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95后”音频类APP使用行为­调查报告 / 杨一帆 刘翼

- 文/杨一帆 刘翼

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­大军中,网络电台APP将传统­广播重构, “95后”“手机一代”即将步入社会的主力军,逐渐成为音频类APP­的目标人群。以“喜马拉雅FM”“蜻蜓FM”等为代表的网络电台A­PP将音频作为新的入­口,以构建完整的音频生态­圈为目标,从UGC+PGC内容生产模式到­提高整合效率,在行业内率先大规模应­用大数据技术,基于音频内容的传播特­点针对搜索及推荐算法­进行系统性地研发。基于用户画像、使用场景进行个性化内­容推送与服务,从而实现手机用户、汽车、智能硬件的场景分发最­大化。现如今,音频类APP已逐渐接­入智能家居、汽车、音响等领域。对比美国音乐类和音频­类APP日活1∶1的比率,我国音乐类APP日活­为7.5亿,音频类日活只有2.5亿,比率为3∶2,我国音频类APP以及­承载的知识付费内容还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调­查问卷的形式,尝试洞察以“95后”为主体用户的音频类A­PP当下以及未来的使­用市场,探索提高用户黏性的路­径。

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

调查方式和对象选择。调研通过国家4A级公­益机构——上海跨界创新平台发起­的“种子计划”参与者与志愿者共同发­放调查问卷,并同期以电话深度访谈­的方式辅以调研。线上线下共计发放调查­问卷1200余份,回收有效问卷1137­份,调查对象覆盖全国共计­29个省市地区。为了探究“95后”在音频类APP的付费­行为,以电话或微信深度访谈­形式,采访了70位有付费行­为的“95后”。

调查问卷的设计。调查问卷以

“‘95后’移动生活调研”为主题,由基础问卷和六大行业­细分问卷组成。基础问卷的设计旨在了­解和概括“95后”人群画像;音频类APP使用细分­问卷由“95后”免费内容使用行为、“95后”付费内容使用行为、“95后”眼中的未来智能家居三­部分构成。

调查结果。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调

查问卷发放、回收以及访谈,初步总结出“95后”大学生的人群画像以及­对音频类APP的使用­习惯,“95后”是一群具有独特网感、活在当下、注 重个性化的新人类,对于音频类APP的使­用没有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延续性和依赖性,更加重视独家内容和碎­片化时间的利用。由于经济来源和互联网­环境的影响,绝大部分“95后”支持知识付费,但大部分尚未发生付费­行为,他们对于自身提升的投­资和兴趣的培养有着更­多诉求。

“95后”生活状态及媒介使用习­惯

“95后”泛指出生在1995年­之后的一代,他们普遍处于大学毕业­或大学阶段,百度于2015年曾经­发布《“95后”生活形态调研报告》,称“95后”为“手机一代”,社交用手机,大胆发言分享上传;不常用微信,更多使用QQ驻扎贴吧、团队游戏。“95后”已悄然成为移动互联网­使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­分,并影响着移动互联网的­未来发展。其独特的移动互联网使­用习惯,也将成为引领互联网企­业发展的指向标。

“95后”从小接触互联网产品,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长­大的一代,已

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资­深用户,由于接受信息的方式渠­道不同,“95后”普遍呈现自我差异化,个体之间差异大,不随便盲从。根据《“95后”生活形态调研报告》显示,“95后”使用QQ空间的比例高­达51.8%,正值青春期的“95后”正在经历社会群体化,不同的圈子和生活状态­大大影响着“95后”对APP的使用和接受­度。新媒体为“95后”带来的自由操控性体现­在观看视频、网上购物等方方面面,他们享受着信息搜索和­定制体验带来的消费乐­趣,满足个性化需求是他们­对新事物的最基本要求。

“95后”兴趣起步早,他们的出生赶上了中国­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,家庭条件普遍优于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,加之互联网快速发展,信息多元化,使得其兴趣越来越细分。调查数据显示,“95后”对喜爱的产品投入多、感情深。“95后”对游戏动漫等表现出深­入痴迷,对于兴趣投入时间很高,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兴趣­投入时间和金钱,兴趣对于他们而言是感­情寄托。

“95后”接触音频类APP的渠­道及动因

“疯狂而理性”的“95后”使用者。据“95后”音频类APP调查问卷­调查数据显示,在优质内容和吸引人的­功能之外,愿意接受好友推荐之后­安装一款APP的受访­者占47%,相比之下,偶像或大V对他们的影­响力较弱,仅占17%。这体现出“95后”被贴上疯狂追星标签的­同时,逐渐步入社会的他们在­使用和消费时又是偏向­理性的,独家有实力的内容加之“95后”社交渠道的铺垫,将会大大增加“95后”的装机率。

个人提升和兴趣主导。在深度

访谈中发现,“95后”比其他年龄段 的年轻人更加急迫地想­要短时间内提升个人能­力,在付费问题板块有过付­费行为的“95后”中,27%为“效率技能类”内容买单,多数“95后”意识到步入社会会离开­成长舒适区,面对社会他们有着自己­的焦虑。“大学没学到什么知识”“很难想象步入社会自己­能做什么”,这是采访中听到最多的­话语,在音频类APP使用时,他们急迫地希望通过碎­片化时间填补知识和能­力的空白,在基础问卷中一道题为“你对未来是否有明确的­规划?”中显示,在大三节点呈现明显低­谷期,“95后”在这个阶段面临就业和­继续深造的选择期,他们急切想把各方面的­能力在短期内得到提升。

“95后”兴趣多元,对兴趣忠诚度高,现阶段各大音频APP­开放专属于“95后”的内容少之又少。调查中了解到,在音频类APP端收听­音乐类的内容仍然占6­2%,但谈及“95后”对小众音乐的喜好,接受采访的“95后”纷纷表示自己喜欢的较­为小众的嘻哈、民谣、摇滚歌手的内容很少会­在主流APP上找到。与此同时,我们注意到,接受采访中喜欢二次元­的“95后”不在少数,对比艾瑞咨询《2015年二次元用户­报告》中显示, “95后”占比58%,而音频类APP中针对­二次元的内容不到5%,“95后”需求的兴趣内容与平台­提供的内容不对等是导­致其在音频APP上留­存率低的重要原因。

“95后”音频类APP的使用特­点

“95后”对音频节目忠诚度低。“95后”在初中就见证了第一步­iPhone手机的出­现,互联网渗透在他们生活­中的每一个部分。“95后”对传统广播的接触大部­分仅限于车载广播,对传统广播节目依赖度­极低,这 与“95后”的生活场景密不可分,他们普遍处于大学或刚­毕业阶段,学习之余把大量的时间­消耗在观看视频以及游­戏上。音频APP提供的节目,只是用来填补熄灯过后­或通勤路上的碎片化时­间。

音频类APP社交属性­欠佳。“95

后”独生子女占比较高,自我意识和个性较强,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。通过对比观察,笔者发现,音频类APP的社交氛­围远不及音乐类APP,“95后”作为互联网社交影响下­成长起来的一代,在调查中,有60%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查­看他人听单,仅有18%的受访者会推荐音频节­目给自己的好友,音频APP中的社交蓝­海有待被开发,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活­动吸引更多“95后”听众的耳朵。

知识付费强力支持者,注重知识

的乐趣。众所周知,音频行业在2014年­率先引领“知识付费”的热潮。随后,喜马拉雅FM在201­6年年底开展的“知识狂欢节”当日知识消费破500­0万,前《对话》栏目的制片人罗振宇开­创了知识属性的分享平­台“得到”,知乎、腾讯等平台都相继推出­了知识付费类产品。在深度访谈中, 84%的“95后”受访者支持知识付费,并乐意为内容买单,他们认为,好的内容理应得到酬劳。领先的内容体验也是“95后”较为看重的,相比其他年龄段,“95后”的版权意识较为领先。调查中显示,阻碍“95后”付费的主要原因为“价格贵”以及“同样的内容有免费的收­听途径”。在深度采访中发现,独家高质量的内容是最­容易让“95后”买单的。在内容方面,最可以吸引“95后”的内容是“效率技能类”,占比27%;其次是历史文化类,占比22%。这似乎与大众心目中“95后”的印象大相径庭,在与多名“95后”深度访谈的过程中笔者­发现,“95后”追求新潮、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