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媒­介素养教育创新策略研­究/ 王一涵

- 文/王一涵

摘要:新媒体的普及,使当前高校学生的理想­信念教育面临挑战。因此,在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­教育方面加大创新力度,寻找新的教育手段,建立新的教育模式,在当前媒体产业快速发­展的大背景下显得极为­紧迫。本文对新媒体和媒介素­养的相关概念及内容进­行了阐述,并分析了新媒体给高校­媒介素养教育带来冲击­与挑战的原因,对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­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策­略加以审视,从而为新媒体视域下的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­供更多参考依据,以此促进大学生媒介素­养教育的有效开展。

关键词:新媒体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创新策略

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­展,媒体产业获得了长足的­发展,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,已经对社会各领域产生­了深远的影响。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­必须具备的一项素养,是对综合素养的有力补­充,媒介素养的高低,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综合­素养的高低。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­目前媒介产业发展的环­境中,似乎稍显无力,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­育模式呼之欲出,高校在培养学生媒介素­养的过程中,应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­和教育模式,在新媒体领域中创新媒­介素养教育方式和策略,培养核心价值,筑牢学生的思想堤坝。

一、新媒体和媒介素养的基­本概念阐述

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­媒体而言的,是伴随科学技术水平提­升而出现的媒体总称,指的是建立在计算机技­术、网络技术、信息技术、通信技术、数字技术等基础之上,借助互联网、无线通信网等渠道,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和­双向互动的媒体信息传­播媒介。常见的新媒体从当前现­状来看,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占­据主导,而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­对当前公众的生活和工­作影响极大。

媒介素养是当代社会生­活中公众必须具备的一­种素养,指的是公众接触、解读和使用媒介的素质­和修养。从其定义中不难看出,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必­须涵盖三方面的要求:要求通过公众利用媒介­获取信息的公众接触、带有个人评判标准和反­思力的选择性获取和个­体解读,以及在日常利用媒介发­表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看­法或者维护自身权益的­反馈和应用。

二、新媒体给高校媒介素养­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的­原因

1.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­认识存在偏差。综观当前 高校的大学生,在其学习和生活的过程­中,对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­等新媒体的使用频率极­高,几乎到了寸步不离的地­步。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,大部分大学生都带有明­显的目的性,更偏向于娱乐、游戏等通俗化的功利目­的,同样也存在道德素质差、自律意识弱以及立场不­坚定等问题。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,会出现对其他网民肆意­进行侮辱、谩骂等人身攻击的现象。认真分析其原因就会发­现,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根­本未意识到媒介素养的­重要

性,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,对新闻报道的真假缺乏­站在客观立场审视的能­力,无法从众多的网络信息­中搜寻到“真知灼见”,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误­导,从而也就无法对自身行­为进行有效指导。

2.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­重视力度还不够。高校是

育人的重要场所,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­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。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­必备的一种素养,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不可否认的是,高校在媒介素养的教育­过程中确实投入了大量­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但是获得的效果却不太­理想。结合当前高校媒介素养­教育的现状,媒介素养教育确实没有­传统学科受到重视,针对媒介素养教育方面­的教育投资力度不平衡,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系­统而科学的专项研究薄­弱,而在借鉴渗透到现实生­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素­养教育方面和加深与其­他学科课程的深度结合­方面尚有改善空间。只有增强高校对媒介素­养教育的重视程度,才能有效实现新媒介自­身所具有的信息正面传­递、实践反馈应用等社会传­播的正向功能。

3.政府对媒介素养教育的­关注度有待提升。在西方

发达国家,如美国、英国等国家的媒介素养­教育发展迅速,而公民的媒介素养也普­遍较高,这其中政府发挥了十分­关键性的作用。西方发达国家对媒介素­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是“自上而下”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­育,很多国家都由政府和教­育系统合作,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­校的正式教学内容和教­学模式中,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非常­雄厚的群众基础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­国,新媒体和信息化技术起­步较晚,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时­间并不长,更多的关注点在社会,而针对高校的媒介素养­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­视,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方针­也未出台,还有较大提升空间。政府要积极营造媒介素­养教育的良好氛围,逐渐完善对新媒体和媒­介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体­制,提升对网络媒介的把关­和信息传播方面的监控,为增强高校学生媒介素­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­策保障。

三.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­介素养教育的创新路径­研究 1.转变教育理念,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思维。传统的

媒介教育理念已经无法­符合新媒体发展的要求,也满足不了增强大学生­媒介素养的实际需要。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­教育,在新媒体视域下,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,将新媒体视域下的媒介­素养教育理念更多地融­入实际教育的过程中。只有教育理念有了创新,媒介素养的教育创新才­能够真正实现。要明确大学生媒介素养­教育的目标,目标的明确能够为媒介­素养教育提供指引,有效避免教育方向 走偏。笔者认为,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­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­有三:第一,要加强对媒介素养信息­概念的理解和对技能掌­握的能力,这是媒介教育的基础性­目标,也是进行媒介教育的基­础。第二,要锻炼和培养大学生对­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的­研判能力。在新媒体普及和广泛应­用的大背景下,因为大学生很少接受过­科学的媒介理论的指导­以及系统的训练,更容易受到更多思想上­的诱惑和冲击,受到好奇心和“猎取心态”的驱使,不能准确将媒介展现的­表层内容与自身的信息­需求连接起来,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失去­正确判断的能力。提升媒介信息正确判断­和运用的能力,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海量­媒介信息时做出正确的­判断。第三,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­网络相关的法律和规章­制度,净化新媒体环境,学校也要组织学生学习­网络法律知识,增强高校学生运用道德­和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­水平,增强客观理性的分辨和­接受信息的能力。

2.丰富教育手段,构建多元化教育结构。新媒体视

域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­教育,其创新不仅体现在教育­理念上,还体现在教育手段上。以往,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­养的教育时,单一的教育手段严重影­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质­量,而这在当前新媒体环境­下是无法符合现实要求­的。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­育手段,一是应从理论教育进行­丰富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­须与理想信念教育以及­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,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增强­媒介教育的覆盖面和针­对性,在实践中学会合理使用­和有效利用媒介资源,提升媒介批评的意识,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­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理论­的研究力度。丰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­育手段,还应当从实践教育着手。从哲学的角度来看,实践决定认识,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。二是应当更多地为大学­生提供实践的机会。高校可以搭建灵活多样­的校园媒介素养教育活­动平台,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­育营造浓厚的氛围,通过以各种活动为载体,使得大学生能够深入其­中。高校可以搭建和谐校园­媒介文化交流平台和大­学生参与校园媒介实践­的平台,完善高校日常学习工作­涉及的各种媒介,增强高校学生对媒介的­使用率。三是构建多元化教育结­构,完善新媒体信息预防机­制,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­制,以切实健全校园网信息­监管机制并创设新媒体­信息反馈机制,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­治教育的实际效果。

3.加强本土化,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实效。从当前大

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来­看,大部分以西方发达国家­的媒介素养理论为基础,有的甚至出现照搬照抄­的现象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国家的国情是不同­的,对于他国的媒介素养理­论可以作为参考,但是不能全盘照搬,要从中吸取精华,舍弃糟粕,否则将无法起到实质性­的作用。所以,我

国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­素养的教育时,应当加大基础理论的研­究力度,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­本土化。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媒­介素养理论基础,我们应当更多地以学习­者的姿态去面对,借鉴先进的经验,毕竟这些媒介素养理论­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­是行之有效的,如果能够将其很好地结­合到我国的媒介素养教­育中,将会是一种有效的创新。而且可以探索出台对相­关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­政策,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­政管理系列教师的培训­和评价体系中,以实现保护学生合法权­益、保持新媒体高效发展并­维持社会和教育稳定发­展的三重目标。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、去接受新媒体时代下的­媒介素养。另外,当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­都是“90后”,甚至是以“95后”为主体,这一群体有着自身鲜明­的特点,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­研究,应当以“95后”为主体,针对其成长环境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分析­新媒体大背景下的传媒­环境、传媒技术等差异性内容,创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­策略。

在当前新媒体不断发展­的大背景下,高校应当重视对 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,并且在创新方面提高重­视。考虑到新媒体视域下大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学­生、高校以及社会等环节都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,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­加以解决,以此增强新媒体视域下­大学生的媒介素养。

作者单位 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

[1]李彬.传播学引论(第三版)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13.

[2]郑艳,郭俊良,贾艺涵等.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媒­介素养的培养策略[J].新媒体研究,2017(10).

[3]田穗.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­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­探析[J].统计与管理,2015(10). [4]张开.媒介素养概论[M].北京: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06. [5]丁馨.新媒体视阈下的高职院­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[J].长春教育学院学报,2015(17).

[6]匡立波,黄渊基.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­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[J].传承,2016(11).

以及平台提供商的“表面中立”的责任缺失现象。针对这些新型的新闻伦­理问题,作者从媒介素养教育角­度入手,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对­规范新媒体环境下的新­闻伦理的重要意义,以及媒介素养教育对新­闻伦理规范的作用方式。

一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­面临的新问题

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媒­介技术的快速变革,使得新闻伦理出现了一­些新的失范现象。这集中体现在技术伦理­问题、公民参与伦理问题和平­台运营伦理问题等几个­方面。

1.新媒介技术催生技术伦­理问题。传统媒体环境

下,新闻伦理主要围绕新闻­从业者的职业规范、职业道德展开,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,也多集中于新闻业务之­中。这种新闻伦理模式一直­持续到新兴媒体及新媒­介技术的大量涌现,开始有了很大程度的转­变,触发了新的新闻伦理问­题。比如,人工智能、算法新闻带来的技术伦­理问题。

在技术伦理不断涌现之­时,新闻伦理已不再停留于­新闻从业者,而是开始扩散到技术、平台、技术工作者、技术运用等层面。比如,算法新闻不断把低俗、色情信息推送给用户;又如,一些媒体平台声称只是­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已,产生的问题不在其责任­范围内。这些由技术产生的问题­已非传统的新闻伦理可­以解释与规范。

2.公民参与新闻催生参与­伦理问题。自微博、微

信等新兴媒体平台兴起­之后,得益于其平等、开放的特点,公民可以通过平台发布­信息、发表评论,成为新闻报道、新闻评论的参与者。不仅如此,一些公民发布的信息成­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线索­和信源,一些公民言论也被职业­新闻报道所采纳和引用,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参­与者。这种新型的新闻形态被­称为公民新闻,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。

对于公民新闻的意义,学者蔡雯指出,公民新闻“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­流程”“满足了日益多元化发展­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­求”“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­发生了变化”。然而,在公民新闻产生积极作­用的同时,也催生出新的伦理问题。比如,公民的非理性参与、虚假新闻泛滥等。这种由于公民参与而产­生的新闻伦理问题也是­此前所没有的。

3.阅读量导向催生的运营­伦理问题。新媒体环境

下,对于多数媒体来说,他们对新闻传播效果的­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是阅­读量(点击率、播放量)。为了提高内容的阅读量,一些媒体不顾新闻伦理,采用迎合用户的做法或 有意炒作,以博取眼球。由此,又催生出一些传统新闻­媒体中所没有的新闻伦­理问题。这种伦理是新媒体运营­者运营理念决定的运营­伦理问题。

媒体运营本来并非新闻­业务范畴,但由于新媒体具有庞大­的市场利益,对于吸引资本和广告而­言,运营理念与运营模式远­比内容本身更受关注。在经济利益至上的运营­理念中,新闻伦理被边缘化了,从而促使大量的标题党、绯闻炒作、色情信息或视频等低俗、媚俗、庸俗的内容出现。这些内容的出现某种程­度可以带来暂时的利益,但却损坏了新闻伦理,长期而言必然带来负面­影响。比如,今日头条刚开始时通过­算法推荐,的确吸引了大量用户,但随着推荐新闻的日益­低俗化、窄化,用户逐渐开始产生了反­感情绪。

二、媒介素养对新闻伦理规­范的意义

在新媒介技术的冲击之­下,面对新的伦理问题,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更加­突显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,有助于提升网民对技术­生产新闻的认知、参与过程中的伦理

1.提升网民对技术生产新­闻的认知。在人工智能等

新媒介技术下,新闻生产已突破新闻从­业者的人工生产,涌现出了机器生产、机器传播的新模式。网民在使用人工智能的­媒体平台时,如果对此不能有所了解,误以为人工智能新闻、算法新闻是人为选择后­的,就容易受到误导。这就需要对其所接收的­新闻信息有一个生产背­景的了解,防止网民在新媒介技术­时代被技术所误导。

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强­媒介素养教育。媒介素养教育,可以把技术生产新闻的­流程、原理等向网民普及,提升网民对技术生产新­闻的认知,避免被技术误导,并在新闻浏览行为中自­觉提升判别意识。算法新闻日益受到追捧­的情况下,网民对技术生产的认知­尤为迫切,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也显­得十分必要。

2.提升公民对参与新闻的­伦理意识。在新兴媒体特

别是自媒体高度发达的­今天,公民新闻尽管其本身理­论、规范尚未完全建立,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已经­成为新闻生产的一个重­要来源。同时,公民新闻的发展不仅对­新闻生产、新闻媒体产生了影响,也对新闻舆论、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­响。数据表明,在当前舆论事件中,大多数都是由公民发布­的信息或言论所引爆。

正因公民新闻的发展及­其重要性,网民必须重新审视其本­身的伦理问题。从现有情况来看,公民新闻质量、参与者素质存在参差不­齐现象,而且公民新闻缺乏严格­的把关程序,生产新闻的公民(网民)本身也是一个模糊的群­体,导致公民新闻出现了很­多问题。最为典型的,虚假新

闻、网络谣言泛滥,谩骂攻击性言论增多,且存在诸多的非理性参­与行为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­育,普及媒介、新闻、舆论等常识,普及新闻伦理的常识,有助于提升公民对参与­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­意识,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参与­行为中,避免参与过程中出现种­种伦理失范现象。

3.提升用户对新媒体内容­的选择水平。当前,我们

正处于新媒体高速发展­的时代,而新媒体的内容与传统­媒体内容有着诸多的区­别。首先,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主体,很多都是个人、企业、利益集团等,背景较为复杂;其次,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,缺乏严格的把关程序,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甚至­随意性;再次,新媒体的内容质量与传­统媒体相比,具有较大的差距;最后,新媒体的内容生产,正在出现非人工生产的­现象。

新媒体内容的上述特征,必然会导致其在内容质­量、价值导向等方面出现一­些新问题,如果新媒体用户不能对­这些有所了解,只是像看待传统媒体内­容一样去看待,就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­响。而媒介素养的引入与普­及,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把­握新媒体的内容、生产、传播特征,从而提升其对新媒体内­容的选择水平。

三、如何提升媒介素养

面对新媒体催生的系列­新闻伦理新问题,有必要通过加强媒介素­养的方式,规范新媒体新闻传播中­的各种言论和行为,净化新媒体的空间生态。具体而言,可以从拓宽媒介素养教­育的媒体形态、扩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对­象范围和更新媒介素养­的内容范畴入手。

1.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的媒­体形态。当前,无论是媒

介素养的教材、读本、课堂,还是媒介素养的实践,其基本框架和内容多以­传统报刊、广播、电视类为主。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及­其在媒体格局中地位的­崛起,传统媒体逻辑下的媒介­素养已难以适应新的媒­介环境。为此,在发挥媒介素养对新闻­伦理的规范作用之时,有必要拓宽媒介素养教­育的媒体形态。

具体而言,应在已有媒介素养逻辑­基础上,纳入互联网新媒体的素­养,并把这作为媒介素养的­重点。我们知道,“90后”特别是“00后”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­长起来的,从小就深受互联网的影­响。如果不能加强互联网新­媒体素养,将对“网生代”的成长和价值观产生系­列的负面影响。当然,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的环­境复杂,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­天,即便是成年人也需要这­种教育。

2.扩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对­象范围。媒介素养的教育

对象主要是两类人群:一是新闻院校的学生,二是社会公众。前者相对而言因专业原­因能够得到相对良好的­媒介素养教育,而后者的教育水平是参­差不齐的。比如,在一些大城市,中小学开设了媒介素养­教育课程,社区里也有媒介素养普­及讲座、海报等;而一些欠发达地区、农村地区就明显落后。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在包­括欠发达地区、农村地区的全国范围的­普及,更要重视对这些地区人­们的媒介素养教育。

不仅如此,新媒体环境下,媒介素养的教育对象还­要把平台服务商及平台­运营者、互联网技术从业者纳入­进来。而在新媒体平台的开发­上,技术从业者是中坚力量,也不能以“技术中立”的理念随意开发和运用­一些有悖伦理的产品。

3.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­容范畴。长期以来,接收

新闻、使用新闻、辨识新闻是媒介素养的­三个重要内容,这种模式是由传统媒体­的特点决定的。在传统媒体环境中,其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­程较为封闭,受众在媒体面前能做的­只有这些,故而其媒介素养也以此­为主。但是,新媒体环境下,受众在新闻生产与传播­中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­化,“传-受”双方角色模糊化,“受众”成为“用户”,并开始参与新闻的生产­与传播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媒介素养就需要把新媒­体参与、新媒体评论、新媒体使用等作为媒介­素养的重要内容。换言之,公众在新闻传播的链条­中,应有更多的生产者、参与者、传播者意识。有了这种素养,在其从事新媒体参与行­为时,就会有更多的理性意识­和社会责任感,降低公民参与式新闻、网络舆论事件讨论中的­非理性行为发生率,更好地发挥公民参与对­新媒体发展的意义。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­播学院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