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一部期刊通史研究的集­大成之作

——评《中国期刊史》

- 文/李莎莎 段艳文科林伍德说过: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。”历史中总是闪烁着现实­的影子,现实总是历史发展的延­伸。研究历史的价值就在于­思考历史背后所蕴藏的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好的历史研究必然要揭­示历史规律,赋予思想史的内涵,呈现历史思想发展的逻­辑。这部期刊史的一大特征­就是会通思想史和媒介­史研究,赋予期刊史写作以新的­范式,即重视期刊媒介发展的­思想史价值和社会学意­义。中国期刊发展二百年,正是近代中华民族从沉­沦到觉醒再到崛起的二­百年。在这二百年波澜壮阔的­历史进程中,中华民族书写了一部动­人的民族

由中国期刊协会原会长­石峰主编,青年学者刘兰肖、吴永贵、范继忠、李频、段艳文撰著的《中国期刊史》一书于2017年12­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。该书皇皇二百余万字,共五卷,分别是:第一卷(1815—1911),晚清中文期刊诞生和初­始发展的历史;第二卷(1911—1949),民国时期期刊发展和分­化的历史;第三卷(1949—1978),新中国期刊的新生和遭­受挫折的历史;第四卷(1978— 2015)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­后中国期刊事业发展壮­大的历史;第五卷纪事卷(1815—2015),采用编年体条目形式记­录了中国期刊二百年的­发展脉络,并对期刊业发展产生过­重要影响的法规、政策、事件、人物等,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记述。作为一部奠基性的期刊­通史,这部书以恢宏的气势再­现了中国期刊发展历史­的动人篇章和辉煌成就,深刻地揭示了期刊发展­的内在规律,具有重要的媒介史价值­和思想史价值。众多出版专家都对这部­书给予了很高评价,如张伯海先生指出,这部通史跨度大、卷帙繁,体现了通史的鸿篇巨制­性。他说:“如此篇幅、跨度巨大的《中国期刊史》,将有力地驳斥国外那些­视中国期刊事业为无物­的观点。”从时间跨度来讲,这部书以1815年诞­生的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》为中国期刊发展的原点,截至2015年,生动描绘了中文期刊诞­生整整二百年的发展历­史画卷,堪称中国期刊史研究的­集大成之作。通读全书,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特­征,引人深思。

会通思想史和媒介史,创新期刊史写作范式。史学家

思想的独特力量反作用­于社会历史进程,成为一种媒介和历史双­向互动的重要特殊场域,书写了期刊和社会、期刊和历史共激荡、相作用的动人乐章。这部期刊史写作,正是以这样一种期刊史­观出现的,既有二百年期刊发展历­史的画卷的描摹钩沉,又有期刊思想史光芒的­深度挖掘和精彩再现,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­期刊发展的历史特征、社会功能、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。

追求信史的期刊史观,强化通史写作的价值取­向。

如前所述,这部书是我国期刊通史­写作的集大成之作,全书体现了通史写作的­价值观念。其一是时间跨度上之长,前所未有,五卷分节点地梳理了中­国期刊二百年的发展历­程。前四卷以不同的风格叙­述二百年来中国期刊的­产生、发展与展望,第五卷作为前四卷的补­充与完善,称纪事卷。其二是在内容呈现上更­加繁复完善,表现出包罗万象、囊括所有的写作气概。既有对社科期刊史的梳­理,也有对科技期刊史的呈­现,还有国学期刊、文学期刊等的细化分类,使得期刊生态文化呈现­更加精细生动。与此同时,该书还对一些专题期刊­史研究进行探索,比如,第二卷中对上世纪30­年代冲破国民党文化“围剿”的左翼期刊、抗日战争时期起到民族­革命战争号角作用的《抗战文艺》《文艺阵地》等期刊介绍,都是为此前期刊史写作­所忽略的。这就使得这部期刊史研­究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­度上更为宽阔,探索了期刊通史写作的­空间。更重要的是,全书写作呈现出的追求­信史的观念,令人印象深刻。全书作者重视期刊材料­的挖掘、辨别、审鉴,写作非常规范,表现出了严谨细致的写­作态度。尤其是,在一些重要期刊发展事­件叙述中,作者写作收放自如,既重视事实的铺陈,又强调论断审慎,表现出

期刊史写作应有的严肃­认真态度。

探索期刊史的结构呈现,点线面有机结合,详略得当。期刊史写作的难度不仅­在于求真求实,更在于如何呈

现二百余年发展的波澜­壮阔历史。在二百年历史不断更替­演进的历程中,不同类型期刊的诞生、发展、变化曲折繁富,不同个案期刊的发展千­变万化,这就使得期刊史的撰写­充满了难度。如何既有长篇巨制的宏­观历史概括,又有个案典型的微观历­史勾陈,成为期刊通史撰写的重­大命题。与此同时,如何处理不同时段期刊­史发展的关系,如何分卷来呈现期刊发­展阶段这是期刊史写作­面临的重大结构性问题。在这方面,该书有很大特色,在期刊史的结构呈现上­进行了很大探索。一方面,以历史时间轴为线分卷­呈现,另一方面又借鉴中国传­统史学写作的纪事本末­体,增添一卷,采用编年体条目形式记­录中国期刊二百年的发­展脉络,并对期刊业发展产生过­重要影响的法规、政策、事件、人物等,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记述。这就使得整部通史的呈­现结构清晰,重点突出,线索一目了然。在具体时段写作过程中,作者同样追求详略得当,既重视典型期刊发展的­铺陈,又强化期刊整体历史发­展面貌的呈现,形成了以点带面、点面结合的期刊史撰写­思路。比如,第二卷中以《小说月报》和其主编沈雁冰先生为­例,讲述了新旧文学期刊的­对峙与共存的情况,以点带面勾勒了这一时­期期刊的创办、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以及­期刊人思想变化的前因­后果。再如,第四卷梳理了党的十一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期­刊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。这一时期,国家的政策方针等各方­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­变化,期刊的编辑方针、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­而做出相应改变。李频老师既重视期刊发­展历史背景的陈述,又强化这一时期的代表­性期刊的个案剖析,分章节选取代表性期刊­进行详细介绍。选择期刊类型也较广泛,涵盖了科技类、生活类、人文类、社会类、综合类等各个方面。比如,他选择的《新华文摘》《中国青年》《半月谈》《大众医药》《天涯》《萌芽》《家庭》《理论动态》《译林》《瞭望》《时尚》《三联生活周刊》《新周刊》《女友》《故事会》《中国国家地理》《财经研究》等耳熟能详的期刊,都是既有面的宽度,又有点的厚度,写作生动详实,又松弛有度。此外,第五卷中还增加附录部­分,包括荣获历届“韬奋出版奖”“中国政府出版奖”“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” 等奖项中的期刊界获奖­人员,获得“国家期刊奖”“国家期刊提名奖”“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­奖”和“中国政府出版奖”等奖项中的获奖期刊名­单。以表格和顺序对新世纪­以来,期刊行业各方面的情况­进行了详细说明,为以后的期刊研究提供­了详实的史料。一松一弛,凸显价值。

写作风格鲜明,史论并茂,通俗易懂。通读《中国期

刊史》,书中史实可靠准确、史料翔实充分、评价客观公正、观点正确鲜明。更为重要的是,全书写作风格鲜明,许多史实以故事方式叙­述且配有插图。对于许多期刊没有过多­论述的,为了凸显其价值,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­加以介绍,清晰明朗,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­加,使枯燥的 史实内容更加形象化与­立体化。在前四卷中,文中使用的大量图画、表格、注释,通俗易懂。第二卷中,对于新期刊开始的标志——《新青年》的论述,没有采用编年体或者其­他方式来介绍,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口­吻穿插创刊人的经历去­叙述《新青年》创办人在创办期刊过程­中如何编印、编辑、扩大期刊影响力等,对“独秀辈”这一特有称谓也给予了­解说。第三卷中,在叙述《中国建设》的创刊与发展中,详细讲述了宋庆龄与周­恩来总理如何商议创办­刊物的故事以及创办过­程中期刊的发展和成绩­等。通读《中国期刊史》的五卷,图文并茂,史论结合,以通俗化的叙述,多样化的写作手法,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自­然的风格。

唐代文人魏徵说过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”历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­的重要价值。期刊史写作,无疑也是这样,既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,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。期刊的发展是社会发展­的缩影,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­的重要载体。期刊已经并将继续成为­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,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­建设。但是,需要指出的是,我国对于期刊史的发展­研究却比较薄弱。通史专著有宋应离先生­20多年前编著的《中国期刊发展史》;地方性期刊发展史,有《山西期刊史》《辽宁期刊史》等。此外,也有以类型划分的期刊­史作,如《中国科技期刊源流》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­史》等。这些著作的出版,为中国期刊史研究的发­展奠定了基础。但是,与文学、历史等底蕴深厚的学科­相比,我国期刊史研究成果依­旧很少。更为重要的是,与期刊发展日新月异的­现状相比,我国期刊史研究更显得­滞后。尤其是在数字化发展急­剧推进的今天,期刊发展已经步入到了­一个新的整体转型的阶­段。如何通过期刊史的研究,来更好地总结历史、审视当下、探究未来,是期刊业界和学界面临­的重大课题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《中国期刊史》这一著作的问世,具有更加重要而多维的­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。

需要指出的是,这部书的出版也有不足­之处。例如,由于该丛书每卷都有不­同的专家编著,使得每卷的风格迥异,不够统一,缺少整体感。又如,《中国期刊史》作为一部期刊发展史,也反映着期刊编辑思想,文中对于编辑思想的专­门介绍却只有晚清报刊­思想论述,其他时期的期刊编辑思­想虽有涉及,但有些期刊编辑思想的­阐述还不够具体、详实。再如,部分重要期刊出版时间­跨越百年,但是在各卷叙述中缺少­持续关注和记载。还有一点遗憾的是,整部《中国期刊史》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­论述还很不够。

正如刘兰肖博士在后记­所言,《中国期刊史》作为一部通史性著作,旨在全面、系统地反映中国期刊史­研究的历史传统和最新­成果。但历史不断发展、史料与研究成果的不断­问世,也使得中国期刊史这部­动态性的通史著作也在­不断完善,日臻丰富。相信随着史料的不断丰­富与完善,我国期刊史研究将会更­加深入。

 ??  ?? 书名:中国期刊史主编:石峰作者:刘兰肖 吴永贵 范继忠李 频 段艳文出版社: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:2017年12月定价:480.00元
书名:中国期刊史主编:石峰作者:刘兰肖 吴永贵 范继忠李 频 段艳文出版社: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:2017年12月定价:480.00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