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­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创新­研究

- 文/朱秀凌

摘要:媒介融合时代,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传­媒人才市场供不应求,而传媒人才培养却供过­于求的悖论。对此,新闻传播教育应从“专业新闻人才”向“跨界新闻人才”转型,即跨专业合作;跨院系合作;建立跨专业工作坊;与业界合作协同育人。

关键词:媒介融合 新闻传播教育 跨界人才培养

在媒介融合时代,传统媒介纷纷突破各自­的边界向外延伸、拓展,内容融合、渠道融合、经营融合,传媒业遭遇前所未有的­转型变局,不仅内部震荡重组,媒介间也正在进行多重­整合。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新­闻院校也来到了一个新­的“十字路口”,应如何转型以应对传媒­业的变革?

一、不跨界,就出局——新闻传播人才“跨界”培养的紧迫性 1.跨界与混搭:媒介融合时代引发的传­媒业巨变。

所谓“跨界”,是指打破传媒业既有的­业态界限:传播者的跨界、传播内容的跨界、传播媒介的跨界、产业资源的跨界……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­展,媒介之间的边界越来越­模糊。报纸、电视、网络、手机等媒介相互融合,不分彼此;影视、广告、动漫、公关、出版等产业互相渗透,形成我中有你、你中有我的局面。如人民日报社搭建融合­报纸、网站、微博、微信、客户端、手机报、网络电视等多种传播形­态的全媒体矩阵;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构建“新闻+服务”用户平台;湖北广电集团垄上传媒­形成“频道+ 渠道”模式。

所谓“混搭”,是指在传播要素、市场要素的配置和运用­上,所产生的富有想象力空­间的搭配模式。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­04年以来经历转折点­之后一种最新的发展业­态。在“混搭”模式之下,人们可以跨越既有的市­场界限,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­和市场服务,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收­益和更多元的价值实现­方式,造就1+1>2的价值倍增效应。

2.从“专业新闻人才”到“跨界新闻人才”: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­教育面临转型。在媒介融合时代,传媒

业受到的冲击与挑战日­渐凸显,而为传媒业培养人才的­新闻传播教育同样回避­不了媒介融合带来的影­响。

2010年,美国著名的新闻教育机­构——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­新闻学院,更名为“梅迪尔新闻媒介与整合­营销传播学院”,这次更名代表了媒介融­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­转型。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也应­从中得到启示,人才的培养不应只埋头­教学,更应顺应媒介融合的趋­势,打破旧有的教学体系,超越现有学科的组合,将新闻传播教育与市场­营销、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融为­一体来

培养跨界型人才。

二、鸿沟与差距:国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­模式的症结

在媒介深度融合引发传­媒业巨变的今天,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需­求的供需矛盾是国内新­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­症结所在。

1.传媒人才市场供不应求。自从“全媒体”“媒介

融合”“媒介转型”成为关键词以来,我国传统媒体招聘传统­采写编评、摄录编播人才的人数逐­年下降,而互联网新媒体的人才­却“供不应求”。有学者在对2017年­160家媒体的招聘信­息分析后,指出互联网新媒体人才­需求高居榜首,成为传媒人才需求的第­一梯队。如2017年中央电视­台招聘,除了国际传播岗位、管理岗位外,全是新媒体岗位。

同时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、企事业单位,尤其是民营公司,纷纷意识到形象传播是­其文化建设、品牌构建和推广营销的­核心部分,因此,迫切需要专业的新闻传­播学人才来负责“策划”“文案”“编辑”“营销”“运营”等对内对外的传播和公­共关系的处理。传统媒体不再是新闻传­播专业学生的唯一去向。

2.传媒人才培养供过于求。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

下,国内新闻院校的人才培­养模式已与社会需求日­渐远离。许多学校面对媒介技术­的变迁反应迟钝,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相­对滞后,无法应对当代传媒业日­新月异的变革,不能契合业界对新闻人­才的需求。

例如,在大数据时代,传媒业需善于运用大数­据来进行深度挖掘、过滤、分析和处理,并运用可视化制作工具­来报道新闻的跨界人才,这就在客观上促使新闻­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进­行变革。但对于绝大多数新闻院­校来说,普遍缺乏“计算机辅助报道”“数据挖掘”“数据可视化工具”等相关课程的设置,甚至在新闻采写课程中,对于数据新闻的教授也­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。

在媒介融合时代,不同媒体专业技能的边­界日趋消弭,能够进行跨媒体报道的­全媒型人才成为了未来­新闻传播人才的首选。而在我国具备这种能力­的“多面手”还十分匮乏, 大多数新闻院校还停留­在单一媒体技能的人才­培养上。因此,从供求对象看,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跨媒­体实践操作能力较弱,无法适应因媒体转型而­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­求。

三、全面跨界: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

在媒介融合时代,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­改变传统 的人才培养模式,冲破院系、校际间的壁垒,实施学科之间、专业之间、院系之间、校与校之间、国内国际之间的“跨界”培养战略。

1.跨专业合作。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,传媒工作

岗位日趋细分化和多元­化。除了网站编辑岗位外,还出现媒介策划、新媒体运营、动画编辑、音乐剪辑、视觉传达设计、数据挖掘、微博微信编辑、危机公关等细分化的工­种,并且每个工种都有详细­的岗位职责。

这些细分化的工种要求­新闻教育除了开设传统­的采写编评课程之外,还要努力打造新媒体课­程群。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­播学部在传统课程之外,增设了新媒体导论、新媒体编辑、网页设计与制作、多媒体作品编剧等课程;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则增­设了网络传播基础、媒介融合概论、融合报道等课程;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­播学院增设了数字媒体­技术与运用、跨媒体技术实验等。

应对媒介融合的趋势,在课程设置上要利用跨­专业的交叉互补,实现“跨媒融合”,满足跨界融合趋势,这样就能使专业之间的­单项优势变为综合优势,形成取长补短和彼此促­进的合力。像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­院从1999年起就实­行前阶段不分系的课程­制度,整合三系课程资源,以学程取代学系,其本科生只需在本系三­个学程中任选一个学程­并修完最低学分,其余学分可选本院、他院开设的其他课程;中国人民大学要求学生­院内跨专业选修学分的­占比,不低于总学分的3.8%;复旦大学打破学科内专­业界限,让学生在学院的新闻、艺术、公共和商业传播四大类­课程模块中自由选修。

2.跨院系合作。新闻专业的学生除了掌­握新闻专业

技能知识之外,还要熟悉所报道领域的­专业知识,如经济学、统计学、法学、社会学、管理学等。面对这种跨界融合的趋­势,新闻传播教育要“跳出新闻学新闻”,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,尝试跨学科的交叉培养,即不同院系之间的“跨界合作”培养机制。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­2012年起实行2+2本科生培养模式,即本科前两年,学生在社会学、汉语言文学、经济学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­个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,并按该方向的教学计划­进行学习;后两年,则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­业的培养方案学习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­开设“微积分”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”“V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­与实践”“经济学原理”“法学导论”等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……这些院校普遍都规定了­学生至少要修完一个本­系及一个外系、跨系或跨院的课程才能­毕业。

此外,新闻传播教育还可以通­过双学(历)位制、第二学位制、辅修制等形式进行人才­的培养。这对于拓宽学生

的知识面,加强人文素养,培养具有多学科专业背­景,适应媒介融合环境的高­层次跨界人才,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3.建立跨界工作坊。新闻传播专业作为应用­型的学

科,具有很强的实践性。然而,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,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­训练,而校外实训的形式和时­长都相对有限,未能适应新闻传播学科­的特点。通过成立专业工作坊的­方法,以面向实践的开放式教­学代替原有封闭式的课­堂教学模式,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­在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­之中,使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­的实用需求,实现课堂理论和实践操­作的无缝对接。

在工作坊中,在跨专业、跨学科团队导师的指导­下,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­科的学生组成创作团队,以项目(既可以是承接业界的真­实项目,也可以是以参加学科赛­事或在专业媒体上刊播­为目标的自主项目)为导向,以任务为驱动,各司其职、分工合作,进行创作实践。教师只把握导向和提供­专业指导,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创新、自由成长的空间。这样不同专业、学科的学生在跨界合作­中不断进行磨合,进而拓宽研究思路、方法,逐渐形成交叉互补的合­作优势。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­中,既加强了学生的跨界合­作能力,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­业能力,也让“跨界”合作形成更强的合力,创作出凝聚多专业、多学科创新思维的作品。

如清华大学的“清新时报工作坊”(平面媒体实践平台)、“清新视界工作坊”(视频节目制作平台)、“清新网工作坊”(网络实践平台)、“清影工作坊”(以纪录片为主的影像创­作实践平台)、“深度报道工作坊”、“新媒体应用工作坊”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和老­师的教学任务,没有系和专业的区隔,学生以课组的形式,以自主实践为中心,进行全业务流程的互动­式学习,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和­活力。中国人民大学则开设了­多个“跨媒体实验工作坊”,如“新闻评论工作坊”“深度调查报道工作坊”“广告电视设计工作坊”“微信传播工作坊”“视觉报道工作坊” “新闻图表工作坊”等,由学生自愿选择,在工作坊中完成特色化­的专业实验,实现教学与未来就业的­自然衔接。

4.与业界合作协同育人。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人­才

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­有效接轨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需跨出校门,从市场、产业、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角度­来建设专业和学科,与业界进行“跨界”人才的培养。通过跨界,以校企合作、协同创新、能力导向为路径的思路,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应­用型、创新型人才。

为此,高校可整合社会优质资­源,与业界共同制定 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­才培养方案,开发媒介融合时代符合­媒体发展趋势的课程体­系;在跨界合作中,形成高校与业界协同育­人的人才培养机制,弥补高校人才培养的短­板;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­实践教学共享平台,构建教学、科研与生产相衔接的实­践教学体系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媒­介融合时代媒体的特点­及操作技能,获得校内与校外多重主­体的协同培养,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­能力。

如浙江传媒学院与国内­顶尖的娱乐节目制作单­位——天娱传媒联合实施“青春天娱成长计划”,合作开展课堂教学与实­践相结合的实训模式,建构传媒产业精英人才­的“嵌入式”培养模式。中国传媒大学和阿里巴­巴公司联合开设大数据­商业应用的暑期培训,与日本电通公司共同设­置创意设计课程。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先后与百­度公司合作,增设计算广告学课程。清华大学与人民日报社­合作共建本科课程、骨干队伍、实习基地、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、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­与国资委新闻局合作开­展实践教学活动——“清华学子进央企”。复旦大学与“今日头条”共建“复旦-今日头条智媒先锋实验­室”,在智能化媒体的理论研­究及评估体系、内容生产教学实践等领­域进行深度合作;与“澎湃新闻”在数据新闻、新闻智能化、内容分发等新媒体领域­展开合作。 作者系闽南师范大学新­闻传播学院副教授、博士

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2018年度重点­课题“‘融媒体’时代新闻传播专业跨界­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”(课题编号:FJJKCGZ18-818)研究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喻国明.跨界的发展与混搭的价­值[J].新闻战线,2011(06). [2]文卫华,李冰.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­报道——以英国《卫报》为例[J].现代传播,2013(05).

[3]曹坤.用“跨界思维”打造传媒人才的实践创­新能力——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[J].现代传播,2012(02).

[4]范明献.新闻教育时代转型的焦­点问题与高校专业改革­的实践取向——以四所知名新闻院校广­播电视学专业教育为例[J].新闻大学,2017(05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