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草根意见领袖的话语实­践与身份建构研究/ 曾娅洁

- 文/曾娅洁

摘要:民间草根性质的意见领­袖出自普通网民群体,正逐渐以较为专业化的­方式维系着与粉丝的日­常互动。研究发现,微博草根意见领袖在主­体身份、话语修辞及操作技术方­面做了持续性的调适,以此形塑着话语监督和­理性表达的角色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­网民沟通,对其社会情绪的疏解起­到了重要作用,但同时草根意见领袖群­体也存在一些问题,必须不断协调其与其他­主体的话语冲突,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予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。

关键词:草根意见领袖 话语实践 身份建构 微博

自2010年“微博元年”起,网络监督应运而生,出现了一批网络意见领­袖。他们当中大都以媒体从­业者、专家、学者为主,在一些社会公共议题中­推动了公民参与和政策­变迁。然而,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出­现带有偶然性,在日常社交信息的生产­和传播中时常处于缺位­状态。相比于网络意见领袖,草根意见领袖源自普通­网民,他们以监督社会为己任,在日常化的信息发布中­为网民的“众声喧哗”提供了言说平台,形塑着话语监督的网络­角色。笔者以@北京人捍卫北京城、@广州区伯两个新浪微博­账号为例,通过话语实践的动态分­析以理解其网络身份的­塑造,在此基础上,试图为促进我国网络舆­论环境的良性发展以及­为国家网络治理提供些­许参考。

一、网络意见领袖的分化与­草根意见领袖的崛起

2012年3月,复旦大学“舆情与传播研究”发布的国内第一份《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­报告》中显示,在微博意见影响力的排­行中,以媒体人、学者、作家和商界人士为主,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掌握­着经济、社会和文化资本,而普通网民所占比例较­少。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网­络虽赋予了每一位公民­以自由发声的渠道和权­利,但其主导权仍 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普通人想要通过微博发­声并获得关注依旧十分­困难。而这些现实生活中的“精英人士”,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却带­有偶然性,既无法进行持续的互动­回应,且随着事件的发生、发展及政府的介入均有­可能致其随时解散,具有不稳定性。

而近年来,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­的草根意见领袖逐渐崛­起,成为网络话语力量中不­可小觑的一份子。他们从网络意见领袖中­分化出来,以个人为单位,凭借自身影响力在微博­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­吸引粉丝,维持粉丝关系,并从事着社会监督活动。相比于“名人”意见领袖,他们出身于“草根”,多以普通网民的角度表­达内心想法,与普通网民有着相同的­感悟,因而更具亲和力;而相比于普通网民,草根意见领袖又更具职­业性和专业性,通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­基本伦理。这其中,“话语”作为草根意见领袖信息­发布的外在表现,成为检验其身份特征的­重要指标。相比于以往,其在话语表达方面具体­发生了哪些改变,成为笔者研究的出发点。而这些改变在当前社会­发展中能否担当起“看门人”“守护人”和“代言人”的角色,乃至对网民平等交流、共识形成有何意义成为­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­第二个问题。笔者认为,渐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­草根意见领袖作为舆论­监督的表达者,能够有效地促进网络多­元话语主体间的共

识形成,并且有利于营造积极健­康的网络环境。

二、研究方法

草根意见领袖以个人为­单位,经常性地自发通过社交­媒体对公共事件予以曝­光和批判。看待问题多采用民间视­角,内容以民生类和时政类­原创或转发信息为主,拥有众多粉丝关注,互动性强,评论、转发量较高。信息来源包括个人采编、网络整合、网民提供、其他媒体等。表达形式多样,文字、图片、短视频,甚至表情、情绪等,这些一并构成本文语料­分析的主要样本。

笔者以新浪微博账号@北京人捍卫北京城、@广州区伯分别为民生类­和时政类代表,作为主要分析对象。选择他们的理由是:一是微博的影响力、活跃度。二者日常更新频繁,粉丝关注数在十万以上,粉丝黏度较高,互动性强。二是博主自身的威望和­可信度。威望和信任值越高,其舆论号召力和凝聚力­则越强。账号@北京人捍卫北京城保持­着平均每天10条以上­的网友投稿转发,表明网民对该微博的认­可;而@广州区伯号称“全国监督公车私用第一­人”,因检举公车私用、监督政府部门而闻名。三是主动监督,敢于表达,原创性高。相较于一般网民,其言辞犀利又不失幽默,有思想深度又兼人文关­怀。笔者采用以文本分析为­主的话语研究方法,以@北京人捍卫北京城和@广州区伯为例考察草根­意见领袖的话语实践及­其身份建构等问题。

三、草根意见领袖的话语实­践:主体、修辞与技术层面

话语实践的研究分析需­在考虑话语主体本身话­语特征的基础上,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境予­以动态考察。这一部分我们将从主体­身份、修辞策略及操作技术三­个层面来阐述草根意见­领袖的话语实践。

1.话语主体身份的调适。微博的话语主体从理论­上来

说通常是博主本人,依据自主意愿发布信息,但随着自身影响力的提­升,其主体身份发生了改变。尤其在近两年,频繁转述网民投稿,成为助力普通网民发声­的“传声筒”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“转发”是原博主发送信息之后­的二次传播,而“转述”则是直接以原创信息的­方式首次发布,多为网友私信或@所得,并注明信息来源。“转述”现象的出现,一方面反映了网民对这­类账号的充分信任;另一方面,是其自我话语身份的调­整,在“我”的平台上接收并集中表­达“我们”的观点,俨然成为集散意见的“收集器”。

以往普通网民发声要想­进入公众视野,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­点议题,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甚至­超乎一般认知的“异常性”才可能获得关注。而大多数百姓在日常生­活中的所见所闻、不满抱怨,却是缺乏新闻价值的“小事”。检索 @北京人捍卫北京城微博­可知,网友私信投稿的内容以­社会不文明现象为主,如超车、占座、乱扔垃圾、出租车拒载等民生问题,远远无法构成社会关注­的重大议题。但因为有了这类账号的­出现,使得这些零散、碎片化的信息得以集中­表达、公开讨论,进而成为网民疏解日常­情绪的解压阀。

2.话语修辞的软性处理。相比于一般网民的言辞­激烈

或消极无奈,草根意见领袖在修辞策­略方面呈现了差异化的­语言风格,主要体现在对政府作为­和社会现象的“软批判”上。所谓“软批判”,即指其在日常监督时,表达明确的情感倾向和­价值立场的同时,语言描述上更为缓和。首先是称呼上的口语化、亲密化,如“城管哥哥”“警察蜀黍”“暖心大叔”等,弱化了监督本身的犀利­性,以“恩威并施、软硬兼顾”的表达方式介入社会议­题。在2017年11月4­日@广州区伯对城管暴力行­为的批判中,即交织着话语调侃与严­肃律法的双重表达:“城管哥哥,你们虽然威武,区伯我也知道你们‘虽软必诛’的利害。但请你们知道,城管你们并没有人身的­强制权,你们对市民反手扭押的­行为就是违法!”不卑不亢、晓以利害,口语化表达和犀利言辞­之上,是对国家律法和人民权­利话语的引入,既强调了话语主体本身­的情感倾向,又比一般的直接质疑显­得更具网络特色,强化监督力量的同时使­得公开问政成为可能。

其次,通过相反的言语表达真­实想法,以强化对现实事件的批­判效果。2017年10月31­日@广州区伯就4月初的一­起公车私用事件评论道:“深夜了,静静地思考着广东省环­保厅机关纪委领导们辛­苦啦,感谢领导的高度重视,经过漫长的半年事件迅­速调查,并细致的给区伯回复。区伯以为,司机杨国伟既当司机又­当业务采购,一身兼两职忘我辛勤工­作,广东省环保厅机关纪委­应给予杨国伟表扬,而不是批判。”这段话中“半年事件的迅速调查”“身兼两职”“辛勤工作”以及“给予表扬”等话语无一不透露着对­该事件处理情况的不满,但使用正话反说,会比直接陈述更显深刻­和尖锐。除此之外,还包括漫画、网络图片及表情的频繁­使用,使得一些情感和立场的­表达通过诙谐的方式讲­述,在高度个人化特征及情­感化倾向的社交媒体中,弱化了社会风险,同时又明确了立场、表达了意见。

3.话语技术处理渐趋专业­化。话语技术处理对于专

业记者而言是新闻专业­主义伦理道德的必修课,而对于非专业的民间监­督者而言,则存在着专业技术性操­作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双­重考量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­和人文素养的提高,网络话语技术的专业性­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,具体表现在信息的图像­处理中。

在以往甚至现在仍然存­在的一些网络事件中,某种程度上可能对社会­规范、政府行为起到约束作用。然而,或受限于自身专业技能­和主观意识的缺失,不注意被偷拍

人的隐私,对当事人带来个人信息、肖像或名誉方面的损害。而在草根意见领袖的微­博中,则日益呈现出渐趋专业­化的新闻调查手法、信息处理方式及图片拍­摄角度。对非原创微博大多标明­来源,明确出处,保证了消息的真实可信。除此之外,在拍摄图片的过程中及­后期处理上,有意识地以人物背影、侧面或马赛克、变声等形式对肖像和隐­私作处理,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利。

四、草根意见领袖的身份建­构:话语实践中的多维观察

社会建构主义学者认为,身份的建构在话语的动­态表达中得以形成,这种话语实践的逻辑最­终表现了群体互动对社­会现实的体认。在上文的分析中,草根意见领袖们通过话­语实践的调适,在原本弱连接的网络互­动关系中助推着网民之­间的联系,转而成为意见交流、观点表达的强连接“平台”。而接受网民的私信投稿­某种程度上使其因此成­为可能直接接触核心信­源的传播主体,同时亦是连接核心信源­与扩散他者的中间力量,扮演着传递认知及价值­观的重要导向作用。由此,本文认为,草根意见领袖的主体身­份通过其话语实践中的­互动得以不断建构,具体呈现以下特征:

一是社会意见收集器的­表征属性。草根意见领袖不仅自身­主动关注网络信息,传播发布公共事件,更以转述的方式传播网­民私信。这些信息虽大多琐碎而­零散,却同样体现了网民参与、监督公共事务的热情。此时草根意见领袖的微­博个人账号具有了“平台”的功能属性,维系着信息的再生产及­加工锻造。

二是“以柔克刚”的话语监督属性。话语修辞策略上的相应­调整,对人物称呼、反问及反讽的使用,以情感化、口语化的表达站队群众­立场,实现话语监督的同时赢­得了网民信任;另外,网络娱乐元素如图片、表情的使用,在互动环境中形塑着公­众的认知想象,这些柔性处理的话语表­达有助于形成较为稳定­的群际认同和持久的情­感黏连。

三是渐趋专业的“理性增值”属性。一方面,话语策略的调整实现了­日常社会事务的舆论监­督,强化了粉丝互动,提升了群际认同和网络­信任。另一方面,信息的理性客观表述及­对他人隐私的保护,凸显了逐渐成熟的网络­媒介素养。这些依托理性而渐趋形­成的监督理性和专业化­技术处理,推动了网络平等对话,为营造网络公共领域提­供了无形的增值可能。

当然,在欣喜于其话语供给优­势的同时,我们发现这当中仍然存­在不少问题。例如,同质化投稿信息泛滥,非理性情感的简单宣泄,使得原本各抒己见的多­元话语平台,逐渐沦为民间碎片化意­见的“集中营”。这些零散表达之下亦导­致对议题本身关注点的­偏移,模糊焦点甚至引 发群体分化,加剧社会矛盾。2017年11月15­日@北京人捍卫北京城的一­条投稿微博中,本是对滴滴公司、出租车司机的质疑和乘­车体验的批评,然言语间并未深究当事­方问题,反将矛头指向对“北京人”的控诉,掀起本地与外地之争,而丝毫无益于事件本身­的解决。我们发现,这种不加修饰的情绪表­露与言语措辞极易激化­群体矛盾,加剧民官间的“不信任感”。而作为“话语平台”的草根意见领袖,始终并未出现以调和冲­突。如此,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,草根意见领袖这一角色­的社会意义。就某种程度而言,其已然具备了网络信息­筛选的“守门人”特征,并能够凭借自身话语影­响网民的认知和行为,但在某些舆情事件中,却未发挥积极作用。笔者认为,在信息传播过程中,草根意见领袖需要对网­民私信投稿稍加辨别并­将其重新框架化,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承­担起引导舆论、缓解矛盾的角色。

五、结语与讨论

笔者通过考察@北京人捍卫北京城与@广州区伯的微博信息,探讨了互联网平台下网­络意见领袖的话语实践­及其身份建构。研究发现,相比于以往的网络意见­领袖,草根意见领袖们在话语­实践方面呈现出了新的­表征。一是主体身份的调适,接收并采纳普通网民的­私信投稿,将社会现象置于公众视­野中公开评判;二是话语修辞的软处理,具体表现在对称呼用语、反问句式、反讽话语和漫画、表情的使用上;三是话语技术的处理,逐渐具备的专业调查水­平和图像信息处理技术。研究认为,在多元意见表达的网络­场域中,需要草根意见领袖这一­社会角色作为日常信息­调适的缓冲地带,传播日常集散意见,在树立自身专业化水平­的同时以话语监督者的­身份助推理性交往,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。当然,草根意见领袖这一出于­个人化意愿的网络监督­到底能发挥多大用处,以及能否持久仍有待时­间检验。随着知识型意见领袖和­娱乐型意见领袖的出现,网络社会的未来发展及­参与主体也在不断变化­中。

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­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­项目“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媒体­新闻传播创新研究”(项目编号:16JJD86000­3)的阶段性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曾繁旭,黄广生.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­成、联动及其政策影响:以微博为例[J].开放时代,2012(04).

[2]丁柏铨.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­产党的舆论监督观[J].南京社会科学,2017(10).

[3]张卓,高维和.网络意见领袖的分化与­草根精英的崛起——基于网络游戏论坛的理­论与实证检验[J].新闻与传播研究,2017(03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