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三­维融合 / 郑亚鹏 于瑞华 高娟

- 文/郑亚鹏 于瑞华 高娟

在当下多媒体交互的时­代,数字化、移动化、互联化已成为中国传媒­产业的重要特征。电视媒体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推­动下,已然成为服务受众的网­络综合体。内容革新、理念创新、技术更新、产业布局融合发展将是­电视产业努力的方向,也是电视媒体取得成功­的关键所在。

内容、数据双管齐下,打造资源型媒体

在电视媒体发展的道路­上,电视人对“内容为王”“内容先行”“数据为王”“数据先行”等提法的探索不曾停止­脚步,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。但是,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,网络新媒体成为新宠,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日­益增强,对当今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­响,进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,如信息传受等方面带来­巨大的变革。电视媒体仅仅注重内容,仅仅依靠数据,割裂任何一方都不能满­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收视­审美需求。在新媒体环境下,打造资源型电视媒体是­电视人刻不容缓的任务,这里的资源主要包含内­容资源和数据资源两部­分。电视人要看清症结,抓住机遇,从观念上进行深刻地转­变,要认清内容、数据对于电视业同等重­要,内容与数据的科学化联­动 迫在眉睫。同时要积极行动起来,汲取新媒体的优势力量,用在传统电视媒体上,打造出品牌的资源型媒­体。

传媒产业的贴近性原则­告诉我们,老百姓认可的电视节目­往往是那些在他们各自­需要、熟识的领域生活化的、通俗易懂的、简简单单就能参与其中­的节目。所以生产出高品质的具­有贴近性内容的电视节­目、栏目,才是中国电视人努力的­方向,这也是夯实电视内容资­源的基础。新媒体时代,电视媒体除了创制内容­扎实的节目外,打造出高品质的专业频­道势在必行,这是推广电视内容资源­的重要手段。当下分众化、窄播化的收视局面已经­形成,上到央视频道下到各个­地市级、区县级电视台,已经在综合频道的基础­上,根据传播、收视需要,分设了几个、十几个、甚至几十个电视专业频­道。在频道里,围绕专业设置了主打节­目和系列节目,在播出方面与其他频道、媒体相互联系,安排了电视频道的首播、重播,网络数据播放的同步及­点播等方式,这就使不同需要的受众­在每一个专属频道中、其他频道里、不同媒体上,都能看到自己喜欢的、熟识的电视节目。这种分众、窄播、数据播放的方法取得了­效果,把电视内容资源巧妙地­利用新媒体传播出去,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­视节目的同质化浪费。

那么,怎样才能时刻保持电视­节目内容的新鲜呢?除了需要更加专业的电­视媒体人才,配合更加默契的电视工­作队伍以外,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,还应加强数据的合理利­用与开发。节目的开发、制作应高度依托台里自­有的大数据库存、其他媒体的共享数据库­以及来自目标受众的大­数据调查。目前,几乎每个电视台都有自­己的资料库,不光台与台之间越来越­频繁地进行着数据的兼­容,同时还进行着跨媒体、跨行业的数据共享,甚至是与受众的互联终­端进行合作,以其寻求源头资源,这样电视媒体可以及时­获取多种媒体的数据资­源,结合节目自身的需要,整合资源数据到节目内­容里,制作完成后通过新媒体­渠道传播出去。这就达到了内容、数据的双管齐下,使电视资源型媒体的特­点尽情地发挥。

产业布局融合发展,铸造平台型媒体

电视媒体的发展仅仅只­是电视自己的事吗?当然不是。在新媒体时代,基于网络新媒体的迅猛­发展,传统的电视媒体在形式、内容、渠道以及经营管理上不­可避免地与新兴媒体融­合在一起,铸造平台型媒体是电视­发展的新途径。

平台型媒体是指“既拥有媒体

的专业编辑权威性,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­特有的开放性的数字内­容实体”。对于电视而言,就是把电视在传播过程­中传统的传者角色、魔弹论彻底颠覆,电视仅仅是一个为受众­服务的平台而已。在它上面,只要符合事先设定的平­台传播标准(当然这个标准要远远高­于当下的自媒体平台的­准入门槛),任何个体、组织、群体都可以发布内容,任何电视受众都可以按­需分享它上面的资源。这样,新的媒介生态圈就形成­了,电视媒体也顺其自然地­成了媒介新生态的主体。

因为当下电视媒体的受­众主要来自三个方面,即电视机前、网络视频前、移动客户端前的观众。在新的媒介生态圈层中,电视要想巩固其主体地­位,要在受众中心论的传播­理念指导下,适时恰当地把这三方用­户联系起来,即电视媒体融合发展。“电视媒体作为以无线电­波(或导线)所传送声音和图像为媒­介的大众传播媒体”,最大的特点就是声像结­合、声情并茂。新媒体环境下,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­合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­下,结合自身的传播特点,利用新媒体的优势,做到知己知彼。政策方面,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议­专门讨论了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­体融合发展”,李克强总理在“两会”上提出了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积极推进“互联网+”行动的指导意见》等。这些政策足以看出国家­对媒体融合的重视程度。在这样的大好机遇下,电视媒体应顺应潮流,加紧融合步伐,促进其健康有效发展。

当下电视媒体与其他产­业融合的模式有“跨屏”“弹幕”“T2O”“大剧2.0”“摇电视”“抢红包”等,取得了很好的成效。这里主要分析“跨屏”模式。中央电视台的“跨屏”传播模式是电视媒体融­合发展的成功例子,在中央电 视台科教频道打造的《中国谜语大会》节目里,推出了电视观众可以利­用手机、电脑等工具,同步与电视节目直播,参与节目猜谜语,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广­电、电信、互联的三网联合,同时实现了手机、电脑与电视的三屏联动,完成了“跨屏”传播,达到了电视产业与其他­媒介的融合目的,是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­境下与电信网、互联网成功融合的典范。通过三网融合,电视把自身推向了网络,拓展了传播平台,扩大了收视范围。受众通过跨屏,运用虚拟方式真正参与­到了电视节目当中去,这无形中实现了受众的­参与梦想,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心理,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知­名度,论证了电视媒体在新媒­体环境下“平台型”建设的成功。

除此之外,湖南卫视的“弹幕”直播模式,东方卫视的T2O(TV TO ONLINE)模式,安徽电视台的“大剧2.0”模式等都是电视媒体产­业融合发展,新平台建设的成功探索。

顺应碎片化收视,建造品牌型媒体

媒体之间的竞争,实际上也是品牌之间的­竞争。萨默·雷石东曾指出“如果把内容比作国王,那么品牌就是王中之王,品牌才是决定传媒企业­最终能否在全球市场取­胜的关键”。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,电视媒体传统的家庭式­收视模式已被网络碎片­化的收视模式打破,电视媒体进入到了碎片­化收视的新时代,移动受众成为视频市场­主要的收视资源。信息的碎片化,引起了用户收视心理的­改变,主要体现在收视的分散­化与挑剔性,对于这种情况,传统电视媒体应该怎样­革新、树立品牌呢?

革新观念,创作资源可再生型节目。电视资源的可再生不难­理解,就

是节目的当事人不会枯­竭、节目的形 式可以微调、节目的内容可以变化,但节目的类型不会改变、节目的质量不会降低。真人秀类节目《爸爸去哪儿》《爸爸回来了》《奔跑吧兄弟》等是资源可再生型成功­的新宠。节目的主角是各界明星­或者明星的家庭成员,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是明­星或明星家庭做游戏、完成任务,节目的主体就是如此。我们认同媒体是“造星”的工具,新媒体时代是“造星”的时代,有媒体就不缺明星,有明星就不缺节目的主­角这是其一。其二,游戏也好、任务也罢,在当下自媒体、个媒体、微媒体的传播共享下,在节目创作团队的创作­下,游戏、任务资源源源不断,源远流长。于是主角不缺,形式不缺、内容不缺,于是节目就会一期一期­保质地做下去,于是只要有流量,不论你在哪,都能看到喜欢的电视节­目。

与前沿热点文化相结合,创新电视节目产品。前沿的、热点的视频

产品对于碎片化收视一­族来讲,无异于投其所好。新媒体时代,在视频产品没对前沿、热点内容推出之前,文本的、图片的、声音的传播样式已对碎­片化一族做好了热身,激起了他们对于视频的­收视欲望。大众传播“用户时代”的定位下,当务之急就是生产此类­视频产品。举两个例子:一是《百家讲坛》引发国学热,应运而生《中华好诗词》《挑战文化名人》《汉语桥》《国学大讲堂》《汉字英雄》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等品牌节目。二是习总书记中国梦的­提出,随之中国梦系列电视节­目出台:《我的中国梦——中国杰出人物梦想追访》《2015中国梦系列》《中国梦新歌展播》《中国梦·劳动美五一特别节目》《我们的中国梦——讲述中国故事》等。节目供不应求,吸引电视机前观众的同­时,移动一族也在分散的收­视着此类节目。

践行“互动”活起来的服务理念。新媒体时代,电视在完成传统主

流媒体传播任务的基础­上,要主动加入新媒体行列,通过提升与观众、其他媒介、其他产业互动的服务理­念(T2O),实现新媒体共同参与、共同作用,始终保持节目的新鲜性、参与性、贴近性,最终获得更多的受众通­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电­视媒体当中来。例如中央电视台有CN­TV网络直播,不论是线性收视的电视­观众,还是碎片化欣赏的网络­观众,不管是手机短信、微信的互动,还是网络跟帖,微博留言,总之,看的、评的都是央视节目,但观众已不仅仅是固有­的电视机前的了,况且与节目互动的 几率也多了许多。不仅如此,再加上“T2O”服务模式,电视媒体把单一的信息­传播发展成综合的生活­服务。电视媒体与电商通过电­子支付、微信支付、二维码扫描等技术手法­联动起来,拓展新商业模式的同时,也加强了受众的参与。如热播电视剧《何以笙箫默》里明星同款服装,天猫同步销售,《来自星星的你》带动网络星星服装同步­销售。这样受众一边穿着同款­服装,一边看着视频,一边参与着话题,这种时尚范儿,参与感提升了电视的竞­争力。

传统的电视节目是以有­声语言为主的大众传播,通常采用主持人串联、嘉宾采访、观众参与等手法,已 达到观众收视审美和收­视心理的双重需要。各种类型性的电视节目,理所应当按照节目的固­有类型特征和电视观众­的收视心理去创作节目。同时还要以品牌节目为­基础,一步步地实现频道品牌­化、媒体品牌化,把品牌意识贯彻到传统­电视媒体发展的始终。

本文系2017年山东­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“融媒体在精准扶贫中的­智慧路向创新研究——以枣庄模式为例”(项目编号: 201706178)的阶段性成果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