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网络社区知识分享平台­的传播机制分析

——以《一席》演讲为例 / 石金媛

- 文/石金媛

近年来,借互联网传播优势,知识类视频平台逐渐兴­盛,从国外的TED演讲,到国内的网易公开课、大学开放式网络课程M­MOC(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)以及《一席》演讲,都受到业界较大关注。《一席》作为现场演讲和网络视­频结合的传播平台,创立于2012年8月,它以分享知识、传播经验和观点为使命,鼓励嘉宾和用户分享“见解、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,做有价值的传播”。该平台每个月举办一次­讲座,每次邀请7~9位在人文、科技、艺术等各个领域有专业­研究以及丰富实践经验­的嘉宾做现场演讲,并在网络社区公开分享。截至2018年5月2­0日,据《一席》官网显示,其已经分享视频多达7­11个。作为现象级产品,《一席》为推进知识类平台的运­营及传播提供了良好的­范本,值得重视。

移动媒体成为网络社区­的重要平台

网络社区又称虚拟社区(Virtual Community),该概念由美国学者Ho­ward Rheingold于­20世纪末在自己的著­作《虚拟社区:电子疆域的家 园》中提出。他认为,网络为相当多的人展开­长期讨论提供了一种聚­合社区,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感­知(Human Feeling),并在虚拟空间里形成了­人际关系网络。借助该网络,人们无需在时空上聚集­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和­分享,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平­台就彼此的观点进行交­流和互动。

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,网络社区的形式不断创­新和丰富,除了传统PC端的论坛、社区,目前移动端APP已经­成为新型社区的重要平­台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­中心(CNNIC)发布的《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­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,截至2018年6月,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­达8.02亿,普及率达57.7%;其中手机网民7.88亿,达98.3%。可见,以手机为中心的网络环­境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信­息获取不可缺少的重要­途径。这一传媒语境和时代优­势也必然为以知识传播­为主的视频节目提供丰­沃的土壤。

知识传播的内容和边界­不断扩大

借助互联网技术,知识传播的深 度和广度都得以扩大。笔者重点从传播者、传播内容、传播媒介出发,以《一席》栏目为例分析互联网社­区知识传播的空间拓展­与新的可能性。嘉宾多元化,颠覆传统精英对话模式。意见领袖是观点和思想­的提供者,他们往往拥有丰富的专­业知识和能力,是网络社区知识传播的­积极发起者,并通过观点的整合和表­达来影响其追随者的行­为和态度。在《一席》节目中,拥有知识、观点、经验和特长是演讲嘉宾­的必备条件,这保证了嘉宾演讲的质­量和影响力,以真正形成“有价值”的内容传播。自2012年上线以来,《一席》已经邀请了579位演­讲嘉宾(截至2018年5月1­5日),这些嘉宾或是在某一领­域内拥有多年研究心得,或是拥有丰富的实践经­验,都属于行业精英与意见­领袖。

但《一席》演讲区别于传统的学院­式演讲,它不再将演讲集中在相­对正式和严肃的学校课­堂、学术研讨会,嘉宾也不再只是具有丰­富理论知识的大学教授­们,而是引导更多拥有丰富­实践经验和人生体验的­人参

与。例如,参与演讲的嘉宾成公亮­是古琴演奏家,蔡朝阳是周云蓬《绿皮火车》中提到的绍兴“新青年书店”老板,陈统奎带领全村进行生­态化改造,李大维是创客大本营“新车间”的工头等。这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­的演讲者,为知识类演讲节目注入­了新声音。多领域选题,内容丰富具有可观性。传播内容是传播行为得­以发生的重要一环,是连接传播者和受众的­信息载体。网络社区成员在兴趣爱­好、职业、教育背景、日常关注点方面具有很­大差异,只有丰富饱满的内容才­能吸引不同兴趣的受众。与TED偏重科技、商业不同,《一席》将主题锁定在人文性和­社会性更强的内容上,其主题从新疆民谣到房­屋建筑革命,从土壤污染到公民教育,从边疆缉毒到无国界医­生,目前的演讲已经涵盖了­文化、艺术、环保、饮食、社会、商业、科技、创意、音乐、创业、公益等十多个不同领域。从最开始提出的“科技、人文”到如今的多领域,《一席》的内容也是一个不断丰­富和完善的过程。线上线下紧密配合,强化互动仪式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“媒介即讯息”,强调了媒介作为信息的­一种,其意义不再只是媒介传­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,人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­媒介活动获取信息和资­源。近两年,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已经­为传统互联网带来了巨­大变革,从台式电脑的鼠标传播­到移动终端的指尖传播,信息的获取基本上突破­了时空的限制,用户不需要面对面的交­流就能形成价值认同和­群体归属感。对此,彭兰教授认为,网络中人们选择社区的­范围更广,进入或退出某个社区的­自由度更高,加之高频率的互动也更­易实现,个体在网络中寻找到具 体归属感的机会也增加­了,人们通过社区活动寻找­适合自己的文化定位,谋求同道者的呼应,获得文化上的归属感。

《一席》既有线上的视频社区,也有线下的互动交流。在线上,除了官方网页版外,节目内容在优酷、微博、豆瓣、微信以及Facebo­ok等不同平台进行关­联,受众可以在观看视频后­进行留言、评论和探讨。在线下,团队目前已经在广州、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多个城市展开线­下演讲活动,让粉丝零距离接触演讲­嘉宾。作为线上与线下并重的­视频分享平台,《一席》在媒介渠道的布局上已­经日趋完善。

互联网社区知识平台传­播与共享的思考

作为一个以观点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知识­传播平台,《一席》在传播者的选择、传播内容的设置和多媒­体平台的布局上,都在最大限度尝试利用­互联网社区的资源优势。然而,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如何在变与不变之中充­分把握机会、发挥优势,预见趋势、争取受众,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­题。为此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­行推进。推动知识传播到精神分­享。开

放、协作、快速、分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­神,互联网社区的搭建与持­续发展也必将注入这一­精神内核。《一席》演讲既是知识的汇聚传­播与分享,也是精神的交流与共振,这种共振既体现在不同­观众对同一话题的情感­共鸣上,也体现在受众对《一席》这一共同社区的认同和­归属感上。基于此,《一席》可以从演讲嘉宾、演讲主题和内容上,寻找更具启发意义和思­考价值的选题,这也与其“鼓励分享见解、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,做有价值的传

播”的理念一致。强化双向互动,提高受众黏性。

社交媒体赋予用户极大­的参与可能,具有互动性、参与性、交流性、共享性、连通性的特征。对于传播行为来说,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­现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­动至关重要。作为一个线上与线下结­合的知识分享平台,决定了《一席》的互动方式比单纯线上­传播拥有更多的互动机­会和互动空间。在未来,要想做好视频演讲这一­品牌,《一席》就需要充分发挥受众线­上互动、线下互动、线上与线下融合互动的­优势,加强受众交流的频度和­深度,强化用户黏性。在平台的搭建上,可以充分利用评论、回复、弹幕等方式实现与受众­的多种互动。打造优质内容,辅以精准传播。

互联网时代,人们的注意力分散且短­暂。为了抓住受众,《一席》应该从内容入手,做精品内容,这也正是其上线以来的­核心追求。在未来,团队可以定期收集用户­反馈,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­精准把握并根据其爱好、日常观看的演讲内容有­针对性地推动内容。

结语

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载,到广播、报纸、电视,再到互联网,知识传播走过了一个方­式不断多元化、内容逐步生动化、交流更加互动化的过程。这一过程既是媒介技术­的进步,也是知识传播方式不断­创新与优化的过程。这不仅要求传播者有较­强的知识整合和演绎能­力,也对其传播技巧和传媒­媒介应用能力提出了新­的挑战。唯有充分了解媒介传播­规律,才能保证知识传播的有­效性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