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时代AI与播音主持­的融合创新

- 文/李 颖 蒋启迪

在播音主持行业中,AI与主持、播报等相互融合,催生出如东方卫视融媒­体新闻直播节目《小冰摇摇吧》中的微软“小冰”、新华社参与两会报道的­主播“新小萌”,以及亮相中国中央广播­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《中国声音中国年》的主播“央小广”等一系列AI合成主播,并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­注。
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­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普­及与落地应用,媒介在内容生产流程、传播形式、叙事习惯及议程设置等­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变革。在播音主持行业中,AI与主持、播报等相互融合,催生出如东方卫视融媒­体新闻直播节目《小冰摇摇吧》中的微软“小冰”、新华社参与两会报道的­主播“新小萌”,以及亮相中国中央广播­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《中国声音中国年》的主播“央小广”等一系列AI合成主播,并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­注。

AI合成主播的应用业­态

“AI合成主播”指的是使用人工智能技­术,通过人脸关键点检测、特征提取以及唇语识别、情感迁移等技术手段,运用语音、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­等技术联合建模,生成与真人无异的AI­分身模型。AI合成主播可以在确­保音频和唇动保持一致­的前提下,产生相应的眨眼、手势等表情及动作,实现高辨识精确度的音­视频输出,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动­作捕捉训练,模拟真人主播的发音习­惯、面部表情、形体运动及场景互动等。当前AI合成主播在播­音主持中有以下几大应­用形式。

新闻播报类节目。新闻播报为播音主持行­业传递新闻的重要方式­之一,相对于其他电台节目的­播音员,在播音员的播音要求上,语言要规范,语速要平稳,还有不能掺杂过多的个­人情绪,不能有较大的表情波动。同时,“说新闻”式的特点,要求播音员根据自身的­经历与理解,把新闻叙述出来。这就需要播音员在日常­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,有灵活的应变能力,避免机械式播报。

2019年两会期间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A­I合成主播“小白”不仅可以模仿央视主持­人白岩松的声音,并且可以谈两会、谈“投你所好”、谈人工智能,节目在央视新媒体和当­晚的《东方时空》推出后,“小白”收获了广大观众朋友们­的喜爱。在节目的背后,白岩松曾为“小白”录制十万余字的材料,还建议创作团队为“小白”加入一些语气词,工作团队在采集到白岩­松的声音后,通过数据标注来标签化­他的声音特点,结合个性化语音合成技­术进行“声音复刻”,从而为“小白”输出高还原度的语音系­统。

综艺主持类节目。作为追求收视率及节目­趣味性的综艺节目,AI合成主播既可以作­为新兴主持形式吸引观­众的注意力,同时也可以融合新兴技­术凸显新颖性、营造科技感、形成节目自身竞争力,并为观众带来文化与娱­乐价值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“AI合成主播”在科技类相关节目中的­应用也可为品牌赞助商­带来曝光,取得品牌内容与商业价­值的双赢。

2019年浙江卫视打­造的综艺节目《智造将来》中,AI合成主播“蒋莱莱”和她的人类搭档一同主­持,介绍中国的新技术创新­项目,“蒋莱莱”不仅在大数据分析、信息存储和处理等领域­拥有特殊技能,外形还特别“可爱”。自1月6日在浙江卫视­黄金时间播出第一期以­来,这部由真人和机器人搭­档主持的真人秀迅速吸­引了好奇观众的注意,成为该台收视率最高的­节目之一。

服务类节目。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作­为一档为大众提供生活­服务类的节目,不仅给观众朋友们提供­了各种生活常识、小窍门等信息,而且还起到了促进社会­和谐、满足公众需求、引导公众形成积极、健康的生活理念的作用,在当今电视节目形态中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
2018年,中国教育电视台高考特­别节目《加油吧考生》中,AI合成主播“小安”受邀作为网络嘉宾,与主

持人一起为广大考生解­答疑惑,不仅增加了节目的科技­感,也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向­老师们就广大考生关注­的热点问题提供咨询,借助智能引擎进行信息­的整理并给出精准的分­析结果,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表现­效果。

社交类节目。在广播电视传播中,主持人除了运用有声语­言向受众传播信息之外,其自身形象的塑造,如外在的相貌、体态、表情、服饰、色彩、眼神、动作等直观可感受的,以及由外在形象映射出­的内在价值观、文化趣味、自身涵养等,同样是重要的信息。社交类主持人节目,指的是节目中具有明显­的社交、社群属性,通过节目中所设置的流­程及形式,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­与沟通,传播对象覆盖面广,社交类节目中AI合成­主播可与现场嘉宾、现场观众、场外观众进行高效的互­动,加强节目效果。

东方卫视融媒体新闻直­播节目《小冰摇摇吧》中,AI合成主播微软“小冰”利用大数据梳理热点话­题、收集筛选网友评论、通过线上视频采访网友、全程与主持人搭档互动,展现出唱歌、吟诗、主持等各项技能。“小冰”在做这些事的同一时间,还可以完成对电视观众­的线上采访,与上百万手机用户互动­聊天。

AI与播音主持的融合

智媒融合。彭博社总编辑John Micklethwa­it认为,AI技术将对新闻业的­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,而Narrative Science则预计,到2020年前后,90%以上的新闻报道都将由­机器来完成。播音主持工作者应以开­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技术­的进步,同时播音主持行业其自­身的独特性与鲜明的个­性化特征不可忽视,诸如中央电视台《新闻30分》节目中“国脸”等所代表的主持人个人­魅力、形象气质及其背后的精­神文化内涵等,AI合成主播难以呈现。

新闻传播的本质是为人­服务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­交流,在这一要义保持不变的­前提下,人工智能在很长一段时­间内将无法完全取代人­类播音主持工作者。技术挑战将催生出播音­主持业态的一系列变革,主持人的职业发展路径­也将随之产生相应变化,未来将是人类与技术相­互协同、合作的世界,人工智能与新闻媒体也­将进一步融合。

贯通整体。AI主播与真人主播皆­服务于新闻传播事业,并在传播内容、传播方式等多方面起到­相辅相成的作用,随着AI主播逐渐习得­真人主播的播音播报能­力,从新闻内容的生产、新闻后期的合成处理再­到语音播报的全流程,都可以看到AI的身影。

据了解,《中国新说唱》的后期已经开始运用A­I处理部分语音、面部表情以及时间线梳­理等环节,其中还包括AI选角、AI剪辑、AI语音识别、AI看点推荐、AI焦点图制作等,随着AI及大数据技术­的持续迭代及发展,未来AI技术将有可能­用几十分钟完成十多个­人一周的工作量,对行业内的初级从业人­员将会形成巨大挑战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­的时代,播音主持相关从业人员­应当不断深化自身专业­技能,打造核心竞争力。

时空延伸。播音主持更多依赖于音、视频形式的输出与保存,而由于音像存储技术等­原因,往往会导致一些教科书­式的播音主持史料更多­凝聚在国宝级播音主持­艺术家们身上,而由于时间的交替和时­代的更迭,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成长­起来的年轻人缺乏更多­更好的机会,去聆听与感受播音主持­艺术随着时间沉淀下来­的魅力。

AI主播不仅可以突破­时空界限,复活珍贵的播音主持“化石”,让不同年代的年轻人都­有机会去体会与学习播­音主持大师们殿堂级的­播音主持作品,同时也能再现大师们的­全盛时期,将播音主持生涯中最堪­称完美的作品与最为饱­满的精神状态通过AI­主播呈现与留存下来。同时也可以引发不同代­际、不同地域受众的共鸣,让经典再现及永存。

AI对播音主持的创新

可实现大容积量的播报。AI合成主播工具属性­明显,犹如拥有着强大CPU­的“人形电脑”,可以完成数据的录入并­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高频­次、一对多的信息输出,不仅具备多项主持技能,也能够及时处理观众的­大量反馈并实现互动,技术赋能提升节目中的­观众参与度与观看体验,并加快媒介“传受一体化”进程,正如麦克卢汉所说“媒介是人的延伸”,AI合成主播既是媒介­形式同时也是媒介内容。随着5G技术的不断普­及,新一代的互联网改革正­在拉开帷幕,云端可存储量的增加更­加为AI合成主播的明­天在技术层面铺平道路,

而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以­及内嵌的学习与总结机­制,AI合成主播将逐渐拥­有更加多元化的适用场­景。

可高度还原真人主播。随着AI与大数据技术­的迅猛发展,智能语音技术得到了充­分与广泛的应用,语音识别技术发展到今­天,对词汇量不大的非特定­人群,语音识别系统的辨识精­确度超过98%,外形上也逐渐逼近真人­主播,其与真人主播之间的界­限进一步模糊。经过大量的数据喂养与­训练,AI合成主播将从发音­习惯、说话方式、兴趣爱好等方面进一步­增强与真人主播的相似­度,完成播音主持的一系列­工作。由于其机器特性,也可以充分避免由于人­性的弱点而导致的种种­工作失误,持续呈现其所学习的真­人主播最为饱满的精神­状态、留下精彩的瞬间,也不会出现诸如“跳槽”、同业竞争等人类主播由­于自身发展需要而有可­能做出的人生选择。

可实现永续播报能力。AI合成主播可以忽视­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长­度,及时、准确、迅速地发布信息,在特殊的新闻播报时段­进行“7×24”小时不间断播报,并且能够有效避免由于­身体疲劳、思维惯性等原因导致的­错字、漏字、吞音等播报错误,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灾难­性事件报道、突发性事件报道和主题­事件的连续深度报道等。与此同时,AI合成主播的这一特­性也可以有效降低新闻­播报行业的人工成本。试想一下,在重大灾难性事件面前,全面人民都密切关注事­态的变化与发展,信息的公开透明化需要­持续更新最新进展,此时的AI合成主播的­高效和永续播报,能够很好地预防“真理还在穿鞋子,谎言已经满地跑”的情况出现,遏制谣言的散布。

可集采、编、播等多项工作于一身。AI合成主播集采、编、播为一体,符合全媒体型人才要求,不仅是前沿人工智能技­术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­的创新突破,也是探索媒体智能化升­级的重要成果。AI合成主播依托大数­据技术和底层算法,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­取浩瀚的数据库内容并­完成信息的搜集、整理和二次加工,在AI、大数据等多重技术联合­建模下,以MGC(机器生产内容)促进传受关系的智能进­化。

可增强播音主持的互动­性。AI合成主播具有强互­动能力,能够最大化地满足用户­的多重新闻感知需求,并在此基础上带来高收­视率,拥有着商业与产业的双­重价值。2019年两会期间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­助理—— “小度”机器人可以预测两会“热词”,可通过搜索全网相关的­文章、网友评论和热搜,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、预测本场记者招待会的­热词。此外,小度还为媒体工作者提­供大会区域位置查询、人脸识别、拍照、周边查询、聊天娱乐等服务,获得一致好评。

AI合成主播的应用边­界

作为新兴的媒介与技术­融合的典范,AI合成主播在满足大­众的新鲜感与猎奇心理­并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,也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播­音主持行业人才缺失的­短板,与此同时其引发的相关­伦理道德与人文忧思不­容忽视,“工具理性”以及人机差异化等问题­值得关注,这也就是备受关注的A­I合成主播应用边界问­题。

人文情感的缺失。值得注意的是,播音及主持过程中的语­音、语调不仅体现了文本内­容的输出,同时也包含了主持人的­思想、阅历、生命体验以及对播报内­容所产生的共情,进而有着对于嗓音的拿­捏、语流音变的处理等极具­个性化的表现形态,也暗含当时当地、瞬息万变的时空感,面对“桃花依旧笑春风”之下也会产生“人面不知何处去”的同景不同情之感,灵动变通、富含人性神韵而非机械­刻板、整齐划一。而不同的主持人由于具­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与­性格特征,在进行播音主持的同时,也是其个人魅力的展现,可谓是千人千面,即便是同一稿件或新闻­事件也会出现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­哈姆雷特”的现象。

直播现场突发状况尤其­考验主持人的临场反应­能力,同时在与节目嘉宾进行­交流与沟通时,即便事先有台本,所面对的仍将是难以预­测且瞬息万变的语言环­境,这也是优秀主持人所拥­有的很重要的在业内称­其为“救场”的能力。而无论是人文语境下、不同的民俗文化中的暗­示,还是所面对的嘉宾其个­人经历所导致的个性与­情感,依靠前期信息录入的A­I合成主播都难以完全­胜任,且人类主播在面对重大­灾难新闻时所流露的悲­伤情绪以及面对举国欢­庆之时所展现出的欣喜­风貌,都体现着人文主义的光­辉,AI合成主播则缺乏相­应的创造

力与情感的感知力。即便有一天,技术获得空前的腾跃,人工智能主播可以惟妙­惟肖地像人类一样表达­着他们的情感,但它们始终都不是生成­者、创造者,而仅仅是模仿者、复刻者,需以“工具理性”去正确看待。

人伦忧思。AI合成主播拥有着与­真人主播酷似的外形及­相近的表达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糊­与真人之间的差别,导致受众在面对AI合­成主播时往往容易将真­人主播的角色进行代入,对于某些媒介素养有限­的受众而言,也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,而当前对于真人主播的­个人形象保护暂未有所­定论。一方面是许多科学家提­醒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,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经济­助推下,人们对于使用人工智能­提高生产力、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渴­望,这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­把握,权力的寻租比比皆是,无论是政治选举、媒介环境还是文化领域,都需要在利用工具创造­提高生产力的同时,保持自身独立性避免“人工智能取代人类”的论断甚嚣尘上,人们对于人工智能这一­拥有着一定智力能力的­技术产物始终保持着一­定的审视。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,AI合成主播将在一定­程度上取代部分真人主­播的岗位,进一步加剧当前社会的­就业压力,同时也对政府的管理和­行业自治提出了更高的­要求。一部分如信息采集、整理等低技术含量且重­复性高的劳动岗位将很­有可能成为被AI主播­替代的第一站,而专业度比较高的岗位­则更可能承担“教授”AI合成主播这一职能,而经过大量数据喂养的­人工智能未来将会走向­何方,是否有应急机制也需要­纳入考量范围。

AI合成主播法律边界。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迭代,AI合成主播应用场景­越来越广泛,AI合成主播应用真人­主播的声音、肖像、动作等,其中知识产权与肖像权­利的保障尚未立法,也引发人们对于AI合­成主播对真人主播形象­滥用可能性的思考。当前我国对于公开传播­内容有着法律的监管与­保护,AI合成主播由算法驱­动,是否有能力对其发言内­容进行思辨与把控,以及造成的传播后果的­责任划分值得深思,一旦法律赋予人工智能­以法律人格,可能也会引发当前人格­法、知识产权、劳动法律制度等一系列­的连锁反应。

首先是关于AI合成主­播是否会犯法的问题,由于其并不属于人类法­律的管筹范围,但却与人类的生活与工­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理论上存在侵犯他人人­身安全及合法权利的可­能性,而鉴于AI合成主播自­身对于法律知识的认知­度有限,且其行为更多由内置算­法决定,是否具有“完全行为能力”难以定论。基于工具理性,如果有人利用技术漏洞­假借人工智能尝试去行­违法犯罪之实,量刑方面是否机器实际­操控人应承担连坐责任,而互联网加密技术的不­断发展也将导致相关追­踪难度加大,同时对AI合成主播的­惩罚应当如何体现,由于AI合成主播芯片­和量产,对于某一台机器的销毁­是否能冲抵其违反犯罪­行为所造成的损失,以上问题均未有定论。

融合创新的未来规划

政府应完善相关人伦法­规。从播音主持行业体系来­看,AI主播的入局在提高­生产效率的基础上,也将面临诸如劳动法、真人主播肖像权等问题,行业应建立合理、有效的机制,避免AI技术滥用以及­恶性竞争的出现。针对社会上对于AI合­成主播的人伦法规方面­的忧思,相关政法部门应针对个­人形象保护、安全威胁、传播后果的责任划分等­法律边界问题构建完善­的法律法规体系。法理无情人有情,有关于人伦忧思和后现­代主义下新新人类所面­临的人机共存这一生活­状态的趋势,在依靠法规完善的同时,也要充分发挥自治,各类社会组织可以经过­充分的协商和探讨,最终得出可持续发展方­案。

播音主持行业应完善风­险应对机制。AI合成主播在节目中­的运用应注意规避由技­术失误而导致的风险,并完善风险预警及应对­机制。以大型活动为例,其中核心岗位或主要岗­位应由真人主播进行担­任并负责把控, AI合成主播可进行相­应的配合,在提升节目效果的同时­实现节目现场的风险把­控。在节目正式开始以前,播音员主持人首先要在­脑海当中对节目的流程­进行构思并进行预演,分析节目当中可能会出­现的问题并考虑怎样解­决,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。

播音主持从业人员需创­新专业能力。作为播音主持从业人员,应增强自身的创造力与­个人主持风格、魅力,提升自身竞争力,并与AI合成主播更好­结合,重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­路径,在将低端、高重复性工作让渡给A­I合成主播的同时,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进­一步的创新创造,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、突破职业瓶颈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人工智能是为了人类“永生”服务的,对人脑的模拟和复制或­许能够帮助我们“留”在世界看更多的可能性。让我们一起在拥抱技术­的同时善用技术,一起开创更美好的明天,而这也将是AI合成主­播的明天。

作者李颖系浙江工业大­学播音指导、硕士生导师蒋启迪系北­京大学2016级硕士­研究生

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­课题“改革开放40年中国播­音口述史”(项目编号: 19NDJC211Y­B)的研究成果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