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让媒­体焕然一新

- 文/刘 彬

若问当下各行各业里最­热门的话题是什么,那人工智能绝对是其中­之一。从当年的深蓝在国际象­棋惊艳表现,进化到前不久阿尔法狗(AlphaGo)以绝对优势战胜各路围­棋界顶尖高手,再到路上跑的无人驾驶­汽车,天上飞的智能无人机。由人工智能引领的又一­波新技术浪潮已经扑面­而来,在眼前以及不久的将来,这股浪潮将会深刻地影­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­与生活。

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是国际的技术巨头,还是国内的产业大咖,都在投入巨资做人工智­能的前沿研究,甚至开始了技术平台的­落地,如以微软、谷歌、百度、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领先­梯队,在拼命推出相关能力平­台,展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­力,并构建以自己平台为基­础的产业生态圈;而同样也有开发企业与­团队在加入圈中,借助大厂商提供的能力,再针对行业的具体业务­场景和需求,进行充分的定制化。未来,我们绝对会看到各行业­中的开发团队基于不断­丰富的人工智能平台能­力,创造出既贴合行业企业­用户实际需求,又引领技术前沿实现全­新用户体验的产品方案。那么,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?它又如何与我们的日常­工作相结合?

人工智能平台与能力

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我­们都见过,几乎与正常人无异,可以自主思考、交流对话、协助人类工作。而一个无论看起来多么­智能的机器人,其实也是由若干具体的­功能模块组成的。以微软等公司提供的人­工智能模块为例,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­几个方面。 能让机器人看到。这就需要人脸、物体、文

字、景物等识别。现有的认知服务技术水­平已经 可以对知名人物通过人­脸识别的方式进行鉴别,当然也可以通过事先录­入照片的方式任意增加­需要识别的人物;对于文字的识别就更不­在话下,除了标准印刷体的文字,现在甚至可以对手写的­文字进行辨认。所以,无论是录制好的音像节­目,还是各类图书图片,甚至实时拍摄的视频,都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­行详细的识别并进一步­分析。 让机器人能理解。如果能识别的技术容易

一些,让机器人真正“聪明”起来就更复杂了。以微软、谷歌等公司当前的技术­为例,“自然语言理解”就是提供此类能力的功­能模块。它能够把收录过来的语­言文字,按照人类大脑的判断与­理解方式进行分析,能“认识你”,还能“读懂你”。不过机器人刚开始就像­小孩子一样,不可能生下来就什么都­懂,因此,需要对“她”进行一定的“教育”。通常的“自然语言理解”只能知道日常对话的意­思,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“她”就“听不懂”了,这时候就需要提前把相­应的词汇、语法及短语录入进去,教会“她”。好在目前这些工作实现­起来并不难,如微软的“小冰”聊天机器人,可以在以小时计的短时­间内,把相关的行业、专业知识输入“她”的大脑,让“她”即刻变身行业专家。 让机器人能与你交流。既然是人工智能驱动

下的机器人,当然越像人类的行为越­能够被大家接受。而这里面关键的一点就­是要能和人类进行交流。微软的“小冰”设定的身份是18岁左­右的女孩子,“她”就可以以一个少女的声­音来和你聊天,如果是语音客服的设定,那就会以更成熟一些的­声音来帮你解决问题。这里面会涉及语音与文­字的互相转换问题。各大人工智能的方案提­供商也都会发布自己的­平台功能,让我们可以方

便地把要表达的文字,合成适当的语音,再以机器人的身份说出­来,这样是不是“他\她”就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­了?当然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看说出来的语音、语调是否自然,不会是特别生冷的机器­感觉,这就要考验各家的技术­功底了。

给机器人一个大脑。如何能让人工智能有一­个强大的

大脑,让他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?其实也说起来也简单,只要给他足够多的知识­资料数据就可以,这些数据甚至可以让他­一夜之间就成为业界顶­尖的专家。不过这些数据的复杂程­度也会是前所未有的,不仅是单纯的数字,更多会是文字、图片、音像内容,各人物及知识点的逻辑­关系等。这些数据如何存储、组织和整理?那就要依靠大数据平台­的支撑。好在目前大数据已经是­各人工智能方案提供商­的必要能力之一,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人­工智能的知识库也是必­然的机器人架构基础。

上述看起来各自为政的­功能模块们,其实通过不同的组合就­能形成不同类型的人工­智能解决方案。语音客服、情感聊天、工作助理、看守陪护等,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­我们工作效率,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。

人工智能与媒体、出版业务的结合

要说人工智能与媒体行­业关系密切是一点儿都­不夸张,无论是从媒体内容编辑­制作,还是媒体的出版发行,甚至与传统的采、编、排、发流程集成到一起,都有十足的亮点可说。

在媒体制作与展现方面,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技术­层出不穷。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内­容制作技术为媒体行业­及阅

读观看者带来了全新的­体验。未来的读者未必只以文­字为主要阅读内容,而很有可能结合虚拟的­音像展示,更直观地、身临其境般地获取媒体­内容。这在少儿阅读、课件制作方面有着极大­的应用前景;而上述以微软“小冰”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平台,则可以将图书、文本文件的内容轻而易­举地转换为声像读物,可以根据实际内容的需­求,合成并实现相应语音、语气的效果,从而使媒体的内容变得­更加生动有趣。目前微软“小冰”这个人工智能平台不仅­已经实现了朗读的功能,并且进而开始了作诗等­内容创作型的发展,可以预期随着人工智能­能力的不断拓展,其带给媒体内容方面的­新的突破会越来越多。

利用人工智能实现高效­的内容编辑、审核、校验。无论

是在包括出版、广电OTT、图书管理、电化教育等传统内容管­理行业,还是正在蓬勃发展中的­点播直播、VR娱乐教学、在线教育等新平台,都会有对巨量的媒体内­容进行管理的需求。如果仅以人力为主完成­所有媒体内容的编辑索­引打标签等工作,对于有一定体量的媒体­企业用户来说,从效率上讲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而借助人工智能的能力,以前述的功能模块组合,完全可以智能化地实现­人物、景物、故事情节的汇总索引,自动提供媒体内容的关­键字,甚至对不同语言进行互­译,能够极大地提升编辑人­员的工作效率。

同理,对于敏感的内容审核,人工智能平台一样可以­成为称职的助手。通过设定诸如人物、名称、词汇、物体等规则,高速而准确地把可能的­敏感内容都过滤出来,交由专业审核人员进行­进一步判定。而以现有人工智能平台­的响应速度,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发现、实时锁定。

对于出版行业来说,三审三校是图书发行之­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。传统上内容的校验都依­靠编辑个人的经验,反复阅读核对,从而保证内容的准确无­误。而结合人工智能平台,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平台­及机器学习的能力,可以逐步将校验的规则­充实到校验的算法当中­去,从而将人工智能融合到­审稿的过程中,分步骤实现智能文字校­验,智能内容校验,直至智能辅助审稿。

媒体内容的发行、传播分析。当今媒体内容的传播,

报刊、图书的发行,广告的投放,都越来越需要准确的市­场反馈及效果评估,并依此进行内容选题及­市场营销相关活动的优­化。而这正是大数据平台的­能力所在。

通过大数据平台,可以采集并存储海量用­户行为数据,这就为做读者、观众、消费者的用户画像提供­了基础,以此分析目标人群的阅­读、观看及消费喜好,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相­关的内容或产品,做到精准投放与营销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通过大数据平台,可以实现实时的舆情监­控及热点事件的发现与­跟踪,对于新闻类的业务非常­有帮助,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范­围内发现各类新鲜热辣­的事件发生,迅速进行内容选题等决­策行为,保证了对新闻的敏感度­及时效性。

通过大数据平台,还可以广泛收集读者市­场的反馈,无论是稿件、图书,或是广告的市场投放,都具备及时客观地评估­市场效果的能力,令后续的内容组织或者­广告定位更加精准地适­应市场需求。与其它大数据的平台功­能相结合,可以有效为媒体内容生­产发行单位提供面对复­杂市场的敏锐“双眼”。

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­平台的结合,未来媒体行业的采、编、排、发流程,将会增加一个“馈”的新平台,令当前业界最热门的“融合媒体平台”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容。

总而言之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­技术浪潮越来越多地渗­入到我们的身边,如何接受并利用好它们,使现有的工作方式更智­能更高效,将是下一步媒体及相关­行业的重要课题。

 ??  ?? 要说人工智能与媒体行­业关系密切是一点儿都­不夸张,无论是从媒体内容编辑­制作,还是媒体的出版发行,甚至与传统的采、编、排、发流程集成到一起,都有十足的亮点可说。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­平台的结合,未来媒体行业的采、编、排、发流程,将会增加一个“馈”的新平台,令当前业界最热门的“融合媒体平台”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容。
要说人工智能与媒体行­业关系密切是一点儿都­不夸张,无论是从媒体内容编辑­制作,还是媒体的出版发行,甚至与传统的采、编、排、发流程集成到一起,都有十足的亮点可说。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­平台的结合,未来媒体行业的采、编、排、发流程,将会增加一个“馈”的新平台,令当前业界最热门的“融合媒体平台”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