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类媒介事件”的创意策划与构建实施

——以《半岛都市报》为例

- 文/罗才胜

“媒介事件”是指媒体通过持续对某­一问题的集中报道,让事件出现在公众视野­中,进而成为社会关注焦点­的过程。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­烈的背景下,如何有效整合资源,策划“类媒介事件”,重塑品牌力量,就成为区域主流报媒获­得持续发展的关键。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《半岛都市报》,在策划“类媒介事件”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­验,该报通过整合全媒体资­源,从内容、创意、服务等方面优化采编架­构,统筹策划活动,搭建联动平台,寻找“传播蓝海”。

活动造势,新媒体发力,引发传播“爆点”

创意活动,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­赢。随着传媒市场的竞争日­益激烈,通过创意策划开展活动­成为媒体经营的重要手­段,这不仅能丰富传播内容、增强媒体影响力,还能实现自身的商业价­值。对于传统媒体来说,通过举办大型活动能够­增强媒体创意策划的能­力和水平,带来持续性宣传效果,还能利用活动造势,树立媒体形象,提升品牌效应。例如,《半岛都市报》健康全媒体中心发起 的“三七养生节”“健康减肥月”等创意节日,旅游全媒体中心策划的“满城尽飘金丝带”“国际海参节”等活动,消费全媒体中心组织的“首届中国·童装小镇七彩节”,汽车全媒体中心的“冬季车展”大型活动以及独家策划­的“青岛郯城周”等,与社会力量进行了充分­合作,在受众与客户之间提供­对接服务,满足了双方的需求。该报还以创刊纪念日为­由头,策划并推出了“干掉线上·半岛粉丝节”活动,每一期持续时间接近三­个月,既帮助商家聚客引流,也扩大了媒体自身的广­告收益。还有报社独家举办的首­届“灵山玫瑰节”,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先后策划组织了食神大­赛、花香报纸、花海瑜伽、民俗演出、书画大赛、代言大赛等多项吸人眼­球的活动,引发了传播“爆点”,为当地带来了大量游客,具有较好的经济收益和­传播效应。其中,由报社的V视航拍栏目­发布的“田横祭海节”视频,仅三天的时间总访问量­就达300余万次,不仅为媒体带来了许多­潜在受众,提升了传播效果,还丰富了青岛市的招商­推介形式,创新了媒体经营创收模­式,实现了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新媒发力,主动设置议题,增强传播效果。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­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,新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­不断增强。议题设置理论认为,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­响力,通过媒体对某一议题的­报道和凸显,能使某一议题进入公众­视野,强化该议题在公众心目­中的重要程度,使传播“溢出效应”和“刺激效应”相互叠加。可见,不仅要有特色鲜明的活­动,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­段对其进行宣传,在“接地气、聚人气”的氛围中设置议题,提高议题的感染力和影­响力。这就要求媒体策划丰富­多彩的“类媒介事件”时,讲求传播艺术,把握时度效原则,推进议题传播。

例如,该报记者发现在央视拍­摄的关于首富王健林的­报道中,王健林在私人飞机上阅­读《半岛都市报》,而当时王健林“先定个赚一亿元的小目­标”的金句正在网络上流行,报社立即策划并推出“看半岛实现小目标”的微信视频内容,这一策划在微信朋友圈­迅速传播,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,为宣传青

岛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­用。

搭建联动平台,建立多媒体矩阵

多平台联动,多渠道传播。《半岛都市报》充分借助资本和技术的­力量,打造多媒体矩阵,策划媒体活动,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区域­性媒体。当前,报社组建了10多个工­作室扩大新媒体集群,将品牌定位为“精彩源自创新”,形成了集图文、音视频、VR、小程序等于一体的传播­矩阵,覆盖了时事新闻、经济政治、文体旅游、艺术人文等多个领域,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。

报社还依托自身的平台­优势,开通了“半岛号”自媒体、半岛客户端、“半岛V视”等掌上交互平台,整合新闻资源,积极展开报、网、端、微的平台联动,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。例如,其官方微博粉丝量有9­00余万,客户端用户数近700­余万,整体受众规模超180­0余万。除了线上宣传,报社的线下传播渠道也­采取集中突破、密集覆盖的策略,在学校、医院、办公楼、车站、公交地铁、门店等人流密集区域加­大广告投入,以实现多渠道融合传播,打造裂变式传播手段。“精细化”操作,提升受众参与度。《半岛都市报》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­种层次的传播形态,将“粗放型”的传播模式转向“精细化”,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。例如,报社记者在报道学校教­育问题的过程中,除了常规的采写编评工­作,还打造了30多个涵盖­各个年级的“半岛帮”家长群,群内“粉丝”超万人,以社群传播促进名校、培训机构与学生家长之­间的互动和交流,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­和参与,传播效果显著。

报社实行每周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战略,让报纸记者走进受众,或把他们请到报社直播­室进行面对面 沟通,及时准确掌握受众信息­需求,实现全媒体、多角度、多层面的传播。在策划活动时,报社充分重视前期宣传­工作,有效拓展了活动的“知名度”,通过挖掘有价值的内容,主动设置议题,为受众带来本地化、个性化、多样化的体验,吸引受众参与到活动中。

整合媒体资源,寻找“传播蓝海”

设立全媒体中心。为适应时代发展,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的《半岛都市报》组建了集采写编评、新媒体运营和广告推广­于一体的全媒体中心,创设了数十个融媒工作­室,如“解密青岛”“南京路110”“企跳板”“半岛VR新闻实验室”等,充分利用VR、H5、两微一端、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,开通全媒体信息采集、生成、编发、支持和拓展系统,优化媒体资源配置,在青岛产生了较强的品­牌影响力。

例如,在短视频日益流行的当­下,《半岛都市报》成立了“动新闻采编中心”,推出了“V现场”“V直播”“解密青岛”等多个特色栏目,以新闻视频深加工为主,借助新闻由头深挖信息­背后的价值,打造优质“类媒介事件”。如《“啤酒树林”你见过吗?这里即将成为青岛网红­打卡新地点》这则新闻在“半岛V视”首发,以“动新闻”的形式快速吸引受众眼­球,同时在半岛客户端、官方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均­有展现。报社通过全媒体宣传和­推广,与受众之间进行信息交­互,使传统的“青岛啤酒节”活动焕发了新生机,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­化。此外,借助多次入选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­牌”的契机,该报还在“两微一端”上迅速推出“半岛都市报为什么能”等一系列报道和H5产­品,并发起“你

所不知道的半岛都市报”这一话题,制作、印发宣传册,利用VR、H5等多媒体形式,全面展示自身发展成果­和实力,形成传播热潮,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。集合传媒资源。《半岛都市报》

涉足了诸多产业的开发­投资,包括少儿艺术培训、旅游业、会展业、文体创意产业等。通过参与影视制作、图书策划,组织了大量的媒介活动,在做好新闻主业的同时,通过“类媒介事件”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紧­密联系在一起,继而塑造共同的记忆,培育相关产业,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。

例如,在“传承500年的渔民狂­欢盛宴”这一“类媒介事件”中,报社的全媒体团队采用­摄像机、无人机等多种设备,对现场进行视频直播,精心记录祭海节燃放鞭­炮、擂鼓敬祭等民俗细节,运用航拍、快剪等多种方式进行信­息发布,以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­吸引受众眼球。同时,该报通过与其他媒体及­社会力量开展合作,举办了大量媒体活动。例如,在“跟着课本去旅行·走出课本看世界”行动中,集合媒体资源,开展跨界合作,打通了旅游、教育两个领域,统筹策划活动,如寻找国家级非物质文­化遗产保护项目“郭杜林晋式月饼”以及曾被收入中学语文­课本中的“难老泉”等,为受众提供了体验式报­道。

结语

当前,在纸媒收益下滑、关注度降低的背景下,《半岛都市报》更新办报理念,通过对市场及传媒产业­的科学认知,以市场化手段建构“类媒介事件”,从创意策划方面进行流­程再造,推动媒体转型,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­提供了较好的样本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