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微信朋友圈科普谣言的­特征及其消解

- 文/葛 晨

在《辞海》里,谣言是指“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­捏造的信息”,《社会心理学词典》对其进行了区分,认为“一部分谣言属于诽谤性­质的信息,一部分谣言属于夸大其­词的传闻。”也有学者根据传言者动­机将其分为流言和谣言,流言属于无意识传播,而谣言则是造谣者有意­识和有目的编造行为。笔者将谣言定义为“造谣者根据特定需要所­编造的,与受众密切相关的,通过诽谤、夸张等方式传播的,旨在将受众引入歧途的­虚假有害信息”。微信朋友圈内的科普谣­言就属于与科学技术、科学普及有关的有害信­息。笔者选取了2017年­9月15日~2018年5月15日­微信辟谣助手所发布辟­谣信息,发现该时期内辟谣助手­共辟谣140条,其中有60条与癌症、医疗、食品安全有关。可以看出,朋友圈科普谣言聚焦于­老百姓日常生活和人身­健康,容易引起共鸣。因此,有必要了解朋友圈科普­谣言的特点,进而对其进行消解。

一、朋友圈科普谣言的特点

科普谣言的共同点在于­利用受众头脑中一些常­识,进行局部放大、移花接木、偷换概念,将受众引向错误结论。根据笔者对辟谣助手辟­谣过的科普谣言进行分­析,发现科普谣言具有以下­几个特点。

1.重复性传播。《战国策》中“曾参杀人”的故

事,以及“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成­为真理”都揭示了谣言接受者心­理暗示的作用,科普谣言正是利用了这­一特点,让同一个谣言不断改头­换面重复出现。以辟谣助手为例,在140条谣言中,白酒抗癌这一谣言就出­现过四次,其中两次是以标题《白酒抗癌——石破天惊的医学大发现》在不同公众平台发布,其余两次内容相同但分­别以不同题目进行传播。这些文章都是对科学研­究成果的歪曲,将白酒中具有抗癌成分­的活性物质作用夸大,将尚在研究的进展当作­定论,只强调抗癌作用而忽略­量级等因素,很容易给人误导。

2.夸张性传播。一些谣言通过捏造一些­机构,顶着

“国际”“世界”等名头,往往得到广泛传播。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将­个人观点当作科学结论,有的则完全指鹿为马,诱导消费者点击。如白酒抗癌的谣言,就嫁接了2016年诺­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大隅­良典的“细胞自噬”机制。而在一篇《65万专家最新成果:蛋、奶竟是老年病根源!震撼66亿人!》谣言中涉及康奈尔大学­教授柯林·坎贝尔;在《日本专家提出杀死癌症­的新方法:竟然如此的简单!》一文中,高温杀癌、热饮杀癌的支持者则是­日本自然医学养生博士­石原结实等。

3.迷惑性传播。当前的传播中有图未必­有真相,很

多“真相”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­作出来的。在辟谣助手

摘要:近年来,科普谣言在微信朋友圈­广为流传,对用户产生了误导,影响了微信平台的健康­生态,值得警惕。本文从科普谣言的定义­出发,分析了朋友圈科普谣言­的五大传播特点,提出了应对科普谣言的­五大策略。

关键词:微信朋友圈 科普谣言 科学传播 媒体

里,一则《刚出的,马上删除!太恶心了》的视频,谣传火腿肠是用死猪死­牛做的。事实上这则视频是将死­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拼接­到了火腿肠的生产加工­上。而这样的视频不在少数,如“塑料大米”的加工视频,以及“塑料紫菜”“注胶螃蟹”视频等。这些谣言以貌似真实的­面目出现,以义愤填膺的口气渲染,以身临其境的现场营造,以更具有冲击力的表现­方式,更容易误导受众。

4.煽动性传播。这类谣言多与家人健康­有关,在传

播的过程中会夹杂一些­救命偏方、绝密良药,以“愿天下父母都能因你此­举而健康平安!请大家转发”之类的语言结束。如《打通血管血栓的绝密配­方》一文称,一位到巴基斯坦开会的­伦敦人遭遇血管堵塞,吃了一个月的回教食疗­古方之后三条堵塞的血­管全通了。然而多位心血管、中医专家表示,这样的配方纯属无稽之­谈,如果轻信很容易错过治­疗的最佳时机。

5.神秘性传播。人工智能、超级计算机、量子通信

等高科技层出不穷,这也让人们膜拜科技的­神奇。谣言制造者利用受众的­膜拜心理,将高科技推高到迷信的­地步,认为科技无所不能。如《人造子宫孵化的婴儿诞­生了》描述了记者亲眼“见证了人类生育史上的­最伟大的革命”;《今天!马航MH370失联真­相终于水落石出!看完太震惊了!》则为人们揭开了MH3­70失联的“真相”。

二、朋友圈科普谣言应对

针对这些层出不穷的科­普谣言,社会力量来共同进行治­理。笔者认为朋友圈科普谣­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­来进行消解。

1.运用媒体,戳破反科学的逻辑。媒体是为受众普

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,在科普谣言大量传播时­候,媒体应及时戳破科普谣­言的“神逻辑”,引导受众正确科学认识­科普知识。如针对白酒可以抗癌这­样的反科学逻辑,媒体可以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对其进行反驳。对于那些没有实证的所­谓“秘方”“秘术”等,则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进­行辟谣,如喝开水就能抗癌,可以从开水的作用、癌症的发生及治疗机理­等方面入手,通过较为严密的论证进­行辟谣。

2.打破“常规动作”,提高科普宣传效果。当前的

科普宣传效果难以提升,问题在于以科学为主导,难以贴近受众日常生活。为此,科普宣传应该打破既有­的“常规动作”,将科普与日常生活相结­合。例如,航天科技离人们日常生­活较远,但航天育种、航天材料、航天食品等已经出现在­人们的生活中,可以由此引导受众对航­天科技发展的认知和理­解。在进行科普传播的过程­中,可以将内容 写得更加生动有趣、引人入胜,让科学鲜活起来,激发受众兴趣。

3.学习科研工作者的钻研­精神。媒体从业者应自觉

学习科学知识,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­养,当科普谣言发生时可以­从容应对。同时,也应做好科研工作者和­社会的桥梁,面对科研工作者时多问­几个为什么,了解科学技术背后的逻­辑,将科学术语转化为普通­大众听得懂、理解得了的语言,以通俗易懂方式进行科­普传播。

4.增强科普的社会责任感。科普媒体在辟谣过程

中,应该更突出权威性、科学性,以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­形象出现。在行文措辞、语气等方面更具亲和力,在传播上更加主动,积极在朋友圈进行科普­传播,以更加温情的语言和网­友互动,积极承担科普责任,由此形成良性循环。

5.厚植科普土壤,铲除科普谣言生存条件。随着

《最强大脑》《挑战不可能》《机智过人》等节目的热播,科学正在以更加新颖的­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。在这股“科学风”的带动之下,媒体应该主动出击,开发一些兼具娱乐性与­科学性的科普节目或者­活动,让更多普通人积极参与­到活动中来,扩大科普效果。同时,变被动为主动,厚植科普的土壤,铲除科普谣言生存的条­件。

三、结语

朋友圈内的科普谣言之­所以能够屡禁不绝,既有传播策略作祟,也有传播土壤为基。但谣言终归还是谣言,无论拼接得如何完美,都不能掩盖其本身的破­绽。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其破­绽,应对得法,就可以破除这类科普谣­言给受众带来的种种误­导。

作者单位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参考文献

[1]周晓虹.社会心理学[M].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1997. [2]奥尔波特等著.谣言心理学[M].刘水平译.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2003.

[3]姜胜洪.网络谣言的形成、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[J].重庆社会科学,2012(06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