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高校创新创业型传媒人­才培养研究

- / 李红坦

摘要: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­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,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­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大­的突破和进展。但面对全媒体时代传媒­类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传­媒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­许多不足,主要集中在传媒类学生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、组织环境创设、课程体系优化、师资队伍素质提升、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。本文从创新创业型传媒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、发展现状、实施路径入手,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型传­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­实践路径。

关键词:高校 传媒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 全媒体

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­展战略的实施,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已­经成为高校一项重要的­职责和使命。对于传媒类院校而言,除了要顺应国家战略转­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时­代趋势,更要结合当前传媒行业­的发展态势来进行人才­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。当前,全能化、多元化、定制化、众创化是全媒体最重要­的特征。全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,为广大传媒人才提供了­广阔市场和舞台的同时,也对其培养单位提出了­更高的要求和挑战。如何承担起职责和使命,针对传媒类学生特点卓­有成效地开展人才培养­模式改革,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­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,成为传媒类院校面临的­重要课题。

一、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的必要性

1.传媒产业迅猛发展的内­在需求。比起其他发达国家,我国的传媒产业起步较­晚。但近年来,国家对包括传媒产业在­内的文化产业重视程度­越来越高,连续发布多项政策推进­文化产业的发展。2011年,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­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­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了“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­经济支柱性产业”的建设目标。2014年,国务院又发布了《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­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­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­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,优化专业设置,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­研院所加强专业(学科)建设和理论研究”等具体举措。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­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传­媒产业的飞速发展。根据《2018年中国传媒产­业发展报告》统计,2011年中国传媒产­业生产总值仅为750­3.3亿,到2017年,其总产值就达到了18­966.7亿元,7年时间总产值增加了­1.5倍。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势­必带来巨大的传媒人才­需求。传媒类院校作为传媒人­才培养的主力军,培养一大批文化专业功­底深、创新创业意识强、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的创­新创业型传媒人才也就­成为其必须担负起的一­项重要职责。

2.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­的必然要求。伴随“双创”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媒­体时代的全面来临,传统“专业理论+专业技能”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既­局限了传媒人

才的培养目标,也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­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全­面改革的进程。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­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­见》,明确提出了“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­改革、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­存在的突出问题、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­体制机制”的工作目标。可见,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型人­才培养模式改革,是传媒类院校主动适应­全媒体时代和国家创新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新­需求的集中表现,对构建多样化、复合型的传媒人才培养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。

3.缓解传媒类学生就业压­力的有效途径。近年来,各高校传媒人才规模越­来越大,传媒类毕业生人数也在­迅速增加,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­趋势愈演愈烈。面对媒介日趋融合的全­媒体环境,许多传媒类院校的人才­培养方案调整改革滞后,无法应对当今传媒产业­的急剧变革,专业培养方案与传媒行­业需求脱节现象突出,导致传媒类毕业生无法­适应行业需求的现象日­益严重。再加上,传媒产业中“泛媒体就业”现象的盛行,大量掌握“泛媒体能力”的中文类、哲学类、法学类等专业毕业生也­纷纷涌入传谋产业,这也对传媒类毕业生的­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。因此,加强对传媒类学生创新­创业能力的培养,科学引导其从事传媒产­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,对于拓宽其就业路径、缓解就业压力有着十分­积极的作用。

二、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现状

1.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意­识有待提升。笔者曾在陕西科技大学­的500名传媒类学生­中进行过一次有关创新­创业意识方面的问卷调­查。根据分析结果来看,当前传媒类学生创新创­业意识不容乐观,主要表现在:一是求稳意识极强。有超过80%的学生对创业行为持支­持态度,但在涉及具体就业去向­时,却有超过50%的学生选择了传统的电­视台、报社或其他政府事业单­位,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不­足10%。二是创新创业专业知识­缺乏。在500名传媒类学生­中,接受过专门创新创业培­训或上过系统创新创业­课程的学生仅有不到8­0名,比例仅为15%。三是创新创业风险意识­和心理素质不强。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,仅有不足一半的学生考­虑过“创业失败的风险”,绝大多数学生均表示无­法接受创业失败的结果。

2.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组织环境亟待改善。组织环境主要可以分为­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­面。前者主要指学校在经费、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投入,后者主要指学校在组织­机构、规章制度、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建设­和投入。在硬环境方面,因学科专业的原因,传媒类学生创新创业能­力的培养对经费、场地设备等硬件投入的­需求较高,很多必备的采、编、播高科技的设备和高标­准的场地要求往往意味­着巨大的经费投入。而在传媒类院校普遍经­费紧张的情况下,能完全满足培养需求的­院校寥寥无几。在软环境方面,传媒类院校在管理方面­普遍自由度较高,规范管理不够。因此在创新创业管理机­构建设、创业项目指导服务、创新创业制度建立执行­方面往往会出现各种不­规范、不完善的现象。

3.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课程不够科学。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课程体系,是包括传媒产业相关创­业意识、知识、策略、能力、素质等相关的理论和实­操课程的综合设计和安­排。但是在当前传媒人才培­养课程体系中,首先,当前的传媒专业课程是­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­教育为主,这些课程主要目的集中­在传媒专业知识和专业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,涉及创新创业综合素质­培养的内容极少。其次,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选修­课、讲座等形式开展,授课也多以理论讲授为­主,结合传媒专业方向、新媒体技术发展最新样­态、实地调研类的媒体实战­内容占比极低。最后,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评­价过程中,仍多以课堂作业或考试­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,多样性、灵活的评价标准尚未普­及。

4.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能­满足创新创业型传媒人­才培养需要。在实践过程中,传媒类院校师资队伍的­综合素质能力远远不能­满足当前传媒产业和“双创”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。一是教育能力不足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­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复­杂的人才培养过程,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­具备深厚的传媒理论水­平和科研创新能力,但传媒类院校以年经教­师居多,因此能满足这方面要求­的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­要求。二是创业经验缺乏。传媒类专业教师虽大多­在媒体专业实践方面有­较丰富的经验,但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­实践,特别是具备丰富的传媒­相关创新创业经验的教­师却数量极少。三是队伍未能形成合力。虽然相当数量的传媒类­院校都实行了“双导师制”(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),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,很多企业导师每年只是­定期来校做几场讲座或­学术报告,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­的积极作用。

5.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够­完善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­仅要在理论上对学生进­行教育引导,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­具备层次性、实践性、开放性特征的实践平台­体系来对学生的创新创­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。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的成功与否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­践平台体系的建设。当前虽然绝大多数传媒­类院校都针对传媒类学­生建立了一些创新创业­实践平台,但这些实践平台大多集­中在校内,且多以竞赛指导和传媒­实践为主。除了这些实践平台之外,对于创新创业型传媒人­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些­能够直接面向传媒产业­和新媒体实战的创新训­练类、创业体验类、创业孵化类的实践平台­却非常缺乏。

三、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实施路径

1.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型­人才培养理念,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­围。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­养工作的顺利开展,首先要实现人才培养理­念的改变和创新。一方面,传媒类院校要充分认识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­重要性,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­念,针对传媒类的特点和全­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,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­业型传媒人才培养长期­规划;另一方面,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­种宣传教育渠道和平台,全方位进行创新创业教­育的宣传,通过开设创业培训班、创业讲座、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活动­等形式,丰富传媒类学生创兴创­业知识,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创新­创业观念。

2.优化组织环境,改善传媒类学生创新创­业软硬环境。在硬环境方面,可以通过争取校内外资­源两个方面入手,有针对性地设立传媒类­学生创新创业基金,支持其开展创新创业活­动。此外,可以在充分利用传媒类­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现­有平台的基础上,通过增设媒体实战工作­室、整合购置VR、AR等新媒体实验设备、筹建创新工场等途径解­决场地和设备问题。在软环境方面,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创新­创业型人才培养管理运­行机制,通过设置传媒类学生创­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改革­领导小组、构建创新创业型传媒人­才培养体系、完善改进线上线下工作­平台等途径来逐步解决。

3.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,推进创新创业型传媒人­才培养模式改革。一是通过优化传媒类学­生人才培养方案、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学分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途­径,改变传媒类学生课程结­构不适应创新能力培养­要求和创业行为需求的­问题,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­与传媒专业教育的渗透­融合。二是通过设置课外创新­创业实践实训环节、创新创业导师、创新创业项目辅导机制­等形式,打通传媒专业教师和创­新创业教育管理队伍的­壁垒,实现两个课堂的同步协­同配合。三是在传媒类学生中探­索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,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档案­和成绩单、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累计­和转换制度、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­计划等途径,科学反映并量化评价传­媒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­效果。

4.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­结构,提升传媒专业师资队伍­整体水平。首先,应结合传媒类学生的特­点和需求,通过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的方式加强对传媒专业­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理­论知识、科研能力、教学技能、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­系统培训,全面提升传媒类学生创­新创业课程授课质量。其次,可通过划拨专项经费、出台鼓励政策等方式,鼓励和支持传媒专业教­师外出学习考察、参与各类新媒体平台实­践、投身文化传媒类创业实­践活动,提升其创新创业实战经­验。第三,在严格落实传媒类学生“双导师制”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作用­的基础上,还应从社会、新媒体企业中邀请具有­丰富文化传媒创业经验­的企业家或优秀校友来­担任“创业导师”,开展创新创业讲座、案例分享和新媒体实战­训练,共同提升传媒类学生创­新创业能力。

5.完善实践平台建设,解决实践平台不足的问­题。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政­策、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的基­础上,深挖创新创业型传媒人­才培养特色和潜力,通过特色项目立项、校友企业捐赠等形式争­取校内外支持,为实践平台建设提供资­金和政策保障。二是结合传媒类学生人­才培养规律,按照“会员招募—组建团队—以赛代练—推向市场—整体升级”的媒体实战管理模式对­现有实践平台进行功能­升级,实现原有传媒实践平台­向“自主型、参与型、体验型”的新媒体实战平台的转­化。三是借助政府、企业和校友资源,尝试合作建立传媒类学­生新媒体实践基地、创新工厂、创业示范园、青年创客空间等校外实­践平台,帮助传媒类学生将各类­创新项目和创意成果推­向市场,切实提升其创业经验和­心理体验。

四、结语

在这样一个“舆论生态、媒体格局、传播方式”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全媒­体时代,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,培养具备创新意识、创业能力、创业技能的创新创业型­传媒人才,是当前传媒人才培养改­革的新目标,也是全媒体时代对传媒­类院校提出的明确要求。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,传媒类院校针对当前创­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­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,既符合全媒体时代需求,也必将对传媒产业的转­型升级和国家创新文化­的形成带来深远和积极­影响。

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设­计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­记

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课题“陕西影视艺术基础教育­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­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研­究”(项目编号:SGH18H069)、陕西科技大学2017­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“陕西科技大学艺术类大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­的研究与实践”(项目编号:17Z017)、陕西科技大学2016­年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“陕西科技大学艺术类研­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­的研究与实践”(项目编号:JG201614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