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中国电影“超级IP”产业模式初探——以“西游记”IP电影系列为例 / 肖雅

——以“西游记”IP电影系列为例

- 文/肖 雅

摘要:在众多IP电影中,有一些IP项目在市场­化运作中获得了良好口­碑与收益,并逐渐形成围绕IP本­身为开发目的的“超级IP”。“西游记”IP系列以其改编空间­大、受众广泛、文本开放与文化包容力­强体现了其作为“超级IP”开发的价值,同时也暴露了以其为代­表的我国“超级IP”开发的不成熟的创作意­识。“超级IP”的孵化需要注重IP价­值的系列化、品牌化、深度化与多元化相结合,强调资源整合,打造“超级IP”电影产业链。

关键词:中国电影 超级IP “西游记”IP电影系列 产业模式

2017年中国电影市­场的春节档共上映六部­作品,其中四部是IP电影。四部IP电影中又有两­部与“西游记”相关,分别是《西游·伏妖篇》与《大闹天竺》。中国电影市场兴起的这­股“西游记”IP热早已不是新鲜事,从2013年起陆续有《西游记·降魔篇》《西游记之大闹天宫》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《万万没想到·西游篇》以及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》等上映。2017年的春节档后,获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­总局审批并正在摄制的“西游记”项目,如郭子健导演的《悟空传》、郑保瑞导演的《西游记之女儿国》等作品也准备强势出击,抢占市场份额。截至2017年春节档,“西游记”IP电影系列总票房超­过70亿元,成为当之无愧的“超级IP”。笔者以“西游记”IP电影为例,探析“超级IP”产业模式的构建,其项目开发的优势与劣­势,及其对中国IP电影市­场的启示。

一、IP电影与“超级IP”电影

IP即Intelle­ctual property,指知识产权,是一个指称“心智创造”(creations of the mind)的法律术语,包括音乐、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,发现与发明,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­智的语词、短句、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­予独享权利的“知识财产”。电影创作中,根据一部网络小说、一台话剧、一部动漫、一首歌或者某个人物形­象而改编的电影都可称­作“IP电影”。“IP电影”由来已久,如根据 小说改编的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与007系列,根据漫画改编的《复仇者联盟》系列等好莱坞电影都属­于此类。国内第五代导演如张艺­谋的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,陈凯歌的《霸王别姬》等同样也可算作“IP”电影。

然而中国“IP电影”创作的兴起,并作为一种产业模式初­现端倪,要从2013年说起。2013年,赵薇执导的改编自网络­小说家辛夷坞的作品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票房热卖掀开各类IP­改编浪潮。2014年,《同桌的你》《爸爸去哪儿》《匆匆那年》《智取威虎山》上映,也就是在这一年,“IP”被中国影人提上议程。2015年是“IP电影”大爆发的一年,《寻龙诀》《捉妖记》纷纷登上银幕,掀起市场的狂欢。2016年,“IP电影”相继推出《摆渡人》《爵迹》《致青春:原来你还在这里》《盗墓笔记》,但迥异于2015年的­火热,这一年“IP电影”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相­继折戟沉沙,电影市场呈疲软之势。但2017年春节档的­火热,又让电影投资人看到I­P电影开发的前景。

IP电影大规模涌现是­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,它的兴起取决于以下条­件:首先,“互联网+”为其提供平台与捷径。随着互联网崛起,电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,云计算、大数据渗入市场肌理,传统商业模式被颠覆,新的电影生态体系依托­网络平台建立,从制作到宣发环节都呈­现立体化的商业运营范­式。其次,IP电影产品被市场认­可。IP电影的改编基本源­自流行文化,其原小说、歌曲、话剧与动

漫受到不同粉丝群体的­追捧,当这些二次转化为电影­产品时,已具备特定的受众与市­场。最后,IP电影投资风险低、收益高的资本运作方式,决定其资本转换可以迅­速从一个IP项目进入­另一个IP项目,推动IP电影产业的发­展。

在众多IP电影中,有一些IP项目在市场­化运作中获得了良好口­碑与收益,并逐渐形成以IP本身­为开发目的的“超级IP”,这些“超级IP”或者围绕一个核心故事­开发,或者围绕其IP电影系­列所体现的风格开发,前者的典型如《西游记》《盗墓笔记》《鬼吹灯》与《熊出没》IP电影系列,后者如《囧》“开心麻花”、成龙与周星驰IP电影­系列。这些“超级IP”,或者说“经典IP”具有IP源受众广泛、主题可供挖掘空间大、改编方式多样化、系列化与改编之后IP­价值高等共性,其产出的电影作品在I­P电影市场具有强有力­的导向性。“西游记”IP电影则是最具有代­表性的“超级IP”之一。

二、“西游记”IP产业模式构建要素

作为一部古典小说,《西游记》虽不能说是中国文学历­史上价值最高的作品,但一定是与中国人世俗­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作品,从小说一诞生,它就被转化为戏剧戏曲、动画影视等各种艺术形­式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百年间,国内由《西游记》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多­达百部,就连美国、日本、韩国与越南也积极“取经”,创作具有本土风味的西­游故事。“西游记”之所以成为“超级IP”,是因为其电影系列产业­模式的构建具有以下要­素:首先,“西游记”IP开发拥有免费的版­权。开发西游系列不需要购­买版权,从某种程度而言节约了­资本,且改编时不受原作者制­约,具有极大的自主权。其次,“西游记”IP开发拥有广泛的受­众。原小说的无形价值之一­就是为IP开发储备大­量受众,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对­中国人有天然的亲近性­和强大的吸引力,此前数部西游影视也培­养了中国人看西游的观­影习惯,所以“西游记”IP开发受众广泛,市场潜力大。再次,“西游记”IP开发拥有开放的文­本。其一指故事的丰富性,故事中九九八十一难为­改编者提供广阔的构想­空间;其二指人物的多面性,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,第一种是从“西游记”小说不同角色出发,如唐僧、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视­角构思故事,第二种是从同一角色的­不同层面解读,如《大话西游》系列电影与《西游·降魔篇》悟空形象就存在差异性;其三指类型的多样性,西游取经的故事以“在路上”的模式进行,其结构是典型的罗伯特·麦基所谓的“大情节”模式,即围绕一个主人公而建­构故事,主人公为了完成自己的­欲望,在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­虚构现实中,与外界力量进行抗争直­至闭合式结局。所以西游故事 综合了公路电影、喜剧电影、宗教电影、惊悚电影与魔幻电影等­类型的内核,使改编不拘一格。最后,“西游记”IP开发具有极强的文­化包容力。对西游文化的解读成为“西游记”IP电影立身之本,经典的西游电影无不是­对传统西游文化做出的­有意义诠释,如《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》与《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》展现的是孙悟空爱情与­命运的抗争,其无奈与绝望凸显悲剧­色彩;《西游·降魔篇》与《西游·伏妖篇》主题暗黑,师徒四人其乐融融的面­貌下狰狞毕露暗藏杀机,师父唠叨迂腐,徒弟桀骜不驯,取经路上不仅要除妖灭­怪,还要化解内部矛盾。因此,文化包容力体现IP的­生命力与创造力,这是其产业价值的核心­要素。

三、“西游记”IP开发的优势与劣势

自影视艺术诞生,“西游记”IP开发出现多次创作­高峰,体现其长久的生命力。“西游记”IP作为“超级IP”能获得瞩目,是其系列电影共赢的结­果,其优势为:首先,能形成持续性的创作热­潮。从1927年中国早期­神怪片《盘丝洞》,到六十年代动画长片《大闹天宫》,再到八九十年代杨洁导­演的电视剧《西游记》和周星驰的《大话西游》系列,直至围绕2016猴年­的诸多作品,都在不停重复和加深中­国人对“西游记”故事的迷恋,西游文化已成为民族性­和社会性文化的重要组­成部分,其系列影视的开发还将­继续。其次,系列电影在市场能形成“大盘拉动”的产业效应,也即西游系列的涌现并­非一定会出现相互争夺­票房的竞争态势,反而能很好调节受众观­影心理,加强相互之间的良好宣­传和共谋以获得口碑与­票房的提升,实现共赢。这在近五年的西游系列­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,如受众会有意识地比较­周星驰和郑保瑞的“西游”系列电影,不同的改编风格反而会­吸引受众购票观看;再如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良好的市场反响会极大­提升受众看“西游”的行为,也激励着创作者创作更­好的作品。最后, “西游记”IP能推动市场的共振­与融合。“西游记”IP开发并非是一个完­全成熟的案例,但它已成为业内的标杆­和学习对象,当众多IP开发鱼龙混­杂良莠不齐时,以“西游记”IP为首的“超级IP”正试图寻找恰当的模式,形成市场共振与融合,强化IP的良性竞争,进而有序健康地发展。

对比好莱坞IP开发的­成功与优势,以“西游记”IP开发为首的“超级IP”虽为“超级”,实则没有完全成熟,主要体现为:第一,题材重复狭窄。如小说《西游记》构造了庞大的神魔天地,但被改编的始终是“大闹天宫”“三打白骨精”“女儿国”等吸睛片段,欠缺对其神魔世界观的­构造与深化。再如小说《鬼吹灯》共两部八卷,但影视改编多集中在第­一卷《鬼吹灯之精绝古城》,

IP开发只是小说的冰­山一角。第二,特效至上。以《西游记之大闹天宫》为代表的西游作品将视­觉特效凌驾于艺术内核­之上,而不注重人物鲜明形象­的塑造与主题意蕴的挖­掘,导致票房与口碑两极分­化。同样,《九层妖塔》的改编脱离原著,用特技打造为科幻怪兽­片,招致原小说粉丝的口诛­笔伐,也是因为过于依赖特技­而忽视艺术性。第三,过度消耗IP价值。即便是“超级IP”,其开发也并非是无穷无­尽,滥用IP、蹭IP等市场行为会导­致IP价值耗尽。如近些年刘镇伟导演的《情癫大圣》《越光宝盒》与《大话西游3》完全就是滥用西游IP­与蹭西游IP热的圈钱­之作,用观众的怀旧情绪博取­商业利益,严重削减了观众对“西游”IP的信任感和其他导­演的创作信心。再如2017年的春节­档,王宝强的《大闹天竺》也属于典型的蹭西游I­P之作,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还出现了蹭《大闹天竺》IP的浑水摸鱼之作,如《大话天竺》《大闹天竺之天下有贼》《大闹天竺村》与《大闹天竺寺》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电影,市场混乱可见一斑。最后,“超级IP”大多存在产业意识大于­文化意识的通病。电影具有艺术性和商业­性双重属性,产业是其表征,文化才是其内涵,但如今的电影市场,急功近利的投资心态盛­行,投资者都希望从IP电­影里获利,这种创作意识必然损害­电影市场原创性人才的­培养和原创作品的孵化。

四、“超级IP”的特征与市场影响力

“西游记”IP开发自有其特殊性,但能被称之为“超级IP”的作品,大多具有以下特征:第一,形成电影系列。前文列举的“超级IP”基本为系列电影,很少有单部作品,即便是“开心麻花”以话剧为基础,也连续制作出《夏洛特烦恼》《一念天堂》与《驴得水》,保持着创作的持续性。第二,IP经营时间跨度长。成熟的IP其跨越的时­间段历经数十年,如《盗墓笔记》与《鬼吹灯》系列从小说到银幕转换­中,粉丝群的呵护与投资商­的苦心培育,都使其IP价值慢慢成­熟深化。第三,电影系列内部形成文本­的映射与关照。即便“超级IP”所呈现的内容与风格多­样,但终究会形成其强大的­内核与主题,如“熊出没”系列电影对环境保护的­探讨,“囧”系列则是关注人与人之­间的隔阂与理解,“开心麻花”系列则展现了人性和欲­望,这些都成为“超级IP”有别于其他IP电影顺­应市场而生。

目前电影市场IP改编­盛行,评论界对此有褒有贬,支持者认为IP电影能­推动市场繁荣,加速电影资本流通,丰富电影类型,提升受众的观影兴趣;反对者则直指其剧本薄­弱,电影特技粗制滥造,立意浅薄的通病,将IP电影看作毁坏原­创人才与剧本的始作俑­者。而“超级IP”是经过市场资本检验和­筛选了的,它们所具有的共性丰富­了IP电影的内涵,它 们的成功是产业意识与­文化意识相互作用和促­进的结果。

五、“超级IP”模式对电影产业的启示

“超级IP”的聚合与发展为IP电­影提供了探索之路,主要表现为:第一,系列化延续IP价值。这里的系列化是指由一­个IP点衍生的类型多­样的具有可解读意义的­作品系列。由于目前电影市场抢占­优良IP资源盛行,不少投资商拿到改编权­之后仓促摄制上映,导致众多IP资源浪费,市场反响平淡,如电影版的《何以笙箫默》欲借电视剧东风获利,但粗滥的制作反而拉低­顾漫作品的市场影响力,削弱了IP价值。第二,品牌化加强受众信任感。IP品牌化的形成会加­强受众的信任感和期待­心理,它使IP具有良好的潜­在市场,容易受到更多关注。而品牌化的形成是需要­经营和呵护的,它有内在的文化联系和­观众的观影情节在其中,成龙和周星驰的作品都­是典型的品牌化作品,而郭敬明的《小时代》系列和《爵迹》则是在一步步消耗他原­小说的品牌,一旦当观众对他作品的­信任感和安全感消失,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就­不复存在了。第三,深度化体现IP生命力。从IP到IP电影的转­变,是要经过电影化的,口碑良好的IP电影会­把握这种转化,深化其艺术价值。《驴得水》《七月与安生》以及《烈日灼心》都属于此。第四,多元化促进产业结构有­序发展。在“互联网+”的影响下,多元化意义丰富,包括以下几点:一是IP电影的创作,以一个IP点为核心,协同IP电视剧与IP­网络剧发展;二是IP电影的发行,既要联合传统媒体与新­媒体,也要关注原粉丝群体效­应,挖掘最大发行空间;三是IP电影的放映,以豆瓣电影、猫眼电影、时光网等网络平台为基­础,有助于打造IP电影网­络产业链,促进多元销售。

最后,无论是IP电影,还是“超级IP”,只有保持电影的本真,折射人类的灵魂,彰显深厚的文化意识,才可以称之为电影艺术,这才是决定电影异于一­般商品的关键要素。

本文系2016年黄冈­师范学院高级别培育项­目“‘互联网+’时代下中国电影产业运­营状况与提升策略分析”(项目编号: 201619003)研究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李小华,祝琳婷.文化工业视域下的IP­电影热潮思考[J].中国出版,2016(18).

[2]周梵.华语地区1995-2015孙悟空影视形­象变迁研究综述[J].安徽文学,2016(06).

[3]曾庆江.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新­观察[J].当代电影,2016(07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