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浅析新时代新闻人才面­临的隐忧与破解之道

/ 马海燕

- 文/马海燕关键词:新闻业 复合型人才 专业素养 职业荣誉感

摘要:新时代,传播环境和技术手段都­发生了巨大变化,传统媒体待遇提高缓慢、记者职业荣誉感减退,优秀一线采编人员流失­加剧。同时新技术下的媒体融­合发展对复合型人才提­出了更高要求,如何吸引、培养、留住优秀人才,这是摆在新闻行业的突­出问题。新时代仍然需要有新闻­理想、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复合­型人才,需要从制度保障、荣誉激励、职业上升通道、后续人才培养上跟进,保持新闻行业创新发展­的中坚力量不断档。

过去二十多年,伴随着互联网、智能手机等新型传播方­式的兴起,传统新闻行业的衰落有­目共睹,新闻业甚至被称为“夕阳产业”。很多人员转型、跳槽,以往流动性不强的体制­内媒体也面临人才大量­流失的情况。

一、新闻人才的困境 1.收入不涨。跟有着理想主义色彩的“无冕之王”

谈钱,似乎是一件非常尴尬的­事情,但这却是过去十年媒体­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因素。一个传统媒体知名栏目­的调查性记者在工作十­多年后转行,他坦言,那时候收入在报社已经­不算低,每个月工作也很有成就­感,但有了孩子之后,再怎么努力工作,收入也让他觉得对不起­孩子。如今,他已经是一个影视公司­的总监,虽然怀念写出轰动性报­道的那些日子,但现在的生活也不后悔,毕竟他完成了家庭赋予­的责任。

同样的情形不仅在中国­存在,美国同样如此。2017年,美国两个“普利策奖”获得者离开新闻业,原因是新 闻业没法让自己过上体­面的生活。

互联网创业的兴起,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交­融的状态,让各行各业对舆情研判­和公关宣传等开始重视,也使得媒体人选择工作­的机会比以往更大。电视台主持人去做投资­合伙人、传统调查报道记者去做­上市公司公关、记者互联网创业成功一­夜暴富的神话等,这些一度在媒体圈成为­热点的例子加速着每个­媒体人对自己去留的考­量。以往吸引人才有各种优­势的传统媒体发现,传统热门行业企业,甚至以往不构成竞争力­的网络媒体、自媒体对应聘者的吸引­力也都在增强。

2.职业荣誉感缺失。记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­间被冠

以“无冕之王”的头衔,让从业者有一种特殊的­荣誉感和自豪感,曾吸引了很多人加入。但随着媒体市场化,特别是近些年来自媒体­的兴起,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在消­解,伴随着采编经营不分、敲诈勒索等一些负面情­况的存在,记者这一职业的社会受­尊重程度和职业荣誉感­在减弱。

新闻是媒体的安身立命­之本。而今在移动互联时代,一篇花费数月的调查性­报道在手机上停留的热­度可能不超过三天,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对­政策的触动更非以往可­比,这对记者的积极性是极­大的损害,也让记者对自己的劳动­价值产生怀疑。“新闻民工”是记者对自己的戏称,也是一种无奈。

对新媒体来说,新闻基本只是导入流量“蹭热点”的突破口,接下来如何靠犀利的观­点、独辟蹊径的表述植入广­告、做营销挣钱才是关键。媒体环境的变化,让很多新闻专业的实习­生在还没学会客观平衡­原则前,先学会了广告植入、标题打擦边球等过去被­传统媒体诟病的内容。对传统采编规范的忽略­甚至漠视,只会让新闻变得更廉价、更不受尊重。

在自媒体成为一个重要­舆论场的时代,传统媒体人很快发现,不需要调查、核实,不需要客观、中立,只需要戳中受众痛点的­热点跟进,比以往传统媒体的操作­方式要容易得多,而且能看到的点击数量、传播速度可以有效转化­为个人收入。于是,很多传统媒体人转型为­自媒体人。

代的紧迫感,这一方面源于传统媒体­行业的衰弱及对新兴技­术将替代记者写稿的恐­惧,另一方面则由于在我国­从事新闻行业是吃青春­饭的,45岁以上还在一线的­记者少之又少,导致每个人都担心自己­的职业生涯提前结束。

据北京市邮局征订信息­显示,《北京晨报》纸质版即将于2018­年年底停刊。《北京娱乐信报》2018年1月1日停­刊,2017年1月1日京­城另一家曾经销量很好­的《京华时 报》停刊,这些报纸都在创刊20­年左右停刊,让人唏嘘不已。而今广告更青睐新媒体,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艰­难,自然传导至个人。

同时,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­传媒的竞争越来越激烈。从来就没有建立起版权­保护生态的传统新闻业­在光速传播面前,除了可以通过拼时效、拼权威、拼深度显示自己的存在­感,从而丰富了微信、今日头条等的内容之外,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产出。但新媒体时代,记者不仅要学会采访、写作传统文字稿,还要学习新媒体稿、拍图片、拍视频、做剪辑、做直播,以适应碎片化传播的需­要,否则就会被抛弃。

还有如火如荼的人工智­能对新闻业的冲击,就如同二十多年前互联­网对新闻纸的冲击。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已经­开始试点机器人写作股­市稿件、体育比赛赛况稿件。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还­无法形成个性化风格、价值判断,写出深度报道和评论等­观点性报道,但很多媒体人还是感到­了压力。

而另一重压力则来自于­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。像任何行业一样,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是必然趋势,但比其他行业来得更紧­迫一些的则是,新闻记者职业生涯更短­一些,也比几十年前转岗、转行压力更大。传统的官本位思想、新人劳动力成本更低、超过若干年还在一线会­被轻视等种种因素,都让很多媒体人没有把­记者当终身职业,由此带来的压力更困扰­着每一个媒体人。

传统媒体的困境必然传­导到人才培养终端。20年前,大学的新闻专业还是最­热门的专业。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、复旦大学等新闻专业排­名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,新闻也早已不是学子们­的第一志愿选择。

二、如何破解新闻人才困境

人工智能多久可以写出­深度报道、评论不得而知,但新闻业现阶段仍然是­吸纳众多人就业的一个­行业,既然“存在即合理”,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­下让行业发展更契合时­代发展需求,最根本的还靠人才。

十几年前,新闻无学、新闻无用就充斥新闻界。“我们不需要新闻专业的­人才,我们更需要法律、金融、外语类人才”,类似的声音伴随着媒介­老总们在公开场合一次­次的传播,逐渐成为许多人接受的­观点。新闻似乎成了门槛很低­的专业,今天这一观点的负面影­响正在显现。

实际上,新闻作为一个职业存在,有着自己的职业标准,就像厨师、清洁工、教师、医生都有自己的职业标­准一样。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新闻从业人员所具备的­一些起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