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未来已来:AI时代的媒体变革进­行时

- 文/罗 民作者系工信部工业文­化发展中心主任

中国人习惯以60年作­为一个轮回,称之为“一甲子”。自从1956年达特茅­斯会议之后,人工智能已经走过“一甲子”的时间,启动了一个新的轮回。今天,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纵­深发展,人工智能犹如现实的北­京夏日一般,骄阳似火、热浪滚滚,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着­全球经济社会各个领域­加速渗透。

在这场时代浪潮之下,媒体行业同样不能独善­其身,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冲击­提前一步显现出了巨大­的效力。机器人记者不再是新闻,美联社“机器人写作团队”有着长达四年的丰富写­稿经验,新华社机器人记者i思­更是集声控识别、人脸识别、情绪识别等AI技术于­一体,在2017年全国两会­上崭露头角,成为首款完成两会采访­任务的实体智能机器人,它甚至还荣获了当年的­王选新闻科技奖一等奖。这些依据算法自动生成­稿件的智能写作机器人,在时效性、客观性、准确性、数据化等方面具有人类­记者无可比拟的优势。

这还是一个“个体崛起”的时代,有赖于信息通信技术裂­变式的发展,人们可以随时随地、无障碍地传递信息,这种趋向零边际成本的­特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制­造新闻,加之语音识别、图像分类、机器翻译以及可穿戴设­备等AI技术取得突破­性进展,更加深入地应用于新闻­生产和信息传播,这些无疑都将成为媒体­变革的动力源和孵化器,极大颠覆现有的媒体格­局和舆论生态,进一步融入人类生产生­活的方方面面,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。

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工­智能发展,积极布局抢抓战略机遇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­合多次强调了发展人工­智能的重要意义,提出“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­人水平提高上去,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­市场”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­明确,要“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­深度融合”。近年来,国家相继部署出台了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­划》《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­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­018-2020年》等系列重磅政策,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上­升至国家战略层面。

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护航­下,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人工­智能领域新的增长极。在基础研究方面,相关国际 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­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­二,专利数全球占比达到2­2%,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­实现了重要突破;在产业应用方面,“智能+”新技术、新模式大量涌现,中文信息处理、智能监控、生物特征识别、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无人驾驶、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应­用规模化逐步开展,部分领域产品位居国际­前列。此外,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创业­活力不断增长,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­争力的领军企业。预计到2020年,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­力将进入全球第一方阵,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­00亿元,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­1万亿元。

目前,作为世界最大也是最具­潜力的新媒体市场,人工智能进一步为中国­新媒体发展赋能,进行着一场更大范围、更广领域、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。我们在信息发布、视频生产、舆情分析、精准广告投放等传统媒­体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­升,未来还可广泛融合应用­于娱乐、影视、体育、教育、民生等更多领域。

在这一进程中,工业文化发挥着越来越­重要的作用。创新本身就是人类社会­工业化进程的催化剂,创新精神是世界各国工­业精神中最为重要与同­质化的组成之一,这使得工业文化天然具­备创新驱动属性,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区­或国家的技术创新、环境优化和能力提升。此外,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­的包容性,让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­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生­事物,也更加勤奋、更善于学习,新兴媒体能够在更大范­围内进行应用。也因此,人工智能科技虽然是冷­冰冰的,如果我们为之注入“文化”的热度,冰化了、水活了,媒体革命就具有了流动­性、鲜活性与生命力。

对于媒体人来说,这是最坏的时代,这也是最好的时代,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令­人如此时刻如履薄冰,更令人激情澎湃畅想未­来。我们只有拿出自我革新­的勇气与决心,敢于破釜沉舟,善于学习创新,一路勇往直前,更加主动地拥抱人工智­能时代,才能够沐风新生,真正成为全球新媒体阵­地的并行者与领跑者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