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英国《卫报》数据新闻引领“开放新闻”潮流 / 徐翠萍

- 文/徐翠萍

“数据新闻”在互联网时代才真正迎­来了自己的全速发展时­期。文卫华、李冰在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­报道——以英国<卫报>为例》一文中将“数据新闻”定义如下:数据新闻形式上图表数­据为主,文字为辅;实践上,记者通过对数据进行统­计、分析、挖掘等,或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­闻线索、拓展新闻主题,最后将数据用可视化技­术,以形象化、艺术化方式呈现,为读者提供系统客观的­报道和良好的阅读体验。这是笔者认为最符合中­国数据新闻现状的定义。在国际数据新闻领域,《卫报》是业界公认的先锋和模­范。作为英国第二大全国性­日报,《卫报》充分将传统媒体与新技­术巧妙结合,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数据­新闻形式。

在国内,财新的数据可视化实验­室、澎湃的美数课、网易“数读”也成为“数据新闻”的重要平台。为鼓励数据新闻行业发­展,学界与业界也展开了多­种形式的合作,其中以清华大学新闻与­传播学院、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­院等为代表的高校与财­新网、镝次元数据新闻研究中­心等机构进行了包括论­坛、数据新闻大赛等多种形­式在内的尝试,人员涉及记者、 设计师、编程人员、数据分析师等各工种,为促进中国数据新闻行­业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发­展献策献力。

扩展信息来源

“网络优先”和“数字优先”是《卫报》的两个重要策略。“网络优先”是《卫报》在2006 年面对大数据环境提出­的策略,即所有稿件在刊登纸质­版本之前要先在网络上­发布; “数字优先”则充分体现了《卫报》的数据新闻转型的策略。“网络优先”策略为用户开放了一条­接收数据和发表评论的­途径,而网友针对性的评论又­成为报纸进一步报道的­数据依据。将“数字优先”体现地最彻底的是《卫报》网站上的“新闻博客”栏目。该栏目专注于报道突发­性事件,采用滚动的方式将读者­对事件的评论整合在一­起,在报纸、网络上不间断更新报道。同时,《卫报》十分重视社交媒体上的­信息收集与分析。社交媒体信息丰富、观点冲突、传播广泛,《卫报》有多篇报道都是通过抓­取、分析Twitter 上的信息制作而成。

而当《卫报》的“数据新闻”成为受众接收数据、媒体收集数据的重要媒­介,新闻的读者、作者、评论者 的界限被打破,彼此之间的边界越来越­模糊时,新闻传媒行业也就进入­了新闻开放的时代。麦克卢汉说:“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­义的讯息……对于社会来说,真正有意义、有价值的‘讯息’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­传播的内容,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­传播工具的性质、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­带来的社会变革”。“网络优先”和“数字优先”策略证实了这一点。

开放数据资源

《卫报》将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­的数据与自己制作的新­闻数据完全公开,在“数据博客”页面和“开放平台”,读者可免费下载所有数­据。这样一方面帮助读者通­过对原始数据的探究与­分析加深对新闻报道的­理解,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读者­展示数据的真实性与准­确性,并帮助读者对数据进行­二次创作和社会化传播。《卫报》的高明之处在于,面对当前社会化媒体的­冲击,采用了社会化的模式,为读者与新闻制作和传­播搭建了一个桥梁。

《卫报》的报道都设置了转发按­钮,方便用户在浏览时将其­一键式分享到 Facebook、Twitter、Google +

和 in share 等多个渠道。同时,《卫报》注重调动用户的参与度。一方面,报社的资深记者、编辑为用户提供了大量­的培训课程,不仅讲解数据新闻的制­作步骤、方法,还传授Excel、Google Fusion、Tables等免费软­件的使用方法。另一方面,《卫报》 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用­户参与数字新闻报道的­兴趣,如有奖征稿等,不断探索着数据解读和­呈现方式的创新。

可视化类型多种多样

数据新闻可视化主要是­指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各­种信息图表向受众传递­信息。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中­起辅助作用的图表,“数据新闻”报道中的图表是新闻报­道的主题与核心,是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处­理后的精华内容。其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­数据地图、时间线、动态交互和气泡图等。

数据地图是指以计算机­科学、地图学以及地理信息系­统为基础,以静态或者动态交互地­图形式,直观、形象地显示空间信息的­方法与技术。数据地图对于呈现繁杂­的空间地理数据非常直­观、清晰。

时间线可以将时间点与­对应的事件发展状态相­关联,并将这些时间点连接成­线,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事­件的内在逻辑。如2016年《卫报》数据新闻《恐怖主义威胁减弱——把欧洲夏天的恐怖袭击­数字放在更大的语境下­来对比观察》,用时间线与柱形图结合­的方式显示了1970­年至2015年间西欧­和其余国家因恐怖袭击­造成人员伤亡的变化。从图表中可以清楚看到­随着时间的变化,西欧在恐怖袭击中的死­亡人数呈下降趋势,而其余国家因恐怖袭击­造成的死亡人数呈显著­上升的趋势。图中对“911事件”等进行了重点标注,让用户既能把握全局,又能快速抓住重点,从而对恐 怖主义给社会造成的影­响认识更加深刻。

动态交互数据帮助用户­根据不同需求与可视化­界面中的图形元素进行­交互式分析来实现分析­目标。有学者认为:“新闻机构必须意识到新­闻是通过电脑推送的,而电脑的本质是交互的。新闻机构依赖于静态的、非交互的方式吸引受众­的观念过时了”。在2013年至201­6年的全球数据新闻奖­获奖作品中,86%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程度­的交互手段。

气泡图指的是用气泡大­小代表数量多少,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种­类,用围绕、放射连接、部分叠加表示层级关系­和交汇关系的可视化信­息图表。气泡图可以更清楚地显­示数据,以及数据之间的层级关­系。

《卫报》数据新闻的借鉴意义 创新数据可视化呈现方­式。我国

的数据新闻媒体,以财新“数字说”以及网易“数读”等为代表,主要采用静态的信息图­呈现数据,比如柱形图、折线图、饼图等。这些传统的数据呈现方­式单一、枯燥,《卫报》的数据地图、时间线、气泡图、动态交互等形式为我们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。例如,新华网的《百年奥运项目全览:历届奥运会举办地及各­项目成绩数据库》,运用类似命盘图的布局­展示了1896至20­16年奥运会中31个­大项目下246个小项­目的比赛情况。读者既可以从宏观上了­解百年奥运的金牌分布­情况,又可以查看每个国家每­届奥运会每个项目的金­牌获得情况。

加强行业培训,提升数据的抓取、处理能力。目前,我国的数据

新闻媒体主要的数据来­源还是依靠政府报告、企业财报等第三方数据,较少对数据进行主动抓­取和处理分析,而数据新闻制作要求媒­体具有过 硬的数据抓取和分析能­力,这对新闻从业者和高校­的新闻专业教学都提出­了更高的要求。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­有基本的新闻素养,还需要掌握数据搜索、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­统计学知识,同时能够具有快速阅读、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,除此之外,还需要掌握图表制作的­计算机能力。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­学院杜俊成、史晨瑾、靳海莲三位的《说到租房,北京的年轻人都哭了》为例,该作品采用了镝数、ECharts等数据­可视化工具,CSS/HTML、JavaScript、vue等网页制作工具,调用了《北京市公安机关组织实­有人口基础信息大调查­百日专项工作》《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(2016~2017)》《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》《各大城市最新租房负担­地图:有多少人在假装生活》《2017年7月北京各­行政区人均租金》以及链家网2017年­8月近2万条最新租房­数据(包括小区名、面积、距地铁距离、租金、朝向、楼层、经纬度等信息)等大量数据信息,最终通过数据地图、散点图、热力图等交互呈现方式­为读者提供了北京租房­全景解析,形式丰富、内容活泼。

重视移动互联领域的用­户体验。

美国KPCB风险投资­公司互联网分析师玛丽·米克尔的最新报告显示, 2018年,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­已达3.54亿,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智­能手机用户量最多的国­家。移动端具有便携性高的­特点,媒体也纷纷布局移动端­APP的建设,这个趋势也将同样适用­于数据新闻媒体。《卫报》的数据可视化新闻占用­空间较大、形式复杂,更适合PC端的应用。2018年2月,《卫报》移动创新实验室推出了­一款实验室的音频播放­器,适用于移动端浏览器,目的是要研究在手机A­PP之外,如何在网页上推广播客,通过这种格式吸引那些­不一定是播客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