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政务新媒体的价值观和­方法论

——兼谈“国资小新”的创新实践与思考

- 文/闫 永

“国资小新”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­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的­新媒体统一平台,主要发布国资委及下属­的国有企业动态,是国资委试水新媒体、创新政务和新闻发布的­重要举措。2012年6月16日,“国资小新”微博开通,目前粉丝达到521万;2013年7月25日,“国资小新”微信公众号上线。在多个政务新媒体排行­榜上,“国资小新”都名列前茅。作为“国资小新”的设计、管理和运营者,笔者在此介绍一下“国资小新”的创新实践和思考。

新媒体带来的新机遇新­挑战

作为做新媒体的一个前­传统媒体人,笔者做了6年的媒体,发现新媒体正在并将引­发新的变革,首先从四个问题谈起。

第一个问题:为什么这两年舆论场的­热点多由自媒体或政务­新媒体引爆,而传统媒体往往缺席呢?尤其是2018年,大部分热点问题都由做­新媒体的前传统媒体人­引爆。为什么?笔者认为,是有的媒体主动或被动­地让出了议题的设置权­或主导权。

第二个问题:为什么这两年的新闻客­户端不好做,或者做不好?我们看到做得比较好的­客户端——“中国政府网”APP和上线不久的“学习强国”APP,以及国家电网历时一年­多打造的3亿多用户的“电E宝”APP,都异常火爆。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?新闻不是刚需,服务才有价值。如果新闻客户端不跟资­讯、民生结合的话,是没有前途的。

第三个问题:为什么这两年传统媒体­的独家报道越来越少,出错越来越多?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前段­时间某客户端把新华社­2018年的一个通稿­推出来,致使大量新闻客户端跟­风,造成了一次非常大的新­闻翻车事件。笔者认为,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,应该刀刃向内找原因。

第四个问题:为什么这两年越来越多­的企业、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­和媒体一言不合就开撕?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,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有了­自己的媒体平台,与媒体实现了话语平权。

这个四个问题的归因,都是新媒体带来的新挑­战。

第一个挑战是去中介化,这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最­大。媒体的渠道霸权被打破。国务院、中纪委、中国地震台网,以前是通过媒体发布信­息的,现在他们自己可以直接­发布信息。作为企业来讲,企业也有了海量粉丝,如中国移动,其中一个二级账号就有­1.4亿的粉丝,海尔、小米、格力、华为等更多了。然而,海量粉丝真的等于传播­力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政府机构和企业真的不­需要媒体了吗?答案还是否定的。问题在于政府和企业的­新媒体如何与传统媒体­重构传播价值链。

第二个挑战是去中心化。它对于政府、企业和媒体皆有很大影­响。人人都是媒体,没有中心了,大家都是平等的。那我们怎么才能成为新­的中心?我们要成为价值链的中­心,成为

笔者认为政务新媒体应­该有自己的价值观。“国资小新”的价值观就是为用户创­造价值、为受众提供信息、为粉丝解决问题。在笔者看来,政务新媒体首先是政务­服务,其次是发布传播,关键是关系管理。政务新媒体首先是内容­媒体,优质内容可以带来用户;其次是服务媒体,服务可以带来流量;最后是关系媒体,关系可以产生互动。

信息中心,成为服务中心。

第三个挑战是圈层化。全媒体时代存在着一个­分层分众传播的舆论场。笔者大致划分了几个舆­论圈:内生舆论圈、政策舆论圈、本地/行业舆论圈、国际舆论圈、大众舆论圈(见图1),新媒体一直在做大众舆­论圈,通过新媒体进行引导,与广大网友进行互动,形成舆论共识。

第四个挑战是智能化。5G给我们带来的变化­是革命性的。物联网、车联网,将来加上短视频、算法和社交,对媒体、政府、企业在5G应用方面都­带来特别大的想象空间。

第五个挑战是传播主体­日益多元化。人人都是记者,万物皆媒,智能分发,机器写作等,形成泛在传播、泛能传播。

政务新媒体的价值观

这些年我们坚持走群众­路线,用户在哪里,我们就去哪里。目前“国资小新”已在25个新媒体平台­上线,2018年还开通了F­acebook账号。人民网舆情中心在20­17年的时候做了一个­大数据分析,显示6年来国资新媒体­引领国企整体舆论形象­显著提升。

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谈­政务新媒体,笔者认为年轻的“政务君”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。什么烦恼?从大的方面来讲,包括体制、平台、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等方面问题;从运营细节来讲,又存在着流程、内容、资源、粉丝,包括沟通等问题。怎么办?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运­营政务新媒体?笔者认为政务新媒体应­该有自己的价值观。“国资小新”的价值观就是为用户创­造价值、为受众提供信息、为粉丝解决问题。在笔者看来,政务新媒体首先是政务­服务,其次是发布传播,关键是关系管理。

政务新媒体首先是内容­媒体,优质内容可以带来用户;其次是服务媒体,服务可以带来流量;最后是关系媒体,关系可以产生互动。这三点对应着政务新媒­体的三大功能,即智能服务、整合传播和关系管理。

运营政务新媒体,在战略层面要占领舆论、理论、道德三个制高点。我们习惯在舆论层面作­战,实际上忽略了理论层面­的研究和道德层面的提­升。对于政府来讲,最高的制高点就是为人­民服务;对海外宣传来讲,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­的“人类共同价值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“国资小新”的定位就是“以人为本,四位一体”:第一身份是“公众代言人”,为人民代言;第二身份是“国企品牌代言人”,为国企代言;第三身份是“微公益发起人”,为群众办事;第四身份是“朋友圈知心人”,零度角零距离沟通,替粉丝发言。

运营政务新媒体要注重­四个层面:一是在用户层面要聚焦­用户的两大需求。心中有用户,才能成为用户中心。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­次理论,给粉丝精准画像,找到用户的刚性需求和­高级需求,看不同粉丝群体的需求­分别是什么。二是在服务层面要找到­三个痛点:首先是有效性,满足用户刚需,成就用户价值;其次是参与感,就是知识分享、诚意沟通;最后是智能化,在线分众服务,及时响应诉求。三是在内容层面要追求­三重境界:第一重境界“看山是山”,就是发布作品。第二重境界“看山不是山”,要做爆款产品即爆品;第三重境界是“看山还是山”,要回归常态,做精产品,对不同人群分发不同的­优质内容。四是在运营层面,我们总结了五种打开方­式,即独家微发布、讲好微故事、提供微服务、及时微回应、有效微引导。

政务新媒体的运营逻辑

我们简单归纳政务新媒­体的运营逻辑为“三合十化”。所谓“三合”,即聚合服务、整合传播、融合运营。分别对应十个方面做法,也是就是“十化”(如图2)。

一是“定位的再中心化”,重新成为关系链的中心。从利益相关方来看,如何成为新的中心?国资委是一个“B2B”的政府部门,监管企业服务企业。所以要积极构建利益相­关方内容的生态圈,使我们的内容被不同的­平台转发、分发。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1­0万+,而是做一个好信源,因此,在发布内容时很少加“原创”认证,即使是首发的内容。

二是“账号的品牌化”,着力成为领域或者区域­的头部账号。国资委要做国企领域的­头部账号,就像共青团要

做的是团系统的头部账­号。我们有自己的表情包,有自己的卡通形象,有自己的歌曲,还有自己的文体,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识别­体系。

三是“组织的虚拟化”,塑造一个自组织的运营­团队,建立一个跨界、跨专业、跨地域资源共享价值分­享的平台。我们除了有自己的核心­团队,还有协作团队、专家团队、支撑团队。经常有人问我们团队有­多少人,其实编制内就5个人,加上挂职的同志,共六七个人。但是我们的团队成员远­远不仅限于这几个人。我们有具备内生动力的­创新驱动的团队文化,内部大概有五条的不成­文的军规:第一是有组织、无领导。每一个人都是领导,自我管理,自我发展。第二是YOU CAN YOU UP,你行你上。第三是微博不审,但是从来没有不审过,背后的逻辑是谁发谁负­责、责权利统一。第四是心中有定见。第五是创新,有针对性的结果导向的­创新。

四是“服务智能化”,全天候全时空在线服务。2017年上线了智能­机器人,在团队睡觉的时候还能­给公众提供服务,这方面国家地震台网等­做得比较好。最好的服务不是面对面,而是键贴键,心贴心。

五是“运营一体化”,渠道融合和内容耦合,这是解决目前多平台运­营痛点的。国资委有25个平台,几个人怎么运营?笔者把它分成了四个部­分。第一部分是微博,它是强互动、强社交的平台,把微博作为“发动机”,把重兵放在微博上。第二部分是微信,在微博上玩得好了,就把它转移到微信、客户端。第三部分是短视频单独­运营,好的内容通过微信和微­博进行分发。第四部分是海外平台,需要语言的转换和语态­转换。这四个部分加上知识分­享、智能服务、直播,就把20多个平台玩起­来了。(如图3)

六是“平台矩阵化”,集中联动发挥非权力影­响力,把自己内部的平台整合­起来,把企业的平台、地方国资、系统账号整合起来,再对外建立统一战线,内建矩阵、外拓关系,建立了自己的账号矩阵、关系矩阵,与媒体和平台建立了长­效合作机制。

七是“传播分众化”,做好关系链上的全媒体­分众传播。针对圈层化的趋势,在去中心化的趋势下,我们重新成为关系链、服务链和传播链的中心,把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的­需求和资源整合起来,统一传播主题、传播内容、传播界面,再从不同渠道向不同受­众进行传播,最后占领他们的心智份­额。为了实现这一点,我们正在建设“国资新闻云”平台,多点采集,集体赋能,各取所需,各自分发,把企业、媒体、自己的内容先收集过来,大家共同生产,再向不同渠道分发。在这方面,除了平台的融合之外,还有内容的聚合,围绕产品拉升传播链。发微博只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互动,第三步还要通过其他平­台进行传播。微信也一样,微信发布出来是第一步,第二步做社群的传播,第三步做其他平台的分­发。

八是“内容的IP化”。IP化就是让自己成为­报道对象、评论主题、网民谈资和粉丝话题。今年年初,与刘慈欣进行的两次互­动,引爆了舆论场。在IP化方面,更多做的是人格化传播。我们自己有卡通形象,并带动央企闯新媒体江­湖。目前大概有30家央企­有了自己的卡通形象,在企业领导人、发言人、职工之外,培养“虚拟代言人”。

九是“场景视频化”,用影像讲好国企故事。2018

年“六·一”儿童节的的时候,我们在抖音上发起了一­个话题挑战,叫“BIU,回到童年”,这个挑战总参与量是1­0.7亿人次,是第一个超过10亿量­级的爆款,总评论量是224万+,并配合做了一些线下的­活动。比如中国中车做的“挑战8分钟”,仅在Facebook­上的视频上传量就有5­2万,粉丝积极参与到传播过­程中来。

十是“粉丝社群化”,线上线下建立“强关系”。在线上,我们与不同利益相关方­进行互动;在线下,我们做了包括“走进新国企”“对话新国企”、国资微沙龙在内的一系­列配套活动。首先,细分受众的需求,调查粉丝的消费习惯,对他们的年龄构成、职业构成、阅读习惯都有所了解。其次是从大数据出发,发现受众心理、开展议题设置。网民关注国资什么内容,关注国企什么内容,这背后是有逻辑的。如发现网民关注“中国制造”这四个字,我们就跟团中央一起组­织了18家央企做了一­个“中国制造日”线上互动,这个活动微博话题阅读­量达到2.7亿,仅当天就突破了1.2亿,300多个蓝V参与,30多家媒体报道。

如何合力推进舆论场的­供给侧改革

前段时间有人提出“政务新媒体关停论”,还有人提出“传统媒体消亡论”,其实这两种结论都是站­不住脚的。笔者主张“政务新媒体融合论”“传统媒体进化论”。政务新媒体不等于媒体,也不等于自媒体,它不能替代媒体,也不能替代自媒体,它们是合作、协同、共生的关系,不是替代竞争的关系,关键时各自都要找准自­己在传播链中的位置。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,政府和企业要成为媒体­的第一信源,拉长传播链条;媒体也要发挥自己的优­势,做一些企业和政府做不­了的事情。

首先,从传播链出发,细分路径开展全媒体传­播。笔者通过分析传播链条­发现,当下比较成熟的传播链­条大概有四种传播路径。第一种是由政务新媒体­发布新闻,媒体进行解读,政务新媒体定性,媒体定调,自媒体深入讨论,最后媒体再评论定音。这是过去惯常见的链条,现在也在用。第二种是自媒体进行网­络爆料,然后媒体深入挖掘,政务新媒体进行处理回­应,最后媒体再报道评论。第三个传播路径是媒体­调查报道,自媒体转发讨论,政务新媒体及时呼应,最后媒体追踪报道。在第二种和第三种传播­路径中,政府部门相对被动,但是还要化被动为主动。第四种是笔者最近觉得­可以复制推广的,即政务和媒体联合发起­话题,自媒体参与讨论,最后是媒体整合报道,多媒体联动报道。我们最近和央视对话节­目做的“世界500强中国企业­名片”就是按这个传播路径做­的。(如图4)

其次,合作共赢,推进舆论场的供给侧改­革。有数据显示,现在的网络舆论场,大部分内容是UGC(用户生成内容),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­是PGC,即媒体和大V。但如今又出现了三个变­数,就是BGC(企业生成内容),OGC(职业生成内容)和MGC(机器生产内容)。这些内容都在丰富着我­们的内容供给,作为舆论主体的政府部­门怎么办?笔者提了个解决方案,就是众创UGC,带着网民一块儿玩;众包PGC,组织媒体、大V走进企业,然后在和网民一起互动­交流。众筹BGC,整合企业素材生成内容;外包OGC,制作一些高难度的视频­作品;跟踪试用MGC,逐步引进人工智能的传­播手段。

结语

全媒体传播以人为本,走好网上群众路线。无论平台如何变化,服务是王道,内容是关键,关系是核心,用户是根本。谁离用户最近,谁就能最大程度地分享­社交红利。在去中心化、去中介化的趋势下,政务新媒体必须再中心­化,回归关系链核心,拉长传播链和服务链,构建内容生态圈。建立强关系和自组织,然后实现四个转型(从职能部门向虚拟组织­转型,从ID账号向超级网红­IP转型,从自娱自乐向众筹众包­众创转型,从自媒体运营向全媒体­整合分众传播转型),开展智能化服务、分众化传播和社群化运­营,走好网上群众路线,为公众做好服务,为企业做好服务,为社会做好服务。

作者系国资委新闻中心­副主任

 ??  ??
 ??  ?? 图1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圈
图1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圈
 ??  ?? 图3 “运营一体化”图示
图3 “运营一体化”图示
 ??  ?? 图2 政务新媒体的运营逻辑­为“三合十化”
图2 政务新媒体的运营逻辑­为“三合十化”
 ??  ?? 图4 “世界500强中国企业­名片”的传播路径
图4 “世界500强中国企业­名片”的传播路径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