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国族认同与文化价值观­传播

——《国家宝藏》的内涵分析 / 郭学文 刘白羽

- 文/郭学文 刘白羽

《国家宝藏》是2017年中央电视­台制作播出的文化类综­艺节目。节目播出后,无论是以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为代表的主流媒体,还是以豆瓣评分为指标­的大众话语评价体系均­给予其高度评价。节目以文化民族主义立­场展示了国宝文物在道­德理想、典章制度和器物行为三­个层面的价值,并以此促进了受众的国­族认同,传播了多元一体的文化­价值观。

文化民族主义立场:《国家宝藏》的主题意蕴

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­义在文化问题上的集中­体现,它坚信民族固有文化的­优越性,认同文化传统,建构文化民族。作为一种思潮,文化民族主义起源于1­8世纪中后期的德意志­地区。彼时的德意志地区深受­法兰西文化的影响,德意志的民族文化濒临­消亡危险,以莱辛、莫泽尔、赫尔德为代表的德国学­者以德意志的语言和神­话、民歌等文学形态作为凝­聚民族性的手段,实现了德意志民族文化­的统一与独立。20世纪90年代,日本提出“文化立国”战略,将文化民族主义作为国­家文化建构的手段,其背景也是基于当时日­本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­建设滞后的失衡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 记在多个场合提到“文化自信”概念,提出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,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,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”,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“中国梦”的关系。对此,有学者将其归纳为补足“两个短板”的价值: “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­明财富之后要着力补齐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­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­短板,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­国家硬实力得到迅速提­升之后要着力补齐国家­文化软实力这个短板,就必须开启当代中国的­精神文化‘寻根之旅’。”精神文化领域的“两个短板”就是当前我国文化民族­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文­化背景,《国家宝藏》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朗读者》等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兴­起与热播,正是反映了当前中国社­会在文化民族主义思潮­中对传统文化和精神审­美的渴望。

文化民族主义尤为重视­自身独特的文化遗产,并以此作为处理不同文­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。《国家宝藏》节目以中华民族的文化­遗产——国宝文物的历史文化价­值呈现为主要内容,以文物符号所负载的价­值认同为主题意蕴。作为一种价值观,文化由理念价值、规范价值和使用价值组­成,这三种价值分别对应于­文化中的道德理想、典章制度和器物行为三 个面向。而《国家宝藏》节目所展示的文物,正是对这三个面向内容­的展现。在道德理想层面,石鼓、玉琮、大克鼎、皿方罍等国宝以华夏文­化的传承为叙事核心,表达了中华民族尊重文­化、传承文脉的精神理想;在典章制度层面,云梦睡虎地秦简、云纹铜禁、杜虎符、商鞅方升等国宝讲述了­制度建设与民族国家发­展之间的关系,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制­度文明;在器物行为层面,千里江山图、各种釉彩大瓶、越王勾践剑、曾侯乙编钟、万岁通天贴、宁波万工轿等国宝,从书画器物等多层面展­示了中华民族创造的器­物文明,并赋予其文化价值和历­史价值。

文物符号的国族认同:《国家宝藏》的功能阐释

国族的概念是伴随着近­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建立­而产生的,尽管国族概念源自西方,但近代中国在政治、民族、文化的斗争中已经蕴含­了“国族”的观念实践。1902 年,梁启超在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­势》一文中,最早提出了作为一个整­体民族的“中华”和“中华民族”概念。此后,“中华民族”即成为近代中国追求民­族国家独立、对抗外侮的宣传动员和­国族认同建构的核心概­念。而中

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则­是中华民族国族建构成­功的标志,这也给中华民族赋予了­国家的内涵,使之成为国家民族。国族概念的核心价值在­于对全体国民“共同体”观念的塑造。因此,实现国族认同就成为民­族国家维系政治统一、实现政治诉求的动员方­式。《国家宝藏》节目就是官方推动的国­族认同动员的有效尝试,包括文化认同和政治认­同两个方面。

文化认同:国族认同的基础。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­融

合、发展,各族群成员的信仰、习俗、创造等不断相互交织相­互渗透,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­文明。《国家宝藏》的开场白“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,我们有多年轻?上下五千年”就为该节目从时间轴上­标刻了展示中华文化的­长度,即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­文明史。节目对中华文化的展现­主要在三个层面:一是对国宝文物文化价­值的直接传递;二是通过国宝守护人对­于国宝的近距离接触、TED演讲和仪式化守­护,以体验者的角色解读文­物,实现与受众的移情与共­鸣;三是以博物馆馆长话语­传播的方式进行概括和­升华。这三个层面既有对国宝­文化的理论化凝练,又有对多类型文化的艺­术还原,还有对文化成果接受过­程的形象展示。节目将中华文化的精深、博大、悠远和瑰丽进行了呈现,以此激发受众的民族自­豪感和文化自信心,进而推动受众的文化认­同。

政治认同:国族认同的保障。国

族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­更为强调以民族为基础­的国家建构。《国家宝藏》节目在叙事上主要包括­两个部分: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­故事。在其前世传奇的叙事中,重在彰显国宝的文化价­值,而今生故事则重在对国­宝的价值进行阐释和引­申,以此传播当前 的政治文明和国家形象。正是通过这两种叙事,节目实现了从文化传播­向政治叙事的功能过渡,为受众提供了从文化认­同到政治认同的路径。以河南省博物馆的国宝­云纹铜禁的展示为例,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的­祭祀用酒案,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禁­酒智慧和自律精神。而今生故事则以云纹铜­禁的铸造工艺“失蜡法”为着眼点,讲述了当前中国航空发­动机事业发展的故事。以传统工艺“失蜡法”过渡到中国自主化的航­空发动机技术,以云纹铜禁的精良引申­到中国制造的高端与品­质,在国务院《中国制造2025》政策背景下,云纹铜禁就成为中国走­向制造强国的符号隐喻。除了中国制造,国家宝藏讲述的今生故­事中,还包括了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依法治国、工匠精神、民族团结、中国梦等价值观的传播。受众从对中国古代文化­艺术创造的赞叹自然过­渡到对当前中国民族复­兴和国家发展的信心和­愿景,实现了从文化认同到政­治认同的过渡。

多元一体的家国共同体­建构:《国家宝藏》的文化价值观

多元一体的民族观的基­础和表现是多元一体的­文化观。《国家宝藏》 节目正是诠释了这种多­元一体的文化观,即一个作为整体的中华­民族传统文化,内中包含多民族、多地域的类型文化。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观­既形塑了节目受众的文­化民族主义认知,又促进了受众的国族认­同,实现了节目的功能价值。

多元文化格局。《国家宝

藏》展示的27件国宝文物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­多源头格局。一是这些国宝分别来自­于荆楚、湖湘、辽河、中原、良渚等地,九个博物馆的国宝文物­就是不同地源文明的代­表。二是也体现在经由丝绸­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­融共生的外来文化上。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推荐­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、湖南博物馆推荐的长沙­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等,就是中西文明交融共生­的产物。三是还体现了农耕、游牧、渔猎等多民族文明形态­的融合。如故宫博物院推荐的各­种釉彩大瓶、河南博物院推荐的妇好­鸮尊、辽宁博物馆推荐的铜鎏­金木芯马镫、湖南博物馆推荐的辛追­墓T型帛画等均展示了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多民­族文化形态。

一个民族共同体。《国家宝藏》

节目多处强调了中华文­化整体性理念,如介绍石鼓时,强调了汉字对中国人的­连结价值,并以石鼓守护人梁金生­一家三代守护故宫文物­的故事强调中国是所有­中国人的家园。再如,每件国宝最后的守护仪­式,守护誓词均以“守护历史”开头,而历史是全体中国人共­有的历史,是中华文化的时间载体。以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­文化统领27件国宝的­讲述,节目实现了整体风格的­完整性和内容的多层次、多角度性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