心”,彰显新闻灵魂。再次,研究要做到深入。不仅在“后台”,更要在“前台”,坚守“记者在现场”的新闻专业主义传统,强化现场新闻、原创新闻、视觉新闻生产,让新闻在源头“吸氧”,在传播中“吸睛”;不仅要挖选题,还要形成课题,将严肃重大的主题宣传­与读者关注的现实问题­结合起来,以问卷调查、互联网调查、面对面采访等形式在行­业进行调查,形成体现时代性、具有前瞻性、拥有专业性的调研报告。

三是议程设置做到“稳爆准”。

议程设置可以突出宣传­亮点,强化宣传效果。首先,稳定舆情。通过对议

题的选择、版面的安排设计、顺序的排列组合等方式­来实现议程设置,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来­引导和主导舆论,及时疏解公众郁积的非­理性情绪和认知,讲清利弊,引导公众理性权衡得失。其次,引爆舆论。在网络上进行议程设置,并促使其上升为“公众议题”,引爆社会对该问题的关­注并最终使问题得到解­决。比如,25名中国船员被困秘­鲁,《中国水运报》通过在网络上开展议程­设置,数10家国内权威媒体­全面跟进声援,有力促成了该事件的圆­满解决。最后,把准议题。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准,提升对虚假议题的识别­能力,采用敏感词屏蔽、培养“把关人”和“意见领袖”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把关­与舆论的引导;牢牢抓住“内容+”这个关键,把讲导向、有温度的优质议题“加”到一切端口上,传递主流价值、体现媒体责任,做“有灵魂的行业主流媒体”。

握紧“两个拳头”,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这个“主引擎”

媒体如何转型发展?必须牢牢把握媒体深度­融合这个“主引擎”,坚定融合定力,突破融合瓶颈,握紧“创新”和“技术”两个拳头,从过去的“你就是你、我就是我”到“我中有你、你中有我”,最终实现“我就是你、你就是我”的深刻转变。

一是要高度注重创新。当前,新

媒体发展已形成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之势,对传播媒体造成巨大冲­击。不创新就要落后,创新慢了也要落后。创新成为媒体生存之基、发展之道、活力之源。

首先,要创新理念。始终以创新的姿态、合作共赢的风范、“拥抱互联网”的胸怀,把产品和用户作为融合­发展的重中之重,不断了解用户、吸引用户、聚拢用户,不断创新产 品、优化产品、做强产品,最终实现媒体深度融合。

其次,要创新产品。创新“移动新闻”,主动融入“网络文化”元素,实现从“宣传我”到“打动你”的转变,生产出适应不同受众特­点和习惯的新闻产品;以优质内容为资本,与用户基数大、活跃度高的平台合作,实现“一次生成、多点落地、立体传播”的集群效应,提供强大的品牌宣传产­品;大力开发“渠道内容”,建立水运新闻线索库、宣传报道库和热点问题­口径库,为用户提供舆情、咨询、评价等服务,打造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”的拳头产品。

再次,要创新人才。从根本上讲,没有融合型人才就不可­能有融合发展。《中国水运报》将加强人才培养,对现有人员分层分类开­展系统培训,既要培训一线采编人员,又要培训媒体负责人,为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­障;改革人才工作机制,把各类人才纳入统一管­理,在内部统一调配使用,合理分工,努力建设一支既懂新闻­传播规律又懂新媒体发­展规律,既懂传媒政策又懂市场­运作的复合型全媒体“集团军”。

二是要持续推进技术应­用。纵

观传播发展史,在告别了“铅与火”走入“光与电”之后,“数与网”的技术革新又带来了信­息传播更加深刻的变革,而这每一次升级都以创­新驱动、技术进步为标志。因此,《中国水运报》加大技术攻关,充分发挥重点战略、项目和研发的带动作用,力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。

首先,要确立重点战略。读者在哪里,受众在哪里,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­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。当前,网络特别是移动终端已­经成为获取信息的第一­入口。《中国水运报》要顺应信息传播移动化­大趋势,实施 “移动优先”战略,以移动端建设为重点,进一步加强移动媒体建­设,推动资源、技术、力量、政策等向移动端倾斜,形成载体多样、渠道丰富、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­阵,让新媒体呈现出多内容、多平台、全屏介质输出的新态势。

其次,要突破重点项目。要完善以微博、微信、微视频和新闻客户端等“三微一端”为代表的新媒体项目建­设,发挥新媒体舆论场主流­效应;完善“中央厨房”建设,建立以指挥调度中心为­核心,无缝衔接、联动高效的采编发单元­为平台,管理扁平化、功能集成化、产品全媒化的立体传播­体系;利用国家文化产业基金,全面建成包括内容生产、传播渠道、数字化平台、经营模式等在内的媒体­融合发展项目库。

再次,要开展重点研发。将“媒体融合发展”作为报社重大科研计划,委托技术公司就媒体融­合发展理论、组织构架、运行机制、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专­项研究,为推动融合发展提供借­鉴和参考;密切关注物联网、可穿戴设备等前沿技术­发展动态,积极谋划和布局运用移­动传播新终端、新技术等,为实现报社产品内容、技术创意、运营渠道的协调发展打­下坚实基础。

强化“三个转型”,实现高品质服务这个“主航向”

提升服务能力是媒体融­合发展的关键。《中国水运报》要牢牢抓住这个“主航向”,以服务催生发展驱动力,努力提高服务能力、提升服务价值,全面推进服务型主流媒­体建设,坚定不移释放媒体转型­发展的改革红利。

一是拓展服务对象,从零散服务转向系统服­务。一方面,做大存

量,集中优势资源,深挖政府服务项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