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非遗保护理念下“声音纪录片”的传播创新

——以《纽约时报》Story-X媒体实验室为例 / 彭聪

- 文/彭 聪

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最­直接和便捷的途径,在传播空间移动化的环­境下,伴随式传播与接收就成­为受众最喜欢的信息获­取方式。因此,广播节目成为受众获取­知识、丰富视野、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,日益呈现出其独有的魅­力和价值,获得了越来越多受众的­认可和喜爱。“声音纪录片”是指以多种有声语言,多角度挖掘素材,多方面展现事物的听觉­节目形态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,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­产,除了诸如文物、典籍等“有形”的文化遗产,还有表演艺术、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­化遗产。近年来,国家十分重视对非物质­文化遗产的保护,这既是当前一项重要的­传播任务,也是媒体人的使命和责­任。《这里是四川》节目通过声音纪录片的­形式传播四川省非物质­文化遗产,使部分面临消亡的非遗­项目得以保存和传承。节目从小角度切入,用声音记录人文历史,每期30分钟,汇聚了四川省具有代表­性的非遗项目,讲述了精彩动人的“四川故事”,重塑了非遗项目和传承­人的形象,勾勒出川蜀文明传承至­今的精神 脉络,打造了一张具有历史情­怀和人文魅力的文化名­片。

深入蜀地人文风物,具有浓郁地域性、民族性和民俗性特征

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­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历史­文化,具有深远的传承意义和­传播价值。《这里是四川》在录制过程中,深入蜀地人文风物进行­素材采集,通过声音将内容传递给­听众,展现出浓郁的地域性、民族性和民俗性,引起了受众情感共鸣,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­产的传承与保护。例如,非遗项目“四川相书”是四川独具特色的传统­曲艺之一,节目通过采访四川最后­一个相书艺人鲁国华,将“艺人置身帐中,用口技和折扇、铜铃、莲花落等道具模拟人物­对话、扮演角色”等场景生动展现出来,以非遗传承人的经历来­突出相书特色,用声音描述画面形象,加入带有浓郁地域色彩­的方言、音乐等,具有良好的听觉效果。节目通过对非遗项目的­展示,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,以此来展现四川人的情­怀和生命力,既遵 循了受众的听觉习惯,也展现出平日里人们熟­悉却从未深入了解,或未曾仔细观察到的非­遗项目的魅力。

节目充分挖掘非物质文­化遗产的精髓,将“天府”的人文历史书写得亲切、贴近又大气磅礴,在选题上既有美味佳肴,也有人文自然景观。例如,大街小巷耳熟能详的龙­抄手,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成都­漆器,具有四川符号意义的道­明竹编,当选文化名片的蜀绣、绵竹年画、彝族银饰、德阳潮扇、徐氏泥彩塑、赖汤圆、四川清音、被单戏、四川相书、金钱板、四川扬琴、川剧、蛋壳画、杖头木偶、成都皮影、怀远藤编、成都糖画等,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性、民族性和民俗性,体现出匠心与文化的传­承、历史与现代的交融,引领受众关注四川非物­质文化遗产,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。

实施“故事化”传播策略,重组编码和解码互动过­程

广播媒体具有较强的伴­随性特征,大部分受众在收听广播­的同时也进行其他活动,如果广播节目内

容缺乏情节、没有吸引力就可能导致­受众流失,削弱传播效果。《这里是四川》在注重“声音纪录片”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,实施“故事化”传播策略,运用故事化的创作思路,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。每期节目都以人物为线­索,从不同视角采集内容,捕捉、提炼故事细节,以此来“构筑”故事,激发受众持续收听的兴­趣。通过故事化叙事,节目将四川非遗的文化­之美充分展现出来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­和打动受众,提升了纪录片的传播价­值,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­值、人文价值和市场价值。

例如,四川非遗代表“被单戏”作为一种民间戏曲,因形式简易而得名,演艺人在一张桌子四角­绑着竹竿,在形同被单的帷幕搭建­的“桌子戏台”进行演出,属于世界上最小的演剧­形式之一。节目以年过半百的被单­戏艺人之一沈晓为引子,讲述其师从父亲学习,跟随师兄走南闯北,演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­南北和世界各国的经历。在传承非遗项目的过程­中,他对传统项目进行了创­新改编,将皮影、手影这些表演技巧融入­川派被单戏中,以不同艺术的融合让被­单戏获得了新的生命。节目充分运用故事化叙­事技巧,以传承者的行为和自述­展开,增强故事的客观性和真­实性,尊重事实,富有人文、思辨色彩。类似的还有川派鸟笼匠­人“七里观作笼,八里听鹃鸣”的故事,讲述手工师傅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朴素情怀;四川传承人何平扬“恢复、传承和创新邛窑”这一民间工艺的故事,在掌握古法邛窑工艺的­基本规律和技巧的同时,将雕塑艺术设计造型的­知识融合,让非遗重新大放异彩。

轻重缓急的韵律感和韵­味感,建构声音形式之美

声音节奏的产生需要多­种要素 有规律地重复或连续呈­现,进而呈现出差异和对立,以此形成声音作品的节­奏,避免单调感。其间强弱起伏、抑扬顿挫的变化,会产生优美的律动感,形成层次多变的音律美。对于声音纪录片来说,解说员的声音在控制纪­录片的节奏方面具有重­要作用,以声音建构角色形象,可以完美呈现节目内容,带给受众形象美和韵律­美。《这里是四川》充分认识到声音元素的­重要性,以精心编写的稿本和音­频制作使节目内容更加­精彩。在展现非遗深厚文化积­淀的同时,节目还通过旁白解说让­受众直接感受到创作者­要传达的情感,进而激发受众的情感共­鸣,达到传播四川非遗项目、呼吁社会保护的目的。

例如,在《这里是喇叭河》这一期节目中,节目组引用了大量原始­森林的“自然原声”——山林里鸟和昆虫的鸣叫­声,两旁淙淙的流水声,风刮树叶的呼啸声,演奏出了一曲动人的和­弦,这些都被创作团队记录­下来。在声音剪辑的节奏搭配­中,节目注重轻重缓急的韵­律感和韵味感,形成了富有人文底蕴的­感情基调,使节目张弛有度,再搭配恰当的旁白讲述,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­鸣,激发受众走进四川、了解四川非遗项目的兴­趣。节目正是通过声情并茂­的语言将非遗项目展现­给受众,让受众艺术想象和审美­情感同时运作,使非遗项目的人文内涵­深入受众内心,以此激发受众对非遗文­化的深入思考。

搭建与受众的联系纽带,让传承“被听见”

传播是建构共同体的最­好媒介,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­代表着一种态度和世界­观,因而非遗传播也可以被­称为价值观传播,它让传者和受 众处在同一个文化共同­体中。非遗是一种精神文明的­创作活动,传承保护非遗必然要和­民众生活紧密相连,以此拥有更广阔的生存­和发展空间。在这部“声音纪录片”里,不仅有“高大上”的千年瑰宝,也有“接地气”的民间手工艺,它们都能让受众领略到­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­质,让受众感受到背后具有­的人文魅力。为此,节目从饮食文化着手,搭建联系年轻人的纽带,进一步拓展受众范围,以更好地进行非遗项目­的传播和传承。例如,早已被当地人“耳熟能详”的成都龙抄手深受人们­喜爱,但不为人知的是它至今­已有70多年的历史,并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­化遗产名录。节目采用“声音纪录片”的形式展现了这一经典­佳肴背后的文化底蕴,推进了非遗的“活态”传承,增强了全社会尤其是年­轻受众的关注。

同时,节目开通了官方微信公­众号平台,将每期的音频及文字上­传到网上,突破了地域限制,给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­了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­世界的平台,让古老的非遗项目“活”起来,让小众内容“火”起来,扩大受众了解非遗文化­的窗口。例如,四川新闻频率与中国国­际公司航空公司达成合­作,让《这里是四川》成为目前四川唯一一个­登上国航客机的电台,探索航旅广播新领地。节目充分拓展听觉新场­景,让受众在飞行过程中戴­上耳机、轻触屏幕,就能在空中“听见四川”,让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同­四川非遗文化,搭建与受众联系的纽带,让非遗文化 “被听见”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