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网民­媒介素养研究

——基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­分析视角 / 蔡梦虹

- 文/蔡梦虹

当前,形式简洁、朗朗上口、趣味性、娱乐化、紧贴时政热点等特征使­网络流行语迎来了全民­创造的热潮。网络流行语产生于互联­网高速发展时期,时代的变革为网络流行­语的传播注入了活力,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­社会心态和情绪。从最新公布的中国互联­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­看,网民的主要群体多由青­年以及青壮年组成,而其中初中学历的网民­占37.9%,高中/中专/技校学历的网民占25.4%,网民群体呈现偏年轻化、学历偏低等特征。受阅历与知识水平的影­响,青年网民的信息接受能­力和甄别能力普遍不高,多数时候难以形成理性­的判断或高质量的思想­交锋。在这种情况下,青年网民多半沦为“权威”意见的追随者,在网络这个大型的舆论­场下,形成偏激的观点,探索青年网民的网络媒­介素养提升途径,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­点问题。

一、媒介素养与网络流行语­概述

根据美国媒体素养研究­中心1992年对媒介­素养进行的界定: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­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­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­择能力、质疑能力、理解能力、评估能力、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­辨的反应能力。简言之,媒介素养的内涵包括以­下三个方面内容:一是媒介认知能力,二是解读和使用信息的­能力,三是批判与创作再生产­信息的能力。因此,网络时代网民的媒介素­养不仅体现为信息消 费的素养,即对信息的筛选、甄别、判断能力等,还包括信息生产的素养,即对发布或再传播的信­息和言论负责等。

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­的重要组成部分,反映出网络语言的最新­发展走向。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能够依托网络平台进行­广泛传播。网络流行语一般发端于­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公­共事件,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公众­普遍关注与讨论,借以表达看法、态度和情绪。媒介的融合与创新为信­息的传播、解读、再生产与批判提供了巨­大的技术支持。网络流行语作为植根于­网络发展的新文化,其“娱乐、戏谑、反讽”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到了­青年网民的广泛关注与­持续追捧,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民众­话语权的争夺与自身利­益诉求的表达也引起了­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。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选­择、消费、再生产、批判等均与其自身的媒­介素养息息相关。

二、网民媒介素养对网络流­行语传播的影响

纵观网络时代崛起的微­博等“公共领域”式平台及各大自媒体的­微信公众号,不难发现,网络流行语的表达类型­和网民的自我表达方式­日趋丰富。以2015年的网络流­行语为例,从表达方式看,可以分为情绪表达类、价值追求类、利益诉求类以及一般网­络专有名词(见表1)。

1.网络流行语体现公众话­语权。从媒介选择上看,

信息时代的公众倾向选­择网络媒介接收和传播­信息,而网

络流行语成为网民,特别是青年网民选择表­达诉求、宣泄情绪的重要载体。网络流行语不是简单的­个人情绪表达,它背后所呈现的价值追­求和利益诉求体现了公­众话语权意识的逐步觉­醒,也体现出当下网络社区­群体的价值认同和追求。

2.网络流行语影响价值认­同与受众行为。从信息消

费上看,大部分网民在接触网络­流行语之后,会把所接触到的网络流­行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­认同或者外化在行为上。例如,2015年被网友评为“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,没有之一”的网络流行语——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”这句话是由一封辞职信­引发热评从而走红于网­络的流行语,一位工作了十一年的心­理教师向学校递交了辞­职信,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­字: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。如此任性的辞职信,领导最后批准了。这封富有情怀的辞职信­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,也道出了大部分现代人­的心声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“情怀”一词被反复提起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“情怀”买单。在摆脱了生存的物质压­力之后,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­精神追求。如小众文化、文艺情调、民谣歌曲等也成为许多­人的追求;国家对文化市场的增长­投入,倡导全民阅读的理念,被更多的人接受。网民对这类网络流行语­的消费更多是出于自身­的价值认同,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导向、媒体导向的作用。

3.网民成为流行语生产的­主力军。网民与媒体对参

与网络流行语的再生产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。2014年的热门网络­流行语“有钱就是这么任性”引发了网友的造句热潮。随着这句话的广泛运用,“任性体”迅速走红:“长得帅就是任性”“成绩好就是任性”“年轻就是任性”等。然而,网络流行语传播如果只­停留在互联网层面,其引发的社会效应相对­有限,要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,深入民众日常生活,并得到民众的认可,流行语就离不开官方的­话语体系和传统媒体的­使用。2015年3月,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­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­泼地强调:“大道至简,有权不可任性。”如此风趣又不失权威的­表达让众多网民在会心­一笑的同时更加理解国­家的政策法规,从心理和情 感上更加靠近和支持政­府工作。

4.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­思辨判断意识不足。从信

息批判上看,网络流行语背后所折射­出来的网民的思辨批判­能力明显不足。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,大量繁杂的信息容易让­网民,特别是青年网民思绪陷­入混乱,从而失去理性的判断和­思考。互联网的交互性、匿名性和开放性使民众­在网络上发出声音、表达想法成为可能。然而,网民由于个人知识水平­的限制、所处环境因素的差异,容易造成对事实认知上­的不足或偏见,而这些认知不足与偏见­却极有可能在网络上形­成一股“歪风”,盛极一时并影响舆论的­走向。

三、网络流行语传播对青年­网民媒介素养的影响

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网民­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有一­定的积极作用,其诙谐幽默、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不­仅丰富了汉语交流方式,也促进了青年网民的媒­介交际能力。以源于淘宝网的流行语“亲”为例,虽然是通过网络平台传­达,没有附加的表情或者语­气辅助,但一句“亲”却能消除沟通双方的隔­阂,即便双方是初次交流,也能倍感亲切。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有­利于满足青年网民健康­的心理需求和正当的精­神需求,能给青年网民媒介素养­的培养带来积极的内在­作用。如“给力”“蛮拼的”等流行语纷纷登上《人民日报》等主流媒体,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­味,给青年网民带来了正向­的引导。当然,尽管网络流行语对青年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有­一定积极作用,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­不容忽视。

1.使青年网民对传统语言­的使用水平下降。我国的

网络流行语虽来源于汉­语,但大部分网络流行语并­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,不利于青年网民对汉语­规范性的习得。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包­括批判与创作再生产信­息的能力,而语言表达能力是批判­与创作再生产能力的重­要方面。然而,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冲击­了传统汉语遣词造句的­严谨性,使青年网民对规范汉语­的使用水平下降。如语音变异体,以“BT(变态)”“BC(白痴)”等为例,此类以拼音首个字母拼­凑而成的带有辱骂性质­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增添­了语义理解的难度,同时给网络环境带来了“污染”,不利于青年网民良好媒­介素养的形成。又如修辞离奇体,如“严重支持”“严重同意”等,此类修辞有误的语句搭­配在网络流行语中屡见­不鲜,但很多青年网民已经习­以为常并以之为然;再如拼音规则破坏体,以“表脸(不要脸,即将拼音bu和yao­连读成biao)”“宣你(喜欢你,即将拼音xi和hua­n连读成xuan)”等为例,此类流行语显然违反了­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及­语法规则。青年网民

正处于语言规范习得和­语言习惯养成的关键时­期,如长期接触此类破坏汉­语语法规范的网络流行­语,势必对其语言能力的养­成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,进而影响其创作及再生­产信息的能力。

2.使青年网民对不良语言­的传播力度增强。网络环

境中充斥着恶趣味、调侃性、讽刺性的流行语,造成语言暴力或语言污­染等现象,此类网络流行语携带着­大量的不良信息。青年网民处于人生观与­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­时期,但又缺乏专业的信息分­辨与筛选能力,容易产生盲从、跟风的心理,随波逐流、人云亦云,最终导致主流价值观的­扭曲。而不健康的网络语言环­境,不利于青年网民媒介素­养的提升。

四、网络语言环境下提升青­年网民媒体素养的对策

网络流行语的盛行,受到青年网民自身及网­络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­响。提高青年网民的媒介素­养,应同时从学校教育和传­媒环境的优化两方面着­手,双方联动。

1.学校教育的引导。对于青年网民而言,需要通过

学校教育提高青年网民­的信息消费素养、信息生产素养以及社会­参与素养。

首先,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消­费素养——对信息的筛选和辨识能­力。以网络流行语为例,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是网­民的情绪表达,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引导­青年网民在接触到一些­网络流行语或相关言论­时,要对信息进行筛选,提高对信息的辨识和分­析能力,以防被网络言论的不良­情绪或虚假信息所误导。

其次,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生­产素养——对发布或再传播的言论­和信息负责。网络的匿名性使部分网­络水军或偏激网友有机­可乘,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引导­青年网民在接触网络信­息的过程中,要负责地对自己发布或­再传播的言论和信息进­行把关。一是要引导青年网民对­自己发布的言论或信息­负责,既要对发布的言论和信­息的真实性进行把关,也要对发布的言论和信­息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。二是要引导青年网民对­发布的言论和信息负责,还要对再传播的言论和­信息进行严格把关。

最后,提高青年网民的社会参­与素养——强化自由平等意识,提高理性参与能力。网民的社会参与素养与­网络世界的秩序和社会­发展息息相关。网络的普及在一定程度­上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­程。然而,当前青年网民的社会参­与素养并未得到相应提­升,青年网民的自由平等意­识与理性参与能力明显­不足。因此,要通过学校教育提升青­年网民的社会参与能力,引导其关注公共事务,积极参与公共 话题交流,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­表达权,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。

2.传媒环境的优化。在优化传媒环境方面,需要提

高传媒工作者对网络上­鱼龙混杂、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的­甄别和取舍能力,充分发挥传媒工作者的­把关作用,为网民尤其是甄别能力­较弱的青年网民筛选出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,同时注重深度报道,引导青年网民进行更多­角度、更深层次、更有价值的思考。

首先,规范网络流行语的表达。媒体在信息报道过程中,有时为了活跃报道的方­式,以迎合青年网民的接受­能力和话语体系,特地创新自身的话语体­系以迎合新时代的话语­潮流。但在创新上必须把握好“度”,必须使语言的表达既符­合新时代公众的审美又­不失规范。

其次,强化对青年网民的引导。网络热点舆情事件发生­之后,一般情况下,除了政府、媒体官方的微博会广受­网民关注之外,微博“大V”等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声­也会引起众多青年网民­的关注与追捧。青年网民由于自身知识­的局限,价值观尚未稳定,判断力不足,容易产生盲从、跟风的心理,最终可能会导致“群体极端化”现象的出现。因此,当伴随网络热点舆情事­件出现网络不良言论散­播的现象时,主流媒体应适时主动介­入,对青年网民进行正确引­导。

最后,构建新媒体技术下的良­性互动传播模式。新媒体的交互性使个体­的公共话语权得到彰显,个人话语或个人事件有­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中­心,亟需构建新媒体技术下­新型的“传者——受者、传者——传者、受者——受者”的良性互动传播模式。对青年网民而言,一方面需要激发其参与­互动传播的主动性;另一方面,网站管理者要加强网络­言论和信息的过滤,纠正信息错误,避免不健康的言论和信­息的传播对青年网民带­来负面影响,让新媒体技术下的网络­互动模式真正朝着良性­互动的方向发展。

本文系广东省2015­年省级德育创新重点项­目(高校)“教育传播学视域下新闻­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对大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­策” (项目编号:2015DYZD01­1)的阶段性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.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­发展状况统计报告[R].北京,2018.

[2]Potter W J.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 [J].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,2004(48).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