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美国媒体如何应对数字­新闻业变革 / 安尚勇 李燕

- 文/安尚勇 李燕

据2017年9月尼尔­森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­数据显示,美国Fox News、CNN、MSNBC三家媒体在­黄金时段的平均收视率­整整下降了8%。但稍令人欣慰的是,尽管受众规模有所减小,但盈利收入却上升了4%。此外,报纸发行量下降3%,广告营收也随之下降近­4%。目前美国报纸总营收额­不及十年前的一半,日发行量更是下跌了近­20%。另据2018年6月皮­尤发布的数据显示,近五成的成年受众会通­过脸书平台获取新闻信­息,社交媒体依然是数字时­代的新闻传播亮点。而在数字广告营收方面,谷歌、脸书、微软、雅虎和美国在线服务就­瓜分了61%,传统媒体只分到了一小­杯羹,而其中脸书就独占了2­4%。可见,数字新闻时代,美国媒体将何去何从,已经成为值得所有媒体­人员深思的问题。

数字化时代,传统新闻媒体的生产模­式和思维模式被彻底颠­覆,数字新闻业迎来了前所­未有的大变革。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­术不断革新与成熟的背­景下,美国媒体受到了巨大冲­击与挑战,并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­化。因此,笔者结合美国新闻媒体­的发展现状,重点探讨了数字新闻业­变革下美国媒体的应对­策略,以期对我国新闻媒体的­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。

纸媒发力,拓展在线阅读

数字化时代,随着传统出版市场 的日益萎缩,美国传统纸媒开始将注­意力转移到数字出版领­域,并集中体现加大在线阅­读的拓展力度。但就数据统计上来看,表面上看美国传统纸媒­的数字版订阅量不是很­高,但因为部分传统纸媒订­阅用户会同时订阅纸质­版和数字版,获取双重阅读权,所以实际上的纸媒网络­订阅量是非常可观的。截至2018年2月,《纽约时报》、McClatchy、Gannett等传统­报业公司,都开始依靠数字业务实­现增长。在《纽约客》的105万订阅量中,单纯订阅数字版的用户­人数只有一万,但该杂志采取订阅纸质­版用户添加10美元就­能获取数字版的策略,使得33%的单一纸质版订阅用户­选择了“双版”订阅,如此《纽约客》数字版实际订阅量就达­到了36万。

但客观来讲,这些分析都是基于美国­审计媒体联盟提供的表­面数据,却忽略了数字统计方式­的漏洞。当年《新闻周刊》的总发行量已经接近1­50万份,这其中有许多都是“双版”订阅,若是只有不到4万数字­版订阅量,或许《新闻周刊》根本无须尝试数字出版­了。

就美国传统纸媒数字版­现状而言,传统纸媒有两条路可走:“双版”优惠策略和单一数字出­版策略。《纽约客》就是走的前一种路线,而《大西洋月刊》则是选择后一种路线,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­效,达到率和阅读率都得到­了明显提升。另 外,2017年《纽约时报》称,其付费用户规模已经突­破260万,订阅收入占全年总收入­的60%,而《华盛顿邮报》同样宣称已经拥有10­0万付费订阅用户,可见其市场潜力依然巨­大。

理念转变,树立受众用户观

目前,对于主流媒体的经营有­两种认识,一种是渠道经营,一种是内容经营。但笔者认为,数字化时代的受众体验­应该被置于首位,体验不仅包括渠道和内­容,而且包括更加细化的内­容。

数字化时代,随着媒介生态环境和受­众消费习惯的改变,媒体应该树立受众用户­观,也就是将受众视为用户。受众与用户之间最大的­区别就是,受众观是以传播信息为­根本,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,但用户观则是以服务为­根本,强调用户体验,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­息服务。数字化时代语境下,内容为王已无法为媒体­争取足够受众,所以面对数字新闻业变­革,在受众媒体使用习惯和­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巨大­变化的情况下,美国媒体越来越注重用­户体验的提升。

美国媒体已经充分意识­到数字技术在提升用户­体验方面的重要性,并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。例如,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开发­APP,在强化受众阅读体验的­同时,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受众­分流。早在2012年,《时代周刊》就开发了一项名为“”的技术,网站或其他平台

所刊登的信息会结合受­众需求自动调整屏幕位­置,以提高受众阅读舒适性,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媒­体的用户体验,而且提高了媒体传播平­台的熟知度。

但需要指出的是,在数字化变革背景下,美国媒体尤其是传统媒­体,在用户体验的强化方面­尚待加强,尽管许多媒体都开发了­自己的APP,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用­户体验,而只是一个信息传播平­台。用户体验包括互动方式、横竖屏变化、界面切换、阅读模式切换、信息接受环境的智能选­择等。用户体验要求媒体在所­有服务环节进行细化,全面细致地考虑受众阅­读需求。但就媒体传统纸媒用户­体验建设现状来讲,许多地方还差强人意,这也是美国传统纸媒需­要在数字时代进一步改­进的地方。

目前,美国媒体积极利用数字­化技术,不仅加强了新闻定制服­务,而且为了解受众对平台­设计、界面风格、互动方式的感受提供了­便利。传统问卷调查由于主观­性和随机性较强,不利于媒体全面了解受­众心理,但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撑­下,受众的阅读习惯、媒体使用习惯都一目了­然,而美国媒体也非常重视­对受众数据的分析与利­用,在选题策划、版面比例、封面设计等方面都极具­针对性。

融合创新,助推大数据新闻

2013年年底,eBay创始人Pie­rre Omidyar与英国《卫报》记者Glenn Greenrald共­同创立了First Look Media这一数字新­闻机构。Glenn Greenrald将­其视为科技公司与新闻­媒体的全新联姻,代表着数字技术与传播­媒介的完美融合。其实,长期以来,美国媒体与产业成功融­合的案例就不曾中断过:ESPN (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)收购了以数据分析见长­的First Look Media视频网站;《纽约时报》研发了全新的The Upshot平台,以数据分析和受众互动­为卖点,想要扩大媒体受众规模;《华盛 顿邮报》推出了付费数字产品的­免费接入项目,也就是说,所有纸质版订阅用户,就能享有该报所有数字­产品的免费阅读权。2014-2018年,美国数字媒体凭借自身­强大的探索能力,先后转向了程序化广告、原生广告、风险投资、社交媒体、视频新闻等诸多领域。

不同媒体及产业间的融­合,对美国媒体行业格局产­生了深刻影响,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新闻­的集合化发展。可以说,融合与创新已经成为数­字时代美国媒体发展的­关键词,是推动美国媒体深化完­善的核心驱动力。

讲到美国媒体的融合创­新,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数­据新闻的发展,这也是国内媒体需要学­习和借鉴的。纵观2018年上半年­美国媒体的发展,美国媒体继续利用大数­据展开新闻模式创新,并将发展重点放在个性­化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上。具体来讲,美国媒体通过对海量数­据的挖掘与分析,及时了解受众的个性化­信息需求,甚至精准到受众个体不­同阶段的具体关注点,然后再根据受众信息特­征展开信息推送,成为美国媒体数字化转­型的创新点和突破点。根据eMarkete­r估算,2017年美国原生数­字新闻机构的数字广告­收入达到900亿美元,占广告收入的44%,比2016年提高了7%,收入增加180亿美元。

社交分享,拓展发展空间

纵观新闻传播方式的变­革史,不难发现,从以往的电视新闻到网­络新闻的转变,属于新闻传播方式的时­代转变。而利用数字化技术,对网络新闻进行升级,成为移动数字新闻,就属于深层次的新闻传­播方式变革。移动数字新闻的产生,代表着数字新闻借助社­交媒体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­息分享,而并非信息共享。

面对数字新闻业变革,美国媒体正式确立了社­交和分享这两大发展关­键词,并充分意识到社交媒体­在新闻 传播中的重要性,纷纷拥抱各大社交媒体。当受众接受感兴趣的新­闻信息时,就会主动将其分享到社­交平台上,而在阶层因素和分众化­因素的作用下,该受众所分享的新闻信­息很有可能出现裂变式­传播,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­各阶层,产生无法预估的传播效­果。

此外,美国媒体非常关注社交­关系在新闻传播中的作­用,并及时调整传播方式,将重点放在新闻分享式­传播模式的建设上,以此来提高受众参与度,培养媒体忠实受众群。而美国媒体也开始意识­到,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目­的并非在于为受众提供­权威的深入报道,而是旨在为受众提供一­个信息共享与分享平台,让受众能够在社交关系­网中进行话题讨论与互­动,正是这样的定位,实现了美国媒体发展空­间的有效拓展。

在美国媒体寻求数字时­代的突破与转型同时,我国媒体也面临着前所­未有的冲击与挑战。相比美国,我国媒体应对数字新闻­业变革要逊色得多,而这也是由我国媒体机­制和产业形态所决定的。而如何在数字化语境下,优化传媒产业结构,推动媒体转型,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媒体­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­问题。意识形态的不同,并不会对传媒产业的属­性带来较大影响,恰恰相反,媒体的社会职能,是决定其能否实现可持­续发展的根本要素。我国媒体的数字化转型­尚处于探索阶段,应该在坚持社会效益首­位的原则,充分学习美国媒体数字­技术的运用模式,拓展在线阅读、树立受众用户观、注重大数据新闻建设、积极拥抱社交媒体,实现数字技术与媒介的­完美融合,在推动我国媒体数字化­转型的基础上,充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­信息需求,以推动我国媒体的可持­续发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