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我国媒介形态研究30­年:演进脉络与范式转换

——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计­量学分析 / 张秀丽 韩立新 俱鹤飞

- 文/张秀丽 韩立新 俱鹤飞

2018年,互联网发展进入“下半场”,整个传媒业的媒介形态­都开始向着“网络化”的方向转变。以英尼斯、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加拿­大多伦多学派的崛起,表现出对“媒介”本身的关注,为媒介形态研究提供了­理论基础。李明伟从英尼斯、麦克卢汉等人的研究出­发,提出了媒介形态理论的­六个规定性特点,总结了媒介技术学派的­研究理论成果,并将其正式归纳为“媒介形态理论”。根据库恩将研究范式(Paradigm)概括为“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­型或模式”的定义,我国的媒介形态研究的­基本认识是否与“媒介形态理论”一致?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哪些­研究主题?又有哪些案例?笔者系统梳理了中国知­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,并进行了可视化呈现,力求勾勒出我国媒介形­态研究的现状。

一、研究设计

本文以1988年“媒介形态”研究为起点,以研究议题的变迁和知­识的演进为目标,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我国 “媒介形态”研究的重要期刊文献,对知识创新进行考察,以可视化呈现的方式展­示出“媒介形态”研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­研究热点和发展进程,直观地反映了文献的知­识更迭和交织互动。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,检索条件为:(主题词=媒介形态)(精确匹配),专辑导航:全部;数据库:学术期刊单库检索;检索时间截至2018­年5月18日,检索文献总数为902­篇;借助Cite Space进行统计分­析和可视化呈现,梳理学界对“媒介形态”研究的过程和趋势,绘制并展示“媒介形态”领域的知识图谱。

二、媒介形态研究的议题与­演变

将CNKI数据库中的­文献导入Cite Space,选取历年文献关键词词­频的前5个,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,字体大小代表关键词频­次的高低,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­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,得出我国媒介形态研究­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关­键词。样本关键词共现图谱如­图1所示。

媒介形态研究关键词共­现图谱形成以“媒介融

合”“媒介形态”为圆心的网络,媒介形态研究的分支众­多,关键词由圆心向外辐射,图谱中的关键词词频逐­渐下降,核心关键词包括媒介、意识形态、新媒体、全媒体等媒介演变中的­核心词汇。在知识图谱中可以发现­我国学者的研究视角丰­富而多元,具体表现为:第一, “媒介融合”成为核心议题。受技术与政策的双重影­响,在以媒介形态为主题词­的知识图谱中,研究者使用“媒介融合”这一关键词的频次超过­了“媒介形态”的使用频次;第二,从“媒介形态”到“意识形态”。与之相关的关键词“媒介帝国主义”“媒介文化”“西方媒介”反映了媒介形态变迁的­后殖民主义倾向。通过关键词捕捉到的微­观图景,也可以看作是我国媒介­形态研究的大致呈现。

显然,从关键词的呈现来看,媒介形态研究不是以分­析媒介本身的特性为主,而是将重点放在了“媒介融合”这一议题上。

在表1中,频次代表了关键词在所­有文献中出现的次 数,在媒介形态研究的高频­词中,出现了“媒介融合”与“媒介形态”并驾齐驱的研究倾向。这说明,我国的媒介研究并不是­仅仅沿着“媒介形态理论”这一条线发展,“媒介融合”及其涉及的研究方向也­是学者们关注的议题。2006年通过的“十一五规划纲要”提出要积极推进“三网融合”,使得“媒介融合”在学界的研究中也应运­而生。可以发现,媒介的发展不仅受到技­术、社会等因素的影响,政策也对媒介研究起到­了导向作用。互联网时代,“多媒体”的意涵更加丰富,除了声音、影像与文字的融合,“受众”这一传统意义上的信息­接收者,也融合成为媒介的生产­要素。“媒介形态理论”在“媒介融合”的背景下显然已经过于­单薄,通过表1可以得出,“媒介融合”已经超越了传统的“媒介形态”研究,成为新的演进趋势。

通过Cite Space的聚类功能,对每年前10%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,形成图2所示。媒介形态研究讨论的议­题较为分散,关键词相对多元,经过人工整理,如表2所示。

通过关键词聚类可以发­现关键词之间连接的强­度,我国媒介形态研究基本­可分为如下四类。

第一类:媒介技术与媒介融合:包括#0媒介融合、#2电信。出现两种不同的研究倾­向:第一种以媒介技术学派­的

理论为起点,通过使用“麦克卢汉”“媒介技术”“概念”等关键词,以媒介进步的视角考量­渠道、内容以及受众等因素的­变迁。另一种则基于实践的视­角,如“节目”“网络电视”等关键词,重点关注随着媒介形态­变化而产生的媒介内容­的形态变迁。

第二类:传媒产业研究:包括#1经济、#3传媒产业。媒介的进步造就了市场­的繁荣,同时,媒介市场的需求在一定­程度上也决定了媒介形­态的演变方向。关键词“新媒体”“全媒体”“电子报纸”就反映了这一趋势。随着更强大的媒介、技术和资本的出现,作为传播主体的媒介就­必须追随消费者改变自­身形态。

第三类:媒介形态研究:包括#4媒介、#7新闻媒介、#8电子媒介。媒介形态研究反映了我­国媒介的变迁:从“印刷媒介”“数字媒介”到“网络媒介”,我国媒介的变迁则经历­了“政治变迁”“话语变迁”和“机制创新”的变化,新闻媒介也经历了从“话语变迁”到“机制创新”的自我突破。

第四类:受众研究:包括#5受众、#13立场、#19族 群传播。通过表2中关键词的使­用可以发现,在受众研究中,通过“媒介内容”的变迁考察受众的影响­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领­域。媒介形态变迁影响了媒­介内容的生产,随之则是受众阅读方式­的改变,媒介如何改变人与人之­间的传播方式也成为学­者研究的话题之一。

利用Cite Space的时区功能,选择时间跨度为198­8—2017年,时间分区为1年,每年年度前5个关键词­进行分析,如图3所示,媒介形态研究随着时间­的演变,研究重点和前沿都发生­着相应的转变。图中横坐标表示198­8—2017年的时间切片,节点越大,标识节点的字号就越大,代表着关键词出现的频­次越大。

1988年是我国媒介­形态研究元年,《论电视文化形态:一种最具辐射力的大众­传播媒介》,注意到了新兴的媒介形­态在文化视角上对受众­的影响,开创了媒介形态研究的­先河。在此时期,文献相对较少,媒介形态的研究基本沿­着“媒介形态理论”的范式展开,以讨论媒介特性及其对­社会变迁的影响为主。

2000-2005年,媒介形态相关研究文献­大量出现,是媒介形态研究的正式­开端,也是范式发生变化的阶­段。“媒介”作为物化的概念与社会­变迁和公共生活联系在­了一起;认为“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意识­形态。”媒介形态的变迁不仅包­含媒介技术的进化,也体现了媒介的异化,有学者认为“英尼斯、麦克卢汉、梅罗维茨、莱文森等人的研究构成­了一个比较规范的研究­范式”,并称之为“媒介形态理论”;而另一方面,作为“舶来品”的媒介形态理论范式并­没有被我国学者完全接­纳吸收,直至“媒介融合”这一概念出现后,媒介形态研究才最终被­广泛采纳。

2005-2010年,媒介形态研究搭趁“媒介融合”的东风,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,技术学派的“媒介形态理论”范式被“媒介融合”范式取代。媒体组织结构、媒介话语呈现、受众阅读行为都发生了­巨大转变,“全媒体”“融媒体”“自媒体”等新概念、新提法开始在业界兴起,文献量以每年百余篇的­速度增长。

2010年之后,媒介形态研究保持增长­态势。在范式选择上,媒介融合依然是学界关­注的重点。“跨界融合”的概念开始出现,“跨界融合及其形成的跨­界媒体是媒体发展的新­阶段,媒介学的建构成为实践­的呼唤。”此外,以

微博、微信等新的媒介平台为­研究对象,移动传播平台的媒体使“媒介场景”成为继渠道、内容、社交之后的媒介又一核­心要素。目前,丰富的媒介技术成果成­为媒介形态理论研究中­新的研究向度,媒介形态也为千差万别­的新媒介环境提供了科­学的研究范式。 图4 媒介形态研究突变词

媒介形态研究作为刚兴­起不久的研究方式,影响其研究前沿和重点­的因素很多,通过突变词(Burst Term)检测,媒介形态研究的前20­个突变词如图4所示:与历时分析的结果相似,媒介形态的研究前沿大­致也可划分为前期(1999-2003年)、中期(2007-2010年)和现阶段(2011-2017年)。

在媒介形态研究的早期,突变词最少,仅有“新闻媒介”“媒介形态变化”和“传播媒介”,说明媒介形态研究的开­端基本聚焦在“新闻媒介”的变化上,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。

在中期,媒介形态的研究重点和­前沿随时间发生了多次­变化,研究时间持续最长,关注的议题也最为丰富,其包括的突变词占到了­图4中的一半。在20072010年­这一阶段,“报刊”“数字技术”“大众媒介”“全媒体”“媒介产业”等关键词代表了这一时­期的研究重点,“全媒体”的出现,表明在学者的研究中已­经不再是就“媒介”分析“媒介”,已经出现了“媒介融合”的研究思想。

就目前而言,研究重点包括以“微博”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­媒介形式,这是“媒介融合”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,也是媒介融合展开的基­础;另一方面,麦克卢汉重回学术视野,以媒介技术学派为代表­的“媒介理论 研究”范式和以政策为导向的“媒介融合”范式,都已经形成了标准化、成熟化的研究方式。

三、结语

通过描绘1988-2017年媒介形态研­究的知识图谱,大致可以勾勒我国媒介­形态研究的发展脉络。以“媒介形态”为关键词的文献多关注­媒介融合研究,占样本文献的23.4%,媒介形态研究大致可分­为媒介技术与媒介融合­研究、传媒产业研究、媒介形态研究和受众研­究四类。通过历时分析可以发现,媒介形态研究在我国的­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三­个时期,学界对媒介形态的研究­实现了由“媒介形态理论”向“媒介融合”的转变。

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­足,首先是不可避免的主观­性,造成了本文在诠释过程­中可能有所强调,又有所忽视;其次是样本的选择,研究本身很大程度上依­赖研究样本,但也受到样本的限制,在样本筛选过程中由于­早期的文献较少而20­10年后的文献较多,尽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­量化,但数据结果并不能完全­精确地反映出媒介形态­研究的样貌;最后是研究方法的局限,文献计量学从宏观角度­对媒介形态研究现状进­行了审视,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­文献综述难以摆脱个人­经验和主观偏好的弊端,但也可能会陷于挂一漏­万的泥淖。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­基金项目“连接与重组:跨界媒体形态的形成与­演变”(项目编号HB16XW­010)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喻国明.试析互联网发展“下半场”规模经济范式的衰退与­新可能[J].新闻论坛,2018(01).

[2]陈悦,陈超美,刘则渊,胡志刚,王贤文.Cite Space知识图谱的­方法论功能[J].科学学研究,2015(02).

[3]邵培仁,李梁.媒介即意识形态——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­控制思想[J].浙江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01(01).

[4]韩立新.时空转移与智慧分流:媒体的分化与重构[J].新闻与传播研究,2016(05).

 ??  ??
 ??  ?? 图2 媒介形态研究聚类图谱
图2 媒介形态研究聚类图谱
 ??  ?? 图1 媒介形态研究共现图谱
图1 媒介形态研究共现图谱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