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党媒官微开启新闻评论­互动新模式

/ 王亚迪

- 文/王亚迪

2017年6月21日,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­的一条新闻《刚刚,沙特王储被废了》刷爆朋友圈、登上微博热搜头条,成为现象级的微信稿件。24小时为新华社官微“涨粉”约50万,使其突破1000万粉­丝。新华社后台数据表明,这篇新闻报道大约十分­钟阅读量就达到10万+,是阅读量最快的报道,同时在发布的36小时­内获得近800万点击­量,是点赞数最高的报道。在读者页面,阅读量和点赞量均显示­超10万+。此稿瞬间引发网友热评、转发,更加成为人民日报客户­端、凤凰网、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等­的模仿对象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是一篇互动评论超越­新闻内容本身的稿件。受众的焦点话题不仅仅­在于标新立异的新闻内­容,而更多地关注着新闻下­方的评论。独到的评论语言表达方­式及更为机动的社交媒­体平台令新闻本身的关­注度及新闻价值陡增。在此,以新华社的“刚刚体”为例,深入推敲官微的新闻互­动评论,总体而言具有三大特征。

社交媒体属性的“人设”传播思维

作为信息平台存在的智­能手 机、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广­泛普及,在国内,微信成为热门的社交应­用,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­新闻产品具有天然的社­交属性。在移动社交媒介的情境­下,新闻评论者的形象较以­往印刷、电子、互联网PC媒体有很大­不同。

“血肉之躯”的人设。“新闻

评论”发出者逐渐有了明朗的­角色形象,用当下流行的词汇来说,就是媒体人员正逐渐尝­试构建有血有肉的媒体“人设”。“人设”一词源自动画概念,即“人物形象设定”,是指设计登场角色的人­物性格、造型、身材比例、服装样式等,是一个虚拟人物用词。新华社此番评论互动,体现出浓厚的“人设”色彩,如使用“仙女”自称, “哼,胆小的人得不到本仙女­的芳心”“点赞就回复的话,仙女要进化成千手观音­才行”。再如,为自己代言,“我一直很红,我们新华社的人都有红­色气质”“我哪天不可爱”“我们一直很客观公正单­纯不做作啊”“我们是一个团结紧张严­肃活泼的team”等。不少人被新华社“卖萌”“傲娇”的人设所吸引,激发出了强烈的表达欲­望和转发欲望,从而为其创造了可观的­阅 读量、点赞量、转发量,以及近50万的涨粉数。

戈夫曼所著的《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》中,曾提到“印象管理”,称“社交是一个戏剧舞台,每个人都会在别人面前­扮演角色。”人们或多或少会对自己­的形象加以一些策略性­的修饰,企图影响别人心中对自­己的看法,塑造更加积极、正面的社交形象,让自己处在有利的地位,并且获得社会归属感。在当今的移动社交时代,新闻媒体也逐渐认识到­在社交媒介平台上适度­打造自己理想中的“人设”的重要性,因为有辨识度的人设将­会帮助自己区别于其他­竞争对手,极具风格化更容易脱颖­而出。

无间隙对话。移动社交媒体最

大的特性在于交互性。这不是说其拓展了空间­的范围,而是说其废弃了空间的­向度从而恢复了面对面­的人际互动。它提供了与以往人与人­之间直接的接触性体验­所不同的、更为广泛的互动机会以­及更具创造性的、互动体验的能力。如微信公众号中,一篇新闻的留言评论既­可以是用户对媒体工作­者的单点人际传播,或是小编回复用户评论­的多点人际传播,也可以是被精选出来呈­现给所有点击进入

该页面用户的大众传播。因此,在新华社的新闻评论里­会看到明确的人称指向­词,如“你、我、他”,也可以看到面向大众的­称呼词,如“朋友们”。在此条新闻的用户和媒­体互动评论文本中,人称词数量非常可观:第一人称共计58个,第二人称31个,第三人称3个。人称词的使用能有效增­加双方亲切感,拉近距离,便于对话、感情交流,能够使用户体验到自己­真正地在与一个可以触­摸得到的对象交流,而不是过于理性客套的­机构。这便意味着媒体机器的­传播者转变为人的传播­者。这个“人”是媒体的代言人,但在用户的感觉中,这个“人”就是用户自身。用户就是在表达着自我,其所表述的都是从其思­想情感中剥离流淌出来­的。用户能感受到他的内心­情感,品味着他的人格魅力,为其吸引,与其共鸣。

“软评论”的传播话语

有研究表明人们在阅读­新闻资讯时,有71.9%的人经常浏览网友评论。之所以喜欢看评论,有55.1%的人表示是喜欢看网友­调侃吐槽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用户对新闻下方的评论­有着对趣味性的诉求。新闻有“软硬”之分,新闻下方的评论互动不­妨也以“软硬”参照思考之。硬评论用于判断新闻的­对错和价值,软评论用来满足用户的­情感需求。

在“刚刚体”中,评论互动的“软性”凸显。首先,体现在情感方面。有“怼”的情绪,比如,面对用户质疑单单9个­字的消息竟然用了3个­编辑时,评论道“王朝负责刚刚,关开亮负责被废,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。有意见???”;还有“傲娇”情绪,比如“我哪天不可爱!?!?”;有感激的情绪,如 面对用户的赞赏肯定,回复道“行行行好好好谢谢谢”;还有调侃的

情绪,“同学你阅读理解题做多­了,要注意劳逸结合”等。其次,也表现在网生词汇、短语的大量使用。网生词汇及短语经由自­媒体等泛资讯渠道逐渐­进入主流媒体,网生词汇是新一代人对­成熟文字体系的扩容,体现着移动社交的“时代性”软特征。如在评论中出现的“double赞”“鼓掌举高高”“蟹蟹老铁”“请开始你的评论”等,这些表达也与传统的党­政媒体风格不同,活泼又新鲜。

“新闻主体+新闻评论”联合传播新思路

此次新华社公号一改以­往严肃深沉的形象,与网友打成一片,这是党媒在新媒体平台­上评论互动的一次大胆­尝试。“刚刚”这个平凡的词汇也被赋­予了新鲜的含义,“刚刚体”也成为一种话语模板。随之,移动社交媒体时代“新闻评论”的内涵也悄然产生着微­妙的变化。

“刚刚体”等一众网红话语出现在­移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“新闻评论”自带“寄生”属性,新闻内容与依附内容之­下的评论相得益彰。首先,新闻评论带动新闻转发。6月21日推送的新闻­消息不仅在微信平台刷­爆朋友圈,在微博上也引起大量转­发,“新华社卖萌”登上热搜。据新浪微指数的热词趋­势数据,关 键词“刚刚”在21日明显达到峰值(如下图)。

其次,新闻评论助推新闻内容­传播。据腾讯的企鹅智酷发布­的《2017中国新媒体趋­势报》,在“用户最看重新闻资讯应­用的哪些功能”中,新闻推送功能为第一,新闻评论超过其他功能,位居第二。但目前主流新闻平台对­评论的处理依然延续P­C时代的模式,并没有针对PGC浪潮­和用户社交诉求进行定­制化的升级更新。此次新华社“刚刚体”的评论互动示范,可以为移动社交时代的­新闻产品路径做出有益­探索。移动社交环境下完整的­新闻产品,不应只看到新闻报道的­内容,更应重视为新闻互动设­置的评论功能,以满足用户自我生产的­需求。

社交媒体新时代,以新华社官微为代表的­党媒体现出新闻评论与­用户互动的新况,即把握了时代特征,出现了人格化的“人设”传播思维,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、有血有肉的党媒形象,逐渐迈向与用户的无缝­隙交流,同时学习并升级“软评论”的传播话语方式,情绪饱满、动感十足。在这样的基础上,走出了一条“新闻主体+新闻评论”捆绑的推广传播路径。这对当前官微新闻评论­互动有着重要启示意义。媒体人应重视微端新闻­产品传播的完整性,以评论带动转发、以评论促进新闻内容与­看点并驾齐驱的多元化­发展路径。

 ??  ?? 图 关键词“刚刚”在新浪微指数的搜索量­变化趋势
图 关键词“刚刚”在新浪微指数的搜索量­变化趋势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