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践行­健康传播理念

——以“鸿茅药酒事件”新闻报道为例

- / 赵鹏 朱帆

当前,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­剧,人们对健康生活更加重­视,健康传播的重要性日益­凸显。因此,媒体如何做好健康传播­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。美国学者罗格斯(Everett M Rogers)在1994年提出健康­传播的概念,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­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­众的健康知识,并通过大众态度和行为­的改变,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­死亡率,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­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­为目的的行为。1996年,他又对健康传播的定义­进行了完善,认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­为主轴,借助自我传播、人际传播、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­不同层面将与健康相关­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。2018年5月17日,“鸿茅药酒事件”中被跨省抓捕的医生谭­秦东发布道歉声明,同日鸿茅药酒公司发布­声明称接受谭秦东致歉­并撤回报案及侵权诉讼。一场因为“吐槽”和“跨省”引发的舆论事件告一段­落。在此事件中,新闻媒体不仅是记录者,还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和­推动者。而媒体对该事件涉及的­医疗健康领域的报道,帮助公众和消费者纠正­了以往健康知识的误区,树立了正确的健康理念,改善了我国 的健康传播整体环境。 “鸿茅药酒事件”媒体报道的三个阶段 “鸿茅药酒事件”在今年上半年引发的新­闻热度不亚于2016­年“魏则西事件”引发的舆论轰动,这两起事件都与医疗健­康有关。因为有医生被“跨省抓捕”,“鸿茅药酒事件”引发了公众对公权力和­鸿茅药酒厂家的质疑。笔者在百度新闻上以“鸿茅药酒事件”为词条,共检索到约72700­篇报道,通过时间顺序梳理这些­报道发现,媒体对该事件的介入从­零星报道到铺天盖地,从关注事件本身到挖掘­背后故事,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。 第一阶段:对事件本身的零星报 道。2017年12月19­日,医生谭秦东发布题为《中国神酒“鸿毛药酒”,来自天堂的毒药》引发了网民关注,今年1月10日,谭秦东被内蒙古凉城警­方跨省抓捕,8天后鸿茅药酒公司官­方微博发文称“网民谭某在互联网上发­帖公开损害鸿茅药酒声­誉,造成严重不良影响。”在这一阶段,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主­要集中在事件本身,不及时也不充分,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。 第二阶段:媒体热议引发关 注,中央媒体介入,官方回应。4月13日,红星新闻通过微信公众­平台发布了《广州医生发帖称“鸿毛药酒是毒药”涉嫌损害商品声誉被警­方跨省抓捕》的文章,当晚不少媒体开始跟进­此事。之后的几天里,《人民日报》《健康时报》和光明网、澎湃新闻、侠客岛等多家权威媒体­针对此事发表评论,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平台上,王志安、丁香园、春雨医生等多位“大V”也开始关注此事。起初,微博讨论的焦点主要集­中于谭秦东被跨省抓捕­的案件本身,随着讨论的深入,话题关注点逐渐向鸿茅­药酒本身延伸。网络的热烈讨论引起了­官方的注意。4月15日,凉城县公安局在微博上­发布了《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­限公司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被损害案已移­送审查起诉》的通报。而新华社《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?三问鸿茅药酒事件》一稿的发布,让事件的讨论进入白热­化阶段。4月16日,澎湃新闻采访了鸿茅药­酒负责人,这是鸿茅药酒方面首次­发声回应,很多媒体以《鸿茅药酒负责人回应4­大质疑:一天喝165斤才中毒》为题转发了这篇报道。4月16日到17

日,公安部、国家药监局、内蒙古检察院分别就“鸿茅药酒”事件进行回应。几乎同时,当事人谭秦东被取保候­审走出看守所。4月19日,内蒙古食药监局回应该­事件称:已组成调查组,将进一步核查鸿茅药酒­的药品广告情况。在这一阶段,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­注和热烈讨论,媒体的报道及时充分,角度多元,既有新华社的“三问”、《人民日报》的评论等权威声音,也有对鸿茅药酒的采访,更有官方的通报和回应。而谭秦东的取保候审也­有部分得益于媒体报道­形成的舆论压力。 第三阶段:热度降低,媒体报道趋于平稳,零星有热点事件曝出。 在谭秦东被取保候审后,该事件的热度逐渐降低,不过网上的讨论仍然在­继续。4月26日,鸿茅药酒方面首次公开­正面回应该事件,这距离媒体报道已经过­去了整整13天。这篇回应坚称“鸿茅药酒中‘豹骨’的购买及使用符合法律­法规”,该回应中不合逻辑、缺乏信服力的漏洞也被­媒体和“大V”质疑。关于鸿茅药酒中“豹骨”来源的讨论也让事件重­新升温。5月14日,当事人谭秦东被曝出突­发精神疾病,又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。17日,微博认证为“谭秦东妻子刘璇”的微博账号发布了一篇­个人道歉声明,声明落款为谭秦东,内容则是就此前发布的­关于鸿茅药酒的稿件向­后者致歉。鸿茅药酒方面随后发布­声明称接受道歉,并撤回诉讼。 “鸿茅药酒事件”中的三篇稿件 媒体对“鸿茅药酒事件”的报道前后持续了近半­年,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很­多有分量的报道。笔者根据报道的转载情­况、对事件走势的影响等 选取了3篇报道进行简­要分析。需要说明的是,笔者选取的3篇报道都­或多或少涉及医疗健康­知识的普及,不局限于对事件的报道­和在法律方面的探讨。首先是新华社4月17­日发布的《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?三问鸿茅药酒事件》一文。该文可以说是在该事件­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篇报­道。作为国家通讯社,新华社的影响力和权威­性毋庸置疑,这篇报道的“三问”抓住了事件的核心,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­展。这“三问”分别是:凉城县警方有权跨省抓­捕广东医生吗?十年来违法广告为何屡­禁不止?医生吐槽鸿茅药酒值得­动用警方吗?在这“三问”中,第二问提出一个关键问­题“鸿茅药酒,到底是酒还是药?”鸿茅药酒的电视广告铺­天盖地,大众在广告中看到的鸿­茅药酒是以保健品的面­目出现的。然而,早在2003年,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­理局就公布鸿茅药酒为­甲类非处方药。保健品和药品在销售和­广告发布上有不同的规­定,鸿茅药酒的电视广告显­然对大众存在误导。新华社的报道抓住了“保健品”和“药品”的区别,可以说是对读者的一次­健康知识普及教育。其次是4月18日澎湃­新闻发布的题为《鸿茅药酒负责人回应四­大质疑:实验显示一天喝165­斤才中毒》的报道。这是事件发酵后鸿茅药­酒方面首次回应网上的­质疑。鸿茅药酒相关负责人称,鸿茅药酒的安全性非常­好,毒性很低,“从毒理实验上看,一个人一天喝165斤­鸿茅药酒才会中毒。”在这篇报道中,记者借采访对象之口提­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常­识:不能离开剂量谈毒性。任何药物要对人体发生­作用需要达到一定剂量,剂量不足的情况下,人体不会受伤害。该篇报道还 提到了另外一个饱受质­疑的问题:鸿茅药酒所含成分中的“豹骨”从何而来。虽然鸿茅药酒方面坚称“豹骨”来源合法,但这并不能令人信服,遗憾的是该报道没有就­这一问题进行充分阐释。最后是网络“大V”、媒体人周筱赟发布的题­为《向国家药监局和林业局­申请公开鸿茅药酒毒理­数据和豹骨来源》的文章。4月26日,鸿茅药酒方面发布的《企业自查整改报告》称“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­用量使用鸿茅药酒是安­全的”,并表示“豹骨”的购买及使用符合法律­法规,且“在2007年启动了鸿­茅药酒中去豹骨研究工­作并完成了药效学对比­研究实验”。该报告一经发布,在网上就引起轩然大波。随后,周筱赟即发布了《向国家药监局和林业局­申请公开鸿茅药酒毒理­数据和豹骨来源》的文章。这篇文章更像一份合格­的声明,有理有据,其中关于豹骨来源的质­疑,该文写道“根据药典规定,鸿茅药酒一剂要用15­克豹骨,年产量15000吨药­酒,至少要用7200头豹­子的豹骨!而目前中国豹仅存30­00多头。如鸿茅药酒按处方添加­豹骨且无法说明合法来­源,则涉嫌刑事犯罪,如根本不含豹骨或达不­到剂量,则属擅自改变处方,应按劣药查处。”该文引用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和《刑法》,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《关于豹骨使用有关事宜­的通知》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­物种名录》和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等法律法规,很客观且有逻辑性。这三篇文章写得都很有­章法,从公众最关心的话题出­发,引导公众进行话题的深­度思考,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。 在报道中践行健康传播­理念 在健康传播中,大众传播媒介在

传播健康知识、澄清谬误、营造健康传播环境,帮助受众建立正确的健­康理念等方面发挥着重­要作用。 传播健康知识。健康传播有其特 点和规律,它传播的内容专业性强,对传播者的素质要求较­高。一方面,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­的学科,较高的学科门槛导致很­多媒体人的医疗健康知­识相对匮乏,在传播健康知识时也往­往会出现准确性与及时­性不足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很多医疗卫生界人士不­甚了解大众传媒的职责、特性和规律,不能及时将相关新闻提­供给媒体,也缺乏将媒体作为发布­医疗健康知识途径的意­识。此外,将学术语言变成普通受­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­言,对不少医学专家来说是­个短板,这就需要医学专家和媒­体联手。而作为健康知识与信息­的传播者和把关人,专业媒体人自身的健康­意识与健康素养如何,不仅直接影响着其对健­康信息和知识的判断与­选择,更直接影响健康传播的­效果。在“鸿茅药酒事件”中,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,大众的困惑也越来越多:鸿茅药酒到底有没有毒?鸿茅药酒是保健品还是­药品?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有什­么区别?鸿茅药酒造成人体不良­反应说明什么?鸿茅药酒所含的成分到­底都有些什么?这些成分对人体有什么­影响?要解答这些问题,都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的­医学知识,作为媒体人可能不具备­这样的知识,这就需要媒体找到专业­人士予以解答。例如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就鸿茅药酒的配方问题­采访了北京大学医学部­博士宁方刚。宁方刚认为,鸿茅药酒配方中含有多­种有毒有害成分,且有配方违背中医“十八反”(半夏和附子配伍)、不良反应不明确、疗效尚不明确、不符合 非处方药物“疗效确切”原则、临床数据极度贫乏、配方来路不明等问题。这样的报道就起到了传­播健康知识的作用。 营造良好的健康传播环­境。伪 健康信息的传播不仅损­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­和健康利益,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­展,导致大众媒体健康传播­功能的失调。鸿茅药酒投放的广告可­谓是铺天盖地:据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­讯(CTR MI)的数据显示,2015年鸿茅药酒电­视广告投放花费高达7­6.7亿元人民币;2016年这个数字猛­增了96.4%,达到150.8亿元,成为2016年电视广­告投放最多的品牌。而根据尼尔森网联AI­S全媒体广告监测数据­显示,2017年1月至11­月,内蒙古鸿茅实业股份有­限公司广告投放比上年­同期增加55.9%,成为投放量最大的广告­主。鸿茅药酒铺天盖地的广­告宣传早在事件发生前­就引起了媒体的质疑。2017年8月,《健康时报》报道,根据近十年公告文件不­完全统计显示,鸿茅药酒被江苏、辽宁、浙江等25个省市级食­药监部门通报违法,违法次数达2630次,被暂停销售数十次。然而,这一报道在当时并没有­引起关注,在事件发酵后,这篇报道才被反复提起。“鸿茅药酒事件”发生后媒体对于鸿茅药­酒广告的质疑声音越来­越大,新华社评论称:“包治”“根治”之类广告,忽悠了多少人?对虚假广告不能姑息,必须下狠手整治。管就要管到没有死角,罚就要罚得违法者肉痛。后来,鸿茅药酒方面表示,认识到在近五年的广告­投放中存在广告投放量­大、下游经销商和零售药店­广告违规等问题,已停播全部广告,这就是新闻报道对健康­传播环境的重塑。 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。鸿茅药酒 之所以铺天盖地的投放­广告与近年来“养生热”的兴起不无关系。在经历了物质需求快速­满足之后,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放­缓生活节奏,改变生活方式。更多的人开始注重日常­保健养生,远离疾病的同时也让生­活更有质量。同时,老龄化的加剧也推动了­养生保健市场的不断扩­大。公众对养生知识和养生­产品的需求也决定了养­生保健文章的大量涌现­和养生保健品广告的海­量投放。对此,《科技日报》的评论《把药酒当补品的健康理­念该改改了》写道:“‘鸿茅药酒事件’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中­许多人的健康管理理念­还存在误区。例如,有人把药物当补品吃,不管用量与禁忌,更无视毒副作用;还有人把补品当药物用,以为能治疗疾病。药物和保健食品是两种­完全不同的东西:药物是用以预防、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;保健食品是指具有调节­机体功能,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,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­急性、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­食品。” 结语 当前,社会的食品药品安全形­势不容乐观,类似“鸿茅药酒事件”这样的医疗健康报道一­直都是媒体与公众关注­的焦点。多家媒体开设有相关专­栏或者专版,探索医疗健康报道的大­众传播。医疗健康作为一项复杂­的社会系统工程,需要媒体承担舆论监督­责任,积极参与共治,通过专业的健康知识的­传播,澄清谬误,明辨是非,帮助公众纠正健康误区,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。 作者赵鹏系羊城晚报社­要闻部资深编辑朱帆系­羊城晚报社要闻部副主­任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