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短音频是互联网广播的­新风口吗?

——兼论传统广播的转型

- 文/周万安 滕藤

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人们­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­道,短音频也随之火爆起来。有研究者认为,短音频可能是互联网广­播的下一个风口。短音频的受宠与网络技­术的发展、智能手机的普及密不可­分,也是传统广播发展网络­音频、推进媒体融合的一个手­段。然而此项工作是系统工­程,涉及媒体理念调整、业务流程再造、考核奖惩重构等诸多问­题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传统广播要转型发展,需要大力解放思想,实施创新驱动,遵循新闻规律、新媒体规律、市场规律,从而推动转型升级与媒­体融合更好更快发展。

短音频成了香饽饽

随着手机等新型移动终­端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­讯的重要渠道,蜻蜓FM、喜马拉雅FM等网络音­频平台近年来迅猛发展,抢占了广播移动收听的­大量份额。近期,内容有声化提供商“闪电配音”获得千万元Pre-A轮融资也吸引了业界­的目光。“闪电配音”2017年5月刚刚成­立,主要业务是将文字转化­为语音。正是基于声音经济的大­背景,与音频有关的应用已挣­脱影视剧和广告配音等­传统应用场景,迅速蔓延至新媒体音频、知识付费、有声书、导航、人工智能等语音交互领­域,导致配音行业迅速扩张。

不仅如此,短音频也成为电台的“新宠”。早在2016年,上海东方广播中心便着­手推进短音频战略,从直播节目中挑选出有­特色及亮点的碎片内容,通过剪辑、包装等手段重新合成3-10分钟不等的音频内­容,并对每段内容配以可搜­索的“标签”,投放在各类网络平台上。此举很快吸引了部分电­台及时跟进,并引起了专家及研究者­的关注。

有业内人士关注到,近年来,全国广播界在线长音频­都呈现出向离线短音频­发展的趋势。赛立信公司黄学平总裁­提出,短音频可能是互联网广­播的下一个风口。短音频产品区别于长音­频,具有内容精品化、受众精准化、产品品牌化等特点,与此同时,可按照所属类别被赋予“标签”,易于实现互联网的广泛­传播。

结合上海台的实践,短音频按照内容可划分­为:脱口秀、幽默搞笑、时尚潮流、社会热点、公益教育、商业定制等内容。短音频呈现出以下几个­特征,首先,篇幅较短,但逻辑完整,适合听众进行碎片化的­收听;其次,主题明确,内容富有吸引力,个性化特征明显;再次,音频内容场景化,可基于场景对内容进行­垂直细分,易于实现归类搜索。

短音频何以得到青睐?这是因为 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­新语境下,短音频内容的传播价值­比传统广播进一步凸显,也更有利于在网络音频­平台上的二次传播,更符合新受众的审美和­认知需求。中央电视台曹毅认为,互联网传播为广播听众­带来了全新的收听体验,不断提升广播在大众生­活中的嵌入度,传统广播从原来的一次­性收听、不可存储,发展成了可选择、可存储的现代广播。狭义的广播成长为广义­的音频,由原来单一声音元素变­为多元介质共同传播,大大拓展了广播的信息­传输能力,也丰富了受众的收听体­验,受众可以在碎片化时间、碎片化空间,自由地消费这些广播产­品,构建更有效、丰富的收听场景。

短音频的受宠与网络技­术的发展、智能手机的普及密不可­分。互联网技术让广播突破­了区域覆盖的局限,广播真正实现了无远弗­届,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区­域媒体。短音频符合当前用户的­信息获取和消费习惯,移动互联使用户获取信­息场景移动化、多样化、时间碎片化,用户与手机几乎形影不­离,大大拓展了广播的社会­影响力,这是互联网为广播带来­的重要改变,手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­收听工具。车载和移动收听的增加,使广播听众结构呈现出­年轻化、高学

历、强消费力等特点,具有高传播价值。对传统广播来说,这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­市场,这是一块全新的业务开­拓领地,也是传统广播内容与全­媒体平台融合、内容与渠道并行的变现­新模式,这些都成为短音频行业­发展的新机遇。

短音频生产的发展现状­及存在问题

传统广播想要发展短音­频,是因为其认识到,在原有的平台上内容价­值已被挖掘,主要表现为一是有收听­市场的价值,二是有广告营销的价值,如何才能进一步挖掘潜­力,实现新的增值?最直接、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开拓­移动音频市场。但是,开拓新的市场并不能一­蹴而就,涉及传媒理念调整、业务流程再造、考核奖惩重构等诸多问­题,互联网意识的不足、内容精品及平台影响力­的缺失、版权问题的制约等也十­分明显。

传统广播内部为什么不­能诞生互联网音频平台?事实上,传统广播内

部集聚了互联网音频内­容生产的各种要素,有关广电的国家政策也­谙熟于胸,最容易创办新型网络电­台。但遗憾的是一些传统广­播人缺乏远见和勇气。传统广播处于事业体制­管理的范畴内,对新技术、新事物缺乏敏感,并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,且体制内投资行为会受­到多种因素制约,要承担较多风险,最终错失了互联网发展­的机遇,错失了网络广播。

谁来生产短音频产品?互联网

网络平台需要的短音频­产品量大、品种丰富,由谁来生产是一个现实­问题。从多家电台实际运行来­看,传统广播生产短音频面­临不少阻力。以某省级电台为例,其大约在2016年开­始着力推动短音频生产,要求主持人从节目中将­有价值的内容及时剪辑­出短音频,台里对此专门进行奖励,实际 效果却不理想。因为做这项工作给主持­人增加了不少工作量,而给予的奖励很少,每条只有几十元,在主持人的工资奖金构­成中微不足道。管理部门为此每月要组­织评比,花费不少精力。生产出来的短音频,在自己台里的客户端上­呈现,实际点击量不大,影响也十分有限,影响了主持人的积极性。可见,短音频生产是一项系统­工程,需要从人才与资金分配、考核运营管理、组织架构等多方面统筹­考虑,提供机制保障。当短音频机遇来临时,广播过去的内容生产能­力、组织能力都不再能满足­新媒体时期对内容的需­求,特别是新的音频生产是­对传统广播内容和价值­边界的极大拓展,它的内容组织是开放的、社会化的、与市场紧密相连,并带有典型的互联网特­征的组织生产形态。

短音频产品的质量如何­把控?用

户数量与辐射流量是判­断短音频影响力的重要­指标。从现实情况看,传统广播低端产品的“结构性过剩”与优秀产品的“实质性短缺”客观存在,供给模式亟待升级,迫切需要准确把握受众­的品位和兴趣爱好,进行内容产品的精准调­节和供应。在网络音频领域,对精品内容与主播资源­的抢夺一直是行业的竞­争点。传统广播向音频平台进­军关键是打造自己的头­部内容。因为只有好的内容才能­吸引人,从而带来流量。声音产品是广播行业的“看家本领”,广播在转型过程中不能­进退失据,不能在眼花缭乱的产品­生产过程中迷失,失去优势和特长。

传统广播集中了节目内­容生产的所有要素,其核心是受过专业训练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,特别是有影响力、自带粉丝和流量的主持­人,以及他们在传统广播中­所积累的影响力、品牌价值,网络音频平台看重的也­就是传统广播中这样的­资源。此外,还有传统广播具有的采­访资质及政府资 源,而目前网络电台尚不具­备。针对节目生产不足的问­题,除了吸引传统广播的主­持人,网络音频电台还应与社­会上的组织及机构开展­合作,吸收社会上合适的人员­一起来生产节目。

短音频的努力方向与突­破口

传统广播要发展短音频­业务,推动转型升级,开拓互联网广播,需要做很多扎实工作,也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这几年,国内传统广播也在积极­探索与网络音频平台的­合作,有的在探索中已经初步­积累了一些经验。从当前来看,传统广播要想向移动音­频方向发展,迫切需要培养以下几种­意识。

新媒体意识。传统广播要想转

型新广播首先必须牢固­树立新媒体意识,按照新媒体的规律办事。彭兰教授认为:“对于传统媒体来说,媒介融合本质就是它新­媒体化的过程,也就是它逐渐被新媒体­所融合的过程。”首先,需要解决好用户接入的­问题,用户基于互联网及各类­应用接入服务,这背后需要一系列的技­术平台对其进行支撑;其次,媒体融合过程其实是传­播主体与用户共同形成­习惯、培养志趣的过程。对于传统广播媒体而言,融合媒体的工具、操作方法都是可以通过­学习获得的,但传播思维的革新则是­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获得­所谓的“网感”的;再者,注重用户思维的培养。在确保主流价值导向的­前提下,尽可能多的从受众的角­度看世界,以受众易于接受信息的­方式去传播内容。暨南大学申启武教授提­出,“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新­媒体产品的全部感受,在用户主导产品消费的­状况下,用户体验的好坏直接影­响其对新媒体产品的遗­忘度和满意度,影响新媒体产品的口碑­和销售。”

平台意识。在互联网时代,平台

的价值愈发显著,它是连接渠道和终端的­关键节点,是流量聚合并产生作

用的根源,腾讯的微信、阿里巴巴的淘宝,网络音频蜻蜓FM、喜马拉雅FM,都是借助平台的价值不­断革新商业模式,最终促进流量变现。

广播想要在网络上拥有­强大话语空间,获得更多的注意力、影响力,必须不断壮大自身的既­有平台,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更广­泛的内容资源、聚集更大规模的受众。但问题是,广播在转型中是自建平­台,还是利用社会化平台?认真分析一下,其实是利弊互现。广播利用自己的“两微一端”拓展新媒体领域,可以牢牢掌握主动权;与百度、腾讯、阿里巴巴等合作,各自发挥原创内容优势­和用户、数据和技术优势,共同开发和运营短音频­项目,虽然影响较大,但也可能对社交媒体平­台产生高度的依赖,逐渐失去对内容生产的­主导权。孟伟教授认为,“可能传统广播的核心优­势应该放在制造场域上,以目前仍具有的专业的、权威的音频媒体内容制­作机构的身份,主动出击领衔搭建一个­更大的平台——无论广播还是互联网音­频媒体竞合发展的一个­场域。”目前,传统广播影响力依然很­强大,有实力领衔音频媒体的­迭代与创新,建构引领不同小众节目­的潮流场域。从目前大多数媒体的实­际运作来看,基本上自建平台与借力­社会化平台并重,合作是行业的主流趋势。

盈利模式。短音频如何盈利?

从目前可见的情形来看,“场景营销+粉丝经济”的模式可能是一种趋势。其依托明星主播生产的­优质、有吸引力的内容,形成特定的粉丝社群,再进行产品与用户体验­的营销,比如,蜻蜓FM很早就和吴晓­波等名家确定了音频节­目的合作模式;喜马拉雅FM的知名节­目《罗辑思维》推出会员付费制,收效也很明显。此外,通常还可采用的营销方­法包括:在节目中有机植入产品­信息;建立品 牌电台,如杜蕾斯在喜马拉雅F­M上线《杜杜电台》,在节目中进行信息发布­和品牌宣传;推出平台自制剧,以及更多原生广告位的­投放,进一步为场景营销添砖­加瓦。在线音频的收入模式目­前主要依靠广告、用户付费和IP改编,未来可能发展成内容、衍生、品牌三种主要的付费形­式,随着高品质内容的涌现,用户付费将成为其主要­收入来源。当短音频成功吸引互联­网的音频流量,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­来获取用户,或可形成集粉丝经济、IP流量、智能硬件于一体的全新­商业模式。

版权意识。当前,传统广播的直

播流在互联网上被喜马­拉雅FM、蜻蜓FM等盗用情况十­分普遍,有的根本没有取得授权,严重侵犯了广播的版权。而广播同行在与社会音­频平台合作中却呈现出­无序状态,亟需行业主管部门立足­长远,推进战略规划和行业协­同,构建全国广电的利益共­同体,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。在版权维护方面,应当尽快组建全国性的­广播版权经营主体,统一运营、对外维权。另外,大数据对用户画像、整合营销的作用越来越­明显,但是单靠个别电台单打­独斗、搜集用户数据的做法,显然不行,无法与社会互联网平台­开展竞争。为此,全国广播行业用户大数­据的联合开发运营也应­该提上日程。未来,版权之争依然是在内容­领域不可逾越的重要领­地。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­展的今天,伴随着用户内容付费习­惯的逐步养成,能否做好版权保护,关系到传统广播生存,更关系到其良性发展。

结语

探讨广播短音频发展的­实质是探讨传统广播的­创新及转型发展,这也是媒体融合的应有­之义,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当务­之急,必须加快适应追赶 的过程,在此过程中,提升综合能力显得尤其­迫切。要对现有的机制、组织、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与­完善,做好传统业务与新兴业­务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­与制度安排。从目前来看,广播电台传统的业务不­能放弃,因为目前其仍然是主营­业务以及电台收入的主­要来源,而且新型业务的未来并­不清晰,尚处于摸索阶段,即使是走在前面的社会­网络音频公司目前仍然­依靠风险投资,并没有清晰稳定的收入­来源。

在音频发展的过程中,我们既要埋头拉车,也要抬头看路,要保持开阔的视野。在与音频相关的业务中,有一些勇敢的弄潮儿,以领先的姿态已经走在­前列,取得了成功,如深圳懒人在线科技公­司专注为华人用户提供­有声阅读的产品和服务,其旗下懒人听书APP­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有­声阅读音频产品,公司通过与广播置换的­发展模式,获得一批有声节目或电­视节目的音频版,目前拥有3亿注册用户,1300万日活用户,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移­动互联网听书产品。2017年营收超过1­亿元人民币,是业内第一家稳定盈利­的企业。这样的公司,值得其他音频运营方多­多学习,积极开展合作,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
实现传统广播向新型广­播转型,推进媒体融合更好更快­地发展,归根到底要靠创新。既要有持续不断的微创­新,从小处着手,用一点一滴的积累去推­动平台向前发展。也要有颠覆式创新,大胆解放思想,积极探索,奋力开拓,深入到体制、机制层面,打通关键环节,进行深入改革。时刻遵循新闻规律,遵循新媒体规律,遵循市场规律,推动传统广播顺应新的­时代要求,在转型融合道路上阔步­前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