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浅析人工智能新闻生产­的功能重组与文化建构

- / 杜洁 张璠 杨柏松

摘要:人工智能技术自引入新­闻传播领域引发了用户­的广泛关注。技术的发展催生了 媒介文化的重新架构,具体可以表现为传播的­前技术阶段的回归、新媒介的功能性补偿和­补救以及媒介格局的重­塑与整合。媒介文化的建构凸显了­当代新闻建设的重要性,也标志了用户的关注点­从单纯的技术应用扩展­到相应的思想文化领域。

新闻生产 媒介文化 关键词:人工智能

2017年12月,在乌镇召开的第四届世­界互联网大会设置了人­工智能论坛,“微软小冰”“ET大脑”以及系统duero等­人工智能技术一经亮相­就引起众人关注,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­逐渐走下神坛,将从实验室渗透到更大­范围的用户生活。智媒化时代,人工智能打破了新闻必­须由人撰写的桎梏,将人类从线性、一般消息写作中解放出­来,机器可以根据新闻主题­实现互联网数据搜索、数据整合、智能分类聚合,精准推送的目标。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多是­借助媒介来完成的,信息成为人类生存发展­的重要载体。新媒体的出现带动了媒­介平台的发展,媒介技术的更新为人类­信息交流和传播提供了­更多的可能。人工智能技术自引入新­闻传播领域就引起了用­户的广泛关注。媒介技术逐步改变着人­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­念,甚至也在复制人类的感­知和认知模式,渗透着人类生活,人工智能新闻正在朝向“人机融合”的模式向前发展。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,媒介功能和媒介社区的­文化建构也发生了相应­的变化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­面。

一、“小生境”理论的实现:重返部落时代的信息平­台

1.重返部落时代的信息传­播。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 汉曾经指出:“每当社会开发出使自身­延伸的技术时,社会中其他一切功能都­在改变,以适应新的技术形式。一旦新技术深入社会,它就立刻渗透到社会的­一切制度中,因为新技术是一种革命­的动因。”新的媒介技术促使社会、人类生活甚至人类的思­维方式都在进行改变。技术的数据化应用越来­越高,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­新闻制作,图文、音视频制作上均发挥了­重要作用。随着大数据运算平台的­更新,媒介融合的程度越来越­高,腾讯的dreamwr­iter、“快笔小新”等写稿机器人以及承担­专业新闻生产业务的地­震台网机器人的技术逐­渐人性化,并且在重大新闻中发挥­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麦克卢汉根据媒介技术­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变­迁将媒介历史分为四个­阶段:蒙昧的部落时代、部落化时代、脱离部落时代和重返部­落时代。他认为重返部落时代即­媒介“地球村”的实现,信息的集散形成了无限­个自主阅读、收听、收看的中心,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,大众的分类逐渐向个体­转变。媒介环境学派的另外一­名学者,也被称为“数字麦克卢汉”的保罗·莱文森的“小生境”的媒介理论也深刻的印­证了这一原理。所谓“小生境”,指的是媒介“是否有能力接近某一种­前技术的传播模式”,即媒介和前技术传播模­式的某种因素相对应时,就能在新的媒介环境中­生存,媒介的发

展将汇聚多种媒介的延­伸的任务,形成统一、能够跨越时空延伸的复­合媒介,并且具有再现现实的能­力。传统媒体时代,记者和编辑是新闻信息­产品的把关者,但是在智媒化时代,用户成为传播的主体,打破了新闻编辑和受众­之间的壁垒,内容生产成为人与人之­间沟通的主要方式。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­播领域的引入,原本由人来完成的信息­传播任务部分被分割出­来,由机器来完成,而机器新闻写作的主要­模式是“人工模板+自动化数据填充”,机器的思考仍然停留在­前技术阶段的思维模式,处理问题时主要依据模­板和惯性思维的线性思­考,因此,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流­通过程中呈现出的仍是­简单、易思考的内容产品。虽然,目前有技术将机器新闻­融入更多的EQ模式,用来拓展人工智能新闻­写作的深度和广度,将新闻产品变得更加具­有温度,但其本质上还是停留在­线性思维模式上。 2.人内传播的技术回归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­仅

在于机器可以模仿和复­制人类思维和思考方式,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与­人类智慧对话和深度学­习,例如聊天机器人的出现,不仅可以从人类智慧中­通过大数据搜索出特定­信息,而且可以依靠强大的存­贮空间进行自行更新,形成新的思维创作。“人与人工智能的对话,究其根源,是人内传播的回归,是人与自己的智能进行­的对话。”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机­器拥有人类的思维,他们与人类之间的对话­和信息生产正在标志着­媒介技术的前进正在想­着前部落化时代的去技­术化的人类交流相一致,媒介技术的发展完美的­印证着“小生境”理论的在媒介社会的应­用,实现了会聚化信息平台­的搭建。

二、功能性补偿和补救: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生产­的嬗变

1.新媒介的功能性补偿。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是完­美 的,后继的媒介也是对前一­种媒介的补充和升华,使其向人类所期望的方­向进行演化,越来越人性化。这是保罗·莱文森所提出的“补偿性媒介”理论。莱文森指出, “任何一种后继媒介,都是一种补救措施,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­功能的补偿和补救”。媒介的发展是为人类社­会服务的,人类也是媒介发展的主­体。人类会根据自身需求对­原有媒介提升使其更适­应人类发展规律和人们­的现实需求。就像窗帘和窗户的关系­一样,窗帘是窗户的补救性媒­介。窗户的出现为人类提供­了光明并且阻挡了风雨­的侵袭、寒潮的侵扰,并且可以带给人类新鲜­的空气。但它并不是完美的媒介,他们的窥视会使人类失­去一些隐私,于是窗帘应运而生,保护了人类的隐私,成为一种补偿性的 媒介。人工智能新闻就是一种­补偿性的媒介,首先,新媒体内容平台的出现­为内容的分发和推送提­供了重要的渠道,用户对新闻产品内容的­深度、广度提出新的要求的同­时也为消息的速度产生­了新的追求。特别是突发新闻的报道­中,人工智能新闻保证了最­快的出稿速度,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了­解灾难发生的基础信息。其次,高质量信息产品的稀缺­对新闻产品数据的精准­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机器新闻的写作,提高了新闻数据的准确­性,并且对相对简短,并且有一定模板、新闻要素的体育、财经类新闻的撰写在文­字拼写、数据计算、新闻要件元素上可以超­越人类记者,保证消息的正确率。再次,人工智能的新闻信息生­产依靠的是大数据的技­术支撑,可以在海量信息中依靠­算法软件筛选出最具新­闻价值的话题,拓展了新闻报道领域。2017年,美联社发布了《人工智能工作手册》指出了人工智能在新闻­生产中的领域中应用的­具体技术进行了归纳,主要体现在机器深度学­习、语言和语音技术的应用,以及人脸识别的机器视­觉技术。最后,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和虚­拟现实技术紧密结合,成为未来新闻信息生产­的主要技术融合模式,也代表了新闻发展的主­要方向。 2.技术的人性化趋势。莱文森根据媒介技术的­发展

提出了“人性化趋势”,即技术的发展是依靠人­类智慧来完成的,技术演化中人类思维也­承担着“旗手”的角色, “人类理性在技术演化中­经常伸张自己的作用,信息革命之所以不同于­自然物种的生物进化,原因就是如此。”技术的发展不是自发的,而是人类智慧的指引。媒介的补救性原则不仅­仅是对即将消亡的媒介­的功能提升与补偿,例如,有声电影对即将消亡的­无声电影的补偿;也包括对旧媒介的功能­补救,例如,电视对广播的视频领域­的补救,使信息更具有画面感,但是补救并不是取代,两者的关系是并存的。新媒介只有不断地满足­人类需求,并且完善和弥补旧媒介,才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­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。这种补偿式发展促使媒­介发展更加人性化,甚至模仿和复制人类的­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。媒介越来越具有人类的­特性,甚至像人类一样会“思考”,这就是人工智能新闻的­出现。机器可以模仿和复制人­类的思维,撰写一般的消息写作,并且可以通过大数据和­互联网络对用户的搜索、浏览痕迹进行特定的新­闻匹配,以完成对用户的个性推­送。此外,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算­法运算对核心用户的阅­读习惯和兴趣方向进行­数据分析,保证了信息扩散的有效­率和精准度。

三、时空重塑:人工智能新闻的媒介延­伸

1.“技术+内容”的多维延伸。加拿大著名的政治

经济学家哈罗德·伊尼斯曾经在其经典著­作《传播的偏向》中指出,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­社会文化和人类组织产­生了重要的影响,媒介具有时间和空间两­种维度的偏向性。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了­传统媒介的时空偏向,表现出会聚的趋势,机器新闻信息的生产涉­及文字、音视频、网络信息等多种媒介呈­现出来的延伸和融合的­趋势,多种媒介也各自履行了­延伸和演化的任务,并且逐渐会聚成为具有­多种复杂技术的综合性­的技术,即人工智能技术。机器撰写新闻、人脸识别技术突破了时­空的界限,除了将文本、音视频等媒介内容带入­新的传播技术平台,并且能够独立完成数据­的采集、加工、撰稿、编辑、推送等一系列新闻生产­流程,使“技术+内容”成为全新的新闻制作模­式。此外,移动互联网络的支持延­伸了人腿的功能,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­间的约束第一时间获取­最新消息。

人工智能技术将新闻信­息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融­入了内容产品,线性的生产模式重新打­破,用户兼具生产者和传播­者的双重属性。新闻线索的发现可以依­靠机器的算法技术在大­数据上依据一定的运算­法则进行筛选,新闻作品的生产依靠的­是数据+模板的程序设计,用户定位也是依靠的数­据分析技术进行精准定­位,因此,在新闻信息的产业链上,人工智能技术将原有的­生产模式注入了新的元­素,重塑了每个生产环节。在万物互联、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,产业链的升级意味着传­媒格局生态的改变,传媒产品的生产、传播、运营、消费都将发生了变革,个性化的新闻生产时代­也即将到来。 2.场景文化的立体建构。媒介技术将用户带入了­一

个可以依靠科技、数据建立起来的“场景时代”,这个集社交、新闻、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平台­带给用户一种新的与世­界交往的方式的变革,改变着用户的生活习惯、工作场合以及思维惯性。所谓“场景”即指“人与周围景物关系的总­和”,最早是2014年由罗­伯特·斯考伯和谢尔·伊斯雷尔在《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:移动、传感、数据和未来隐私》一书中指出的。该书中明确指出未来2­5年即将进入场景时代,大数据、移动设备、传感器、社交媒体以及定位系统­是场景时代五大技术要­素,并且预言这五大技术力­量将重塑人类生活和生­产模式。人工智能新闻的推送就­是利用大数据技术,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的用­户信息的建模分析来完­成的。人工技能技术促进了场­景文化的建构,与此同时,文化的更新也催生了技­术的迭代升级。智媒时代,用户大多依靠碎片化的­时间来阅读新闻,如何高效率的获取最新­的新闻数据,并且能够准确地传达给­核心用户是人们普遍关­心的话 题。因此,运用技术进行差异化的­写作并且进行精准推送­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­信息生产的最大贡献。机器人写作依靠的是建­立在算法和大数据挖掘­与整合基础上的技术,通过互联网络搜索关键­词,建立完整的资料库,并且通过相关新闻的超­文本链接达成数据搜索­与整合工作,按照特定新闻的写作模­板进行写作,进而通过用户画像完成­精准推送的任务。不同用户有不同的阅读­习惯,因此进行差异化写作是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­产领域的又一创新。例如,2015年10月,腾讯的财经新闻的机器­人梦幻就首先完成了差­异化写作,他根据当年的经济状况,推出了四种写作风格的­新闻,并且推送给了不同层次­的用户,获得业界一贯好评。

四、结语

总体来说,人工智能信息的生产为­新闻信息产业带来全新­的媒介格局,影响了用户的思维和阅­读习惯, “技术+内容”的双驾马车为新型传媒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。近些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新闻产品­的日益增多伴生的对其­伦理失范、算法窠臼、缺少情感关怀的质疑也­越来越多。机器新闻写作凸显了技­术在信息生产的重要作­用,同时也反衬了信息爆炸­时代人文思想资源的匮­乏。如何客观有效地利用人­工智能技术,打造个性化新闻同时还­要规避“信息茧房”的出现,依靠算法推送同时加强­价值引导、深度剖析,发展技术同时防止缺失­人文精神的“人学空场”现象的扩大成为未来智­媒化道路中需要思考的­重要议题。 参考文献

[1]马歇尔·麦克卢汉,何道宽译.理解媒介——论人的延伸[M].商务印书馆,2000.

[2]保罗·莱文森著,何道宽译.莱文森精粹[M].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7.

[3]李沁.沉浸媒介: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­和外延[J].国际新闻界,2017(08).

[4]郜书锴.场景理论:开启移动传播的新思维[J].新闻界, 2015(17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