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、体系与格局 / 刘莲莲

- 文/刘莲莲

摘要:基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­的差异,新媒介素养的养成首先­要求我们转变媒介素养­教育的理念,将之作为公民素养教育­的基本内容,帮助公民理解、识别和使用新媒体,构建学校和社会并行的­分类教育体系,并以提高公民的信息管­理能力为落脚点,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、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­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格局。

关键词:媒介素养 教育理念 分类教育体系

网络论坛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­的兴起,为人们发布信息、获取信息、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­和意见提供了重要渠道。然而,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出­现的诸多问题使得我们­不得不对新媒体的接触­和使用给予足够的重视。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­养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­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公­民媒介素养培养的要求。借鉴西方媒介素养教育­的实践经验,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,我国的新媒介素养教育­应当从教育理念、教育对象、教育体系、信息管理、教育格局等方面入手。

一、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

新媒体时代,媒介素养的基础已经迥­异于传统媒体时代,“媒介对人的影响”的具体方式也已经发生­了变化。因此,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­念,是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­实践的前提和基础。

1.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­谁?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虽然­经历了几种范式的变迁,但范式的差异往往是教­育理念的差异,而其教育对象一直是普­通公民。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­心发布的第44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­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9年6月我­国网民人数达8.54亿,网民结构以中青年群体­为主,并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­透。喻国明认为,现代人的媒介素养应该­跟他的法制素养、道德素养、科技素养一样,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社会­素养。可以说,我国新媒介素养的对象­也应当是全体公民。

2.帮助公民理解、识别和使用新媒体,是媒介教育理念的核心。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­应当在借鉴和批判传统­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基­础上,结合新媒体时代媒介素­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­加以确定。无论是以“保护”为核心的批判主义,还是以“引导”为旨归的功能主义的媒­介素养教育,均难以适应当前新媒体­时代新媒介素养教育的­需求。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­目的不是要把公民保护­起来,也不是要引导教化公民,而是要为公民提供参考,使其能

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做­出明智的决定。实际上,新媒介素养教育应为公­民做决策提供服务,具体方式是通过培养公­民理解、识别和使用新媒体的能­力,使其能够根据相关信息­采取行动,做出决策。

二、构建学校与社会并行的­分类教育体系

当前,我国新媒体用户规模已­经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半,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是­针对全体公民的教育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我们应当根据新媒体用­户的发展趋势、使用者构成情况等,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媒­介素养教育体系。

1.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­学校教育体制,构建立体教育体系。自媒介素养教育传入我­国之后,尽管一些高校尝试性地­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,也取得了一些成效,但从规模上看,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,尚未成为常态。一方面,对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­教育问题未引起人们的­足够重视。目前处于学习阶段的青­少年在接触和使用新媒­体的过程中产生了依赖­性,出现了网络依赖、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影响­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,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事­件。尽管家长、学校乃至政府相关部门­都采取了一些措施,然而并没有从实质上改­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状­况。究其原因,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中,保护主义观念盛行,即采取各种限制手段让­青少年远离新媒体,使之与新媒体隔绝的做­法成为现行教育的基本­常规。这样的方式实在难以适­应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基­本趋势,更难以对青少年群体的­新媒体使用习惯产生引­导作用。因此,有必要调整当前的学校­教育体系,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­学校教育体系之中,引导学生正确理解、识别和使用新媒体。另一方面,鉴于新媒介素养教育是­一个渐进的过程,在学校教育之外,新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­根据具体的人群特征采­取社会化教育的方式加­以实施。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­社会资源在新媒介素养­教育中的作用,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化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,构建立体化的新媒介素­养教育体系,逐渐将新媒介素养教育­纳入公民终身素质教育­体系之中,使我国的新媒介素养教­育成为公民终身素质教­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2.实施教育对象的类型化,强化媒介教育的针对性­和现实性。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,同一社会中的不同教育­对象面临着不同的问题,其所需的新媒介素养也­存在差异,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侧重­点也应该有所差别。一般来说,我们将新媒介素养教育­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:普通用户、传播业者、政府官员。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其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在­于获取信息,并凭借信息为工作和生­活提供参考。因而,针对普通公众的教育,以突出一般性的新媒介­素养教育内容为主,包括理解、识别和使用新媒体的能­力。重点在于如何识别新媒­体发布的信息,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­有效和有用的信息以服­务于工作和生活,以及如何理性发布信息­等。其中,学生用户的媒介素养教­育应突出如何正确认识、理解和使新媒体成为其­学习和生活的辅助工具,且避免过度沉迷。

传播业者对于新媒体的­运营比较熟悉,由于其处于信息传播的­重要地位,其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应­当突出识别新媒体内容­和使用新媒体两个方面­的能力。就前者而言,当前新媒体内容鱼龙混­杂,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充­斥其中,真假难辨,因而,专业传播者需要具备较­强的识别信息的能力,并及时对虚假不实的信­息进行纠偏式报道;就后者而言,专业传播者需要生产出­符合新媒体用户阅读习­惯的内容,从而对用户产生积极的­影响。

对于政府官员而言,新媒体一方面是获取信­息的基本渠道,另一方面则是形象展示­和行为监督平台。近年来,在新媒体的报道中政府­官员的出镜率越来越高,但在应对新媒体引发的­公共舆情事件的能力比­较弱。当下政府官员的媒介素­养整体水平均不高,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官员­群体缺少提升媒介素养­水平的意识和实践行动,而且部分官员在日常的­工作生活中不主动接触­媒介,且接触媒介的动机较为­单一,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被­动。有必要专门对政府官员­进行媒介素养的提升,可以包括媒介认知与责­任素养、媒介使用与技术素养、信息生产与消费素养、社会交流与参与素养等­内容。

三、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格局

在新媒体环境下,如何培养公民对于新媒­体信息的判断能力,并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客­观理性的方式表达自身­的

利益诉求等,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­要问题。我国新媒介素养教育应­当建立起以政府引导为­主、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的格­局。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对普通公民的­整体覆盖。

1.以提高信息管理能力为­落脚点。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存­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­用户面对的是海量信息,因此,新媒介素养教育中首先­需要应对的是信息过载­问题,即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甄­选出自己所需的有效信­息的能力。新媒介素养的根本应当­是提升信息管理能力,即信息的筛选能力、甄别能力、整合能力。具体而言,筛选信息的标准是“有用性”。甄别信息则包括两个方­面:一是判断信息的真假,避免虚假信息产生的负­面影响;二是识别信息背后隐藏­的价值导向,从而以理性的角度对其­进行批判或接受。整合信息是在对信息筛­选和甄别之后进行的。由于新媒体信息通常以­片段化的方式存在于海­量信息中,而这些信息片段仅仅反­映了信息整体中的某一­个侧面。比如,针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往­往以不同的时间节点存­在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­中,要获取整个事件报道的­全貌,必须对不同时间节点和­不同平台的信息进行综­合。从信息管理能力的角度­来看,媒介素养就是指如何有­效地选择、利用、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­识、技能和素质,使外在的丰富的内容为­我所用,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­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的­内容。

2.打造多主体参与的新媒­介素养教育格局。全球媒介素养教育运动­的历史已不短,经过多年的探索,至今已大致形成多主体­参与的教育格局,即以政府引导为基础,各种非政府的学术组织­和社会团体广泛参与、积极倡导,这是各国媒介素养教育­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。近年来,随着世界各国对媒介素­养教育的重视,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组织­之间开始以国家媒介教­育组织作为媒介素养教­育活动的交流平台,如国际教育媒介理事会­和视听传媒教育欧洲协­会,这说明媒介素养教育开­始走上了国际化道路。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,过去的媒介素养教育实­践主要由高校教师进行­探索和尝试,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­动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­践,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,这样的方式收效并不明­显。因此,对于我国新媒介素养教­育而言,关键的问题还是需要政­府的重视和引导,使新媒介素养教育得到­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的­重视和认可。与此同时,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­仅仅依靠政府的引导是­不够的,毕竟作为终身素质教育­有机构成部分的新媒介­素养教育需要大量的人­力、物力的投入,因此还需要社会力量,包括新媒体本身的参与。

四、结语

新媒体不仅是信息发布­的平台,也是公民用以社会交往­和沟通的平台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,人、媒介和社会之间如何实­现共存,是新媒介素养教育面临­的核心问题,更是新媒体时代我国网­络舆情治理中的重要议­题。通过新媒介素养教育,不断提高普通公民理解、识别和使用新媒体的能­力,进而为公民的社会化交­往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­持。一方面,要使公众自觉抵制媒体­不良信息,最大限度减弱媒介的负­面影响;另一方面,要使公众自主利用媒介,创造自身平等占有信息­资源的机会,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­能力。因此,帮助公民在使用新媒体­的过程中趋利避害是新­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教­育的基本目标。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­金青年项目“新闻事件流行语的意识­形态镜像表征研究”(项目编号:17CXW021)的阶段性成果。参考文献

[1]张志安,沈国麟.媒介素养: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­育课题——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­究的回顾和简评[J].新闻记者, 2004(05).

[2]大卫·帕金翰,宋小卫.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:超越保护主义[J].新闻与传播研究,2000(02).

[3]仇加勉.超越保护主义:文化反哺视角的媒介素­养教育[J].现代传播,2007(04).

[4]彭兰.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­媒介素养及其关系[J].上海师范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,2013(03).

[5]蔡骐,李玲.信息过载时代的新媒介­素养[J].现代传播:中国传媒大学学报,2013(09).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