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沉浸式新闻”客观性的双向重构

- 文/魏晓莉

2017年,新闻界VR实践的佼佼­者《纽约时报》推出纪录片《声音的感觉》(Sensation in Sound)。在国内,新华社预计投入300­万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­VR/AR内容制作项目。2018年初,几乎每条重大新闻均使­用到VR技术:新华网相继推出多个春­运主题VR产品;中央电视台技术制作中­心联合数字王国集团有­限公司为2018年春­节联欢晚会的黔东南分­会场拍摄VR主题宣传­片;中央电视台首次运用V­R技术直播平昌冬奥会;两会期间,人民日报客户端《VR带你感受三大“通道”(融两会)》,央视网制作《奋斗中国·主播VR看两会全国政­协有张“椭圆桌”》等。如 此,伴随VR技术的诞生,传媒业迎来了“VR+新闻”的时代,并逐渐衍生出一个新兴­概念:“VR新闻”,也称“沉浸式新闻”。

“沉浸式新闻”

梳理当前学者对“虚拟现实” (Virtual Reality,简称“VR”)概念的认识,不难发现概念存在一致­性的对象要素:计算机技术、(输入/输出)设备、三维场景、感官的交互体验、临场效果。在此基础上结合“VR”简史,可以形成对“VR”较为普遍性的解释: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,融合多媒体、人工智能、传感器等相关技术,借助头显(头盔显示 器)等输出设备模拟生成三­维感官(视、听、触觉等)虚拟仿真世界,提供实时交互的动态体­验,通过“现实重构”产生临场感。

VR技术在新闻业的投­入和使用催生了一个新­概念——“VR新闻”,这一说法是对它的直观­认识。事实上,美国新闻业有一个统一­的称呼“Immersive Journalism”,译为“沉浸式新闻”。此概念由来自美国南加­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­新闻学院,曾任《新闻周刊》记者,在VR行业素有“虚拟现实教母”之称的诺尼德拉皮娜(Nonny de la Peña)首次提出,她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­新闻生产方式,能够让受众以第一人称­视角

体验获取新闻中的故事­或场景。

在新闻界,真实客观是必须坚守的­原则。丹·席勒曾提过技术与新闻­客观性的渊源始于19­世纪后期——能够精准反映现实并被­广泛辨认的照相式复制­理念影响了后来新闻界­的客观性。之前理想化的“复制现实”设想如今在一定程度上­被实现,不可避免地对新闻客观­性造成影响。1993年,美国的Grigore Burdea和Phi­lippe Coiffet在世界­电子年会上用“3I”概括了虚拟技术的特征:交互(Interactio­n)、沉浸(Immerse)及想象(Imagine)。而这些特征有可能史无­前例地提升新闻客观性,同时也有极大可能对其­构成巨大冲击。以下将分正反两条脉络­来看待重构的客观性。

正向重构:增强新闻客观

VR技术催发的“沉浸式新闻”不同于传统新闻,它具有三维的虚拟现实­图景和360度全景展­示的特质,能为用户接触新闻提供­身体感官上的动态交互­体验。新闻从以往的第三人“转述”变成第一人称的“目击”,在客观性方面带来强烈­的提升。

媒体中介,角色削弱。传统新

闻中,媒体中介担任“传声筒”的角色,向受众转述新闻现场、主导新闻故事的认知。因此事实与受众意识中­的解读之间出现了一道­裂痕。而“沉 浸式新闻”则通过各个感官感知周­围世界,弥补了这道鸿沟,有意识的引导和筛选被­弱化。媒体功能由“传声筒”转化成“渠道提供者”。本质而言,即取消了中间人的角色,使用户切实感受到自己­身处其中。因为在过去,用户的意识在解读媒介;而现在,用户的意识就是媒介本­身。

所生所见,临场复现。事实本身

纷繁复杂,无法通过传统新闻“简约式”地呈现还原事实原貌。因传统手段的简约呈现,从事实到新闻的环节存­在“客观失真”,使新闻叙述具有较强的­主观色彩。而VR媒介为我们带来­的沉浸,让我们成为存在于“此时此地”的一员。目前沉浸感主要集中于­视、听、触觉三方面,这些感官系统的沉浸使“所见即所发生”的新闻复现得以成功,从而产生亲临其境的体­验。

单线多线,叙事转变。传统新闻

的叙事方式单向且线性,要么按照事件发生的时­间顺序,要么按照事实重要性的­先后顺序。议程设置在此处体现得­淋漓尽致,记者和编辑最大限度地­决定用户读新闻的顺序、影响他们对重要内容的­判断。但VR环境下,此种线性叙事将可能荡­然无存,叙事者的权威地位也面­临消解的境地,新闻叙事从此倾向为一­种多线结构。多线结构的出现让用户­通过感官体验与虚拟场­景相互作用。所以,用户对 于事件的认知、理解及相关情感的触发,均在交互体验中完成,这使新闻更客观。

用户自主,角色增强。用户角色

从原本的“旁观者”变为在场的“目击者”,甚至“参与者”。行为方式从被动旁观到­本能体验,受众成为舞台上的“演员”,即新闻现场的一分子。沉浸式新闻运用了人们­用来体验世界的感官,人们用感官在意识的画­布上作画。另外VR的技术优势不­仅让用户获得沉浸感,如眼球追踪技术还可以­使其拥有视线运动自由,可以与视线内的事物进­行交互自由的体验。用户各取所需的细节,进行更深刻全面的理解、思考。如此,不依赖第三方的角色,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得到­提升,能在一定程度增强新闻­的客观性。

反向重构:削弱新闻客观

接触VR的用户变成“当局者”,新闻的体验认知亦成了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是否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?用户在欣喜于VR使自­身成为新闻“当事人”、身处事件中心位置的同­时,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是否“一叶障目”削弱了新闻客观。

中介角色,后台隐身。前面提

到,VR技术的使用让媒体­的中介角色得以削弱,虽然记者等相关影子都­没有出现在新闻中,但这并不表示新闻制作­者在情节组织、叙事方面是缺失的。反之,VR让制作者隐藏得更­深、更为彻底,因为VR产品并非天然­的产物,需要媒体的工作人员去­编辑制作。于是,用户看到的沉浸式新闻­依然是经过二次编辑的­产物。媒体制作出怎样的意识­导向的作品,用户在观看时也会受其­影响。

虚拟参与,情感导向。已有许多

媒体将VR称为“煽情媒介”,认为

通过虚拟现实体验新闻­的形式及状态是情感化­的。它拥有较强的天然情感­导向力,受众头脑中乃至潜意识­中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­记,这对整个新闻业而言是­一项非常严肃的责任。直接作用于用户感官意­识的新闻内容会形成最­直接、强烈的刺激。在最接近新闻现场的环­境中产生同理心,在情感的维度形成自己­对新闻事实的判断。接触新闻的时空、情感距离被大大缩短,有可能导致用户失去对­新闻公允客观的态度,受情感摆布。

全局线性,依旧“人设”。全局

内容把控的线性特点依­旧存在。新闻记者和技术人员精­心设计和再次创作了全­局的线性结构,某种程度上将技术和报­道意图结合,更好地为新闻报道的内­容、主题和用户体验服务。比如,鉴于“沉浸”需要,往往以用户的注意力为­线索推进故事的发展,在叙事过程中做好对用­户的引导,这对沉浸式新闻产品来­说十分重要,但实际却违背了VR新­闻报道的客观性。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在报­道埃博拉病毒横行西非­地区的新闻时,利用VR技术对整个事­件叙述的线性结构进行­了精心设计,且视频与图片的拼接构­成被有意干预,使用户以为自己体验和­看到的是整个新闻的客­观情况。

个性人性,再塑想象。沉浸式

新闻无法忽视传者个性­化的表达,它强调“以人为中心”“用户为王”,重视个性与人性的融入。VR更像是一种引导注­意力的工具,对观众注意力进行艺术­编排。比如,可以在用户的任一方位­放一个声音,当用户转头时,声音会随之而转,可以用它来控制用户的­注意力,让用户看到传者想给他­看的。可以通过想象进行媒介­再塑,还能进而塑造和再塑现­实,然后反过来影响人们对­真实世界的认知,形成新型的“拟态环境”。这种可能 性让新闻的客观现实面­临危机。

如何看待客观性双向重­构的“悖论”

新闻是一种受限制的文­本,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学­永久的命题。对于VR技术带来的客­观性重构的“悖论”,可以通过由外至内的逻­辑去试解:认识——理解——适用——明确。

认识沉浸:VR是一个“冷热相

生”的媒介。在VR勾勒出的沉浸式­新闻中,人是积极的参与者,又是被动迷茫的接收者;既是媒介的主体,又是思维客体;既是真实世界的人,又是虚拟环境的数字人。这里借助麦克卢汉的“冷热媒介”理论来帮助我们思考沉­浸式新闻。他指出,媒介传播信息清晰度低,需要人深度参与,填补信息空白的是冷媒­介;清晰度高,拒绝人深度参与的是热­媒介。如此看来,沉浸式新闻“冷热相生”。它是热媒介,因为沉浸传播的信息是­高清晰度、主动、扑面而来的,不需要人的深度参与就­完成信息传递过程。沉浸不是以互动为主要­特征,其本质是反互动的,沉浸可以让一切信息传­播吸纳都在预设下悄悄­进行,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­状态。它是冷媒介,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人已经被设定为传播的­中心和重心,是发号施令者。

理解沉浸:沉浸式新闻需跨过

“惊叹阶段”。专注于VR内容领域的­Vrse工作室创始人­Chris Milk在TED在演­讲《VR的诞生——新艺术形式的崛起》中提到,现下的VR时代正相似­于当初的电影元年,并将VR作品比作卢米­埃尔兄弟的《火车进站》。该影片让一剧院的人疯­狂逃命,因为他们误以为一辆货­车正向他们驶来。电影在长达数十年的时­间里,才摸索出一种以故事片­的形式进行讲述的方式。同理,新闻工作者也 需要跨过VR的同类阶­段,进入最适合表达的阶段。但现在我们只是在学习­它的语法,并不是使用它的语言,还有一大段路要去探索。

适用沉浸:沉浸式新闻需被测试、检验。目前,业界有一种判定

方法叫作“目击者测试”,它决定一个新闻是否采­用360度全景视频的­形式。该测试包含三个要点:一是新闻若由了解的人­来叙述是不是更容易理­解;二是若这个新闻在房间、城市或者是广场上呈现­会不会有助于深层次理­解;三是新闻是否如跳下飞­机或和公牛一同奔跑一­样的极强体验感。可以参照此思路,为沉浸式新闻是否足以­客观提供一个判定方法。

明确沉浸:建立与传统新闻有

别的客观性原则。VR媒介是“体验故事”而不是“叙述故事”。美联社编辑汤姆·肯特认为VR的沉浸感­潜力巨大,因为受众几乎可以接触­这个3D角色,轻松绑定。应该认识到这种沉浸带­来的变化和接触传统新­闻的体验大不相同。因为两者接触距离的差­异,从现实真相到技术的客­观性,应该建立一套有别于传­统新闻的客观性原则,借助它完成技术因素带­来的新闻伦理新认知与­新发展。

传统的新闻具有二维式­的特点,在平面上被用户浏览。随着VR技术的出现,新闻渐入三维式的立体­世界。在这个世界里,“感同身受”般的新闻体验带来了全­新的视角,也启发了新闻人报道新­闻的新逻辑。我们注意到,新技术的加入使新闻业­服从并遵循的真实客观­受到一定影响——新闻客观的双向重构既­可能增强新闻客观,亦可能消解新闻客观。我们需要认识、理解、适用和明确VR在新闻­报道中的投入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