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:挖掘历史资源 坚定文化自信 / 陈全义 陈婧

- 文/陈全义 陈婧作者系中国水运报­社社长

党的十九大指出,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­复兴。中国特色社会 目潜力,做大、做好“政府蛋糕”;另一方面,做强增量,依托行业垂直系统,科学布局人力和资源,延伸服务触角,将服务对象向子系统和­地方分支单位拓展,实现服务的系统全覆盖。从运作上,将过去多部门零散服务­进行集中整合,形成整体打包、集中兵力、一个窗口对外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要紧紧抓住用户需求,建立生产需求反馈机制,不断了解用户、吸引用户、聚拢用户,强化数据化、图表化、可视化呈现,让优质内容彰显价值。

二是拓展服务内容,从单一服务转向多元服­务。把过去单一的广告

及信息传播服务,向综合信息咨询服务、调查和统计分析服务、课题研究、绩效评价、信息化建设与维护、业务培训、技术咨询评估(审查)以及政策宣传和舆情监­测等服务拓展。首先,充分运用数据抓取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,分析用户阅读习惯,再根据受众的兴趣与需­求变化随时调整资源 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­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。实践证明,对于地市报来说,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历史­资源,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,打造人民群众的精神家­园, 配置、生产安排,让捕捉新闻热点和传播­新闻信息从“大海捞针”到“精准前置”,实现个性化新闻订制和­精准化定向传播;其次,依靠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层­挖掘信息内容,将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­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,实现多屏分发;再次,以“簇打法”呈现多内容、多平台、全屏介质输出态势,万箭齐发,集中引爆,在碎片化信息中博得眼­球。

三是拓展服务半径,从单点服务转向全链条­服务。要从根本上改进

“跑腿打杂”的“低水平服务”,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,针对用户的直接需求或­潜在需求,积极提供主动的前期介­入、周全的中期促进、完备的后期保障,以及个性化、人性化、专业化的服务体验,形成一个全程的闭环服­务链,把服务做到极致。首先,要建立新闻线索库、宣传报道库和热点问题­口径库,为用户提供舆情、咨询、评价等服务,不断扩大主流舆论阵地;其次,要通过全案营销、立体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笔者通过在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的实践,谈谈其是如何通过挖掘­当地历史资源来传承优­秀传统文化、坚定文化自信的。

营销、直达营销等方式,为客户提供全流程、个性化服务,增强市场认可度和依存­度;再次,要结合新媒体传播形式,推出有影响力的视频、3D动漫、音频、H5、GIF动态海报、歌曲、RAP等新媒体产品,并与行业的发展、大众的情感深度绑定,做综合性行业智力服务­提供商。

作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平­台,《中国水运报》肩负着“壮大主流思想舆论”的责任与担当,必须着眼基础、整体和长远,坚定不移地推进媒体深­度融合。当前,公众对媒体如何担当发­展“推进器”、行业“黏合剂”、道德“风向标”的作用充满期待,对媒体更加有效提升新­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充满期待。《中国水运报》将始终牢记使命,始终保持定力,承担起政治责任和社会­责任,为共同树立文化自信、献力百年小康梦想做出­更大贡献!

挖掘历史资源,增强文化自豪感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漯河,虽是一个年轻的城市,但这里的文化积淀却极­为丰厚。贾湖遗址被写入了历史­课本,这里出土的“中华第一笛”改写了世界音乐史,并被镌刻在北京“中华世纪坛”青铜甬道。漯河是文宗字祖许慎的­故里,有比赵州桥还古老的小­商桥,岳飞大战金兀术取得郾­城大捷名垂青史,临颍繁城的“三绝碑”见证了汉魏政权交替,这里还是全国抗战受降­点之一……漯河厚重的历史一直为­人民群众津津乐道。

在新闻实践中,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自觉担当起“文化引领”的重任,深入挖掘展现漯河地域­特色的历史文化,让历史活起来,坚持古为今用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,讲好历史故事,从中汲取正能量,努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­来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,增强公众的自豪感,培养文化自信心。

2012年,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第一次有组织地大规模­挖掘漯河历史文化。当时,“漯河沿边行”报道组记者用脚步丈量­脚下的土地,历时5个月,行程2000公里,发稿百余篇23万字,如《贾湖遗址:养在深闺人未识》《屯田旧地,寻踪邓艾》《北舞渡的繁华旧梦》《千年古寺村中隐》《彼岸寺中说旧事》《邓湖今犹在,恋歌已无声》《残碑无言,还原尘封的历史》《彭氏老宅尚在,节孝牌坊难寻》等,这组系列报道深入挖掘­乡村历史文化、风土人情、名胜古迹和名人轶事,把散落民间的历史故事­进行了一次梳理,让湮没在民间的历史遗­存回到公众视野,将厚重的漯河 呈现在读者面前。采访结束后,又推出两个整版《用“心”展现厚重漯河》《用青春的目光凝望历史》,向广大读者汇报社会反­应和记者采访感悟。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­轰动,得到上级肯定和赞扬。这次大规模采访行动,记者下基层抓“活鱼”,扎实进行“走转改”,深入群众出精品,真正实现了“三贴近”,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、业务精湛、作风优良、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­论工作队伍;同时,记者所到之处,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­针路线政策,普及了文化知识,唤醒了人们的文物保护­意识。

此后,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一直开辟有文化版,每周一期,陆续刊发了一大批优秀­作品。所有文章一边讲述精彩­的历史故事,一边展现当代新农村建­设成就,突出了本土特色,深受广大读者欢迎。

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­贵的精神品质。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牢记使命担当,通过深入挖掘本地历史­文化,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豪­感,弘扬了主旋律,传递了正能量。

突出地方特色,涵养核心价值观
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­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­现,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­价值追求。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­的基础,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­有价值观自信,更不可能做好价值引领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­根基,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­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基础。

2014年六一儿童节­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­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­年儿童,看到孩子们在写“精忠报国”,他以此勉励少年儿童要­学习英雄人物、先进人物、美好事物,努 力学习,报效祖国。这让“岳母刺字”的故事和岳飞精神在全­国引发热议。在漯河市郾城区,岳飞曾打败金兀术,史称“郾城大捷”。至今,这里有岳武穆祠、忠义街、杨再兴墓等历史遗存,还有马夫张村、挂刀营村、指挥寨村等与岳飞有关­的村庄。每一个漯河人几乎都能­讲出一些关于岳飞的故­事,岳飞“精忠报国”的精神也激励着这里一­代又一代人。
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报社意识到岳飞精神里­面蕴含的当代价值,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­值观的重要源泉和重要­载体,于是策划了“岳飞与漯河的故事”系列报道。记者深入民间采访,搜集历史故事和传说,查阅史料,寻找岳飞大破“拐子马”和“铁浮图”的古战场,实地探访杨再兴小商桥­之战遗迹,追忆岳飞在漯河的抗金­故事,寻访散落民间的历史遗­迹,追寻那些代代相传的传­说。经过深入的采访和认真­的准备,在2014年7月推出­三篇系列报道,分别是《走近金戈铁马的古战场》《寻访散落民间的历史遗­存》《留给后人的永久记忆》。这组报道采访了研究专­家,对岳飞在漯河的抗金故­事进行了系统梳理,把与岳飞有关的地名交­代得清清楚楚,民间的口口相传的传说­变成了文字。

岳飞“精忠报国”的精神和“冻死不拆屋、饿死不掳掠”的严谨治军要求,再一次让读者感受到岳­飞气壮山河的凌云壮志,这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­强烈反映,被许多学校拿来作为对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­的鲜活素材。
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2015年是抗战胜利­70周年。漯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­中国战区15个受降点­之一,这里现在有以“受降”命名的受降路、受降亭、受降

碑,还有受降路小学和中州­抗战纪念馆,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­无二的。为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、缅怀英烈、开创未来,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­神和民族精神,挖掘与漯河有关的“身边的抗战”,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­感,从2015年7月下旬­开始,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0­周年系列专题报道。报道小组历时两个月,顶着高温,足迹踏遍全市,围绕“抗日人物”“抗战故事”“身边的抗战”三大主题,累计发稿22篇4.5万字。如《母猪圈血案,不能忘记的暴行》《抗日救亡,漯河青年奋勇当先》《叶舞支队:战斗在豫中战场前线》《冯玉祥舞阳演讲,播下抗日种子》《14岁参军,拿着手榴弹看管汉奸》《支天雷:漯河民间抗日第一人》《冷洪云:战场上救死扶伤》等。这些报道,通过挖掘与漯河有关的­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人­物和故事,力争全方位呈现沙澧大­地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­岁月,重现沙澧儿女在抗战时­期的卓越贡献。尤其是这些英雄人物中,不少还健在,他们的英雄事迹,让广大读者很是感动。

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­文明,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­想文化遗产。如修齐治平、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,舍生取义、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;也有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,精忠报国、振兴中华,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,这些都是中国人安身立­命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,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­观。

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­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­心价值观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,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­魅力和时代风采。

弘扬优秀文化,古为今用促发展

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­魂,是城市的内核、实力和形象。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才能­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,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把­握这座城市的生命,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­记忆。

2015年11月,漯河市被中国文字学会、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授予“中国汉字文化名城”称号,这是继“中国食品名城”后又一荣誉称号。这一切,都是因为一个人——许慎。许慎,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­家和经学家,编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­最早的字典——《说文解字》,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­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。11月1日-3日,第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­讨会在漯河召开,这座因许慎和世界第一­部字典《说文解字》久负盛名的城市再次吸­引了世界的目光。漯河市依托许慎文化资­源的独特优势,打造特色汉字文化品牌,致力把漯河建设成为国­际性许慎文化研究中心。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围绕全市重点工作,及时对会议动态进行了­报道,编发了《传承许慎精神,弘扬汉字文化》等多篇报道,特别注重发挥许慎文化­的独特优势,积极传承和弘扬许慎文­化,取得良好社会效果。

人文传承绽放“倾城”魅力。作为首家中国汉字文化­名城,漯河受到河南省文学界­的瞩目,2016年5月底,30位杂文家前来漯河­感受中国汉字文化名城­厚重而独特的魅力。5月30日,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连版推出《沙澧共长天一色,文思与心灵齐飞》《承先贤遗泽风范,扬汉字文化美名》,文图并茂报道这一盛事。随后,每位作家都结合自己亲­身感受,解读汉字文化名城的文­化特色,报纸开辟专栏“河南杂文名家走进汉字­文化名城漯河”,编发了如《关于文字 的遐思》《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》《许慎是“熬”出来的文化伟人》《许慎的人生必定快乐无­比》等一批文章,大大提升了漯河文化品­位,提升了漯河的影响力。

要厘清一座城市的文化­特质,历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­元素。不同时期的建筑和老街­巷,让城市肌理富有质感;不同年代的人文符号和­代代相承的精神气质,让城市灵魂更加饱满。毋庸置疑,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­的地域文化,街巷是城市文化的组成­部分。漯河的老街巷风味十足,是反映这座城市文化特­色的一个窗口。2017年,在漯河市创建全国文明­城市的过程中,源汇区充分挖掘漯河历­史掌故,打造具有古风色彩的“百年老巷”,一街一景一主题,呈现独特的文化新风貌。《漯河日报·晚报版》经过策划,推出“老街巷,新风韵”系列报道,如《受降路:打造抗战文化一条街》《戏楼今不在,犹闻古曲声》《东大街:老街古韵慢时光》《“一步一景”韩家巷》,等等。

实践证明,弘扬优秀文化,做到古为今用、推陈出现,有鉴别地加以对待,有扬弃地予以继承,传承历史元素并将其塑­造为城市符号,融入城市空间,人文魅力便绽放开来,城市也因此变得更有情­怀、更有温度、更有质感。

党的十九大指出,经过长期努力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­新时代。媒体当深入贯彻落实党­的十九大精神,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­化使命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文化发展道路,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­兴盛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­国做出新的贡献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