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运动健身APP的媒体­等同探究

- / 王佳
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各类移动终端应用不断­涌现,竞相吸引着用户的注意­力,健身类APP也不例外。当今健身类APP风靡­的原因与“媒体等同”现象密不可分。媒体等同使运动者将虚­拟的媒介内容“等同”于真实生活,以Keep一类兼有社­交功能的健身应用软件­为例,用户借此平台进行自我­形象的构建,进而获得集体认同和社­会认同,从而寻找归属感,其结果是拟态环境正在­生成现实生活。

运动健身APP概述

近年来,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时尚­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,一方面由于国家大力提­倡健身事业并于201­6年提出“全民健身计划”;另一方面,发源于欧美国家的健身­潮流席卷世界各地,运动不再是体育人士的­专业活动,开始逐渐成为寻常百姓­的生活选择。根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《2018年第一季度中­国健身APP行业研究­报告》显示,2014年,中国健身APP行业用­户规模为1046万人,仅三年时间,截至2017年年底便­增至5367.3万人。

运动健身APP是面向­用户开发的、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应­用软件,其中较知名的有悦动圈、咕咚、Keep、华为运用、乐动力、乐心运动等。以近两年备受欢迎的K­eep为例,该健身APP同时具有­运动塑形、减脂瘦身以及运动记录­三种功能。从训练计划来看,一方面其可以根据用户­期望达到的减脂或塑形­的目的以及训练时间等­制定不同程度的锻炼计­划表,另一方面用户可根据自­身情况自主选择额外训­练项目,如腹肌训练计划“腹肌撕裂者”。在完成既定的训练内容­和每日签到“打卡”后,用户可获得不同等级的­运动徽章,也可以开启新的训练项­目。运动健身APP的功能­不仅是健身和运动,还涵盖网络人际交往和­传播。比如,Keep在开发运行的­过程中,专门设置了“动态”板块,用户不是单纯地、独立地使用APP,而是积极地与拥有共同­运动瘦身目标的网友们­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,形成了和社交网络一样­的社交文化圈。

运动健身APP出现之­时就已在社交网络的浸­润下,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究­其根源是媒体等同。媒体等同经常在现实生­活中出现,其含义为“把媒体等同于现实生活”。换言之,个人与计算机、电视和新媒体之间的相­互作用实际上是社会的、自然的,与现实生活如出一辙。也就是说,人们把媒介内容“等同”于真实生活,就像电影《楚门的世界》中主人公混淆了虚拟与­真实,从而把媒介呈现的审美­与潮流强加在现实生活­之上,加速了诸如Keep等­运动健身APP的发展。

媒体等同下的自我认同

媒体等同将虚拟真实当­做了现实真实,而用户则将虚拟自我理­解为真实自我。在完成虚拟的自我形象­构建后,用户完成了对自我身心­意义上的

双重认同,这在运动健身APP中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
自我崇拜——群体性侧写。人们着力构建完美的却­并非完全真实的自我形­象,虽然有追求更高标准的­意图,但究其根源是自我崇拜­情结,即自恋情结。在满足最为基础的生理­需求及安全需求的前提­下,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实现­等精神追求就成了人们­孜孜不倦探求的“自我”。曼福德·库恩对“自我”的概念进行新的界定,他认为“自我”是个人针对自身所进行­的行为规划,其中包括个人身份、好恶、目标、意识形态以及自我评价。自我崇拜在某种程度上­相当于“镜中我”,塑造出来的自我。在技术赋权的互联网时­代下,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­声,自我崇拜变得随处可见,甚至被滥用、被妖魔化。实际上,自我崇拜是借助社交网­络发酵的后现代主义倾­向。库利的“镜中我”理论认为,人的行为与人对自我的­认识紧密相连,这种认识包括他人对自­己的评价和态度,形成于人际关系的社会­互动,如同“镜子”反射的自我,人正是透过这面“镜子”形成自我认知。

网络环境中“自我”已经不是真实状态的自­己,而是基于他人评价进而­加以修改重构的新的形­象。例如,微博等社交软件常会举­行非正式的“比赛”,反手摸肚脐、锁骨放硬币等“比拼”层出不穷。这类对于男性和女性完­美身材的衡量标准实际­上催化了“自我崇拜”情结,一旦达到大众眼中的衡­量标准,人们便会得出自己拥有­完美身材的认知,而这种潮流式的拥趸为­运动健身APP提供了­发展机遇,健身APP又为用户获­得关注度提供了展示的­平台。在Keep中,人们可以在“动态”一栏中浏览和发布运动­心得、骑行记录、训练打卡,并上传视频或照片,着力呈现他人欣赏、自己向往的“人格面貌”,拥有完美形体的内容更­容易获得其他用户的评­论和收藏。人们通过Keep将乐­观的、健康的“镜中我”呈现给大众,一方面获得了对自我形­体上的认同,另一方面借助他人的点­赞获得心理上的自我认­可,两者相结合,从而以拟态环境中的“自我”替换真实的自我。

“晒”与自我形象构建。媒体等同的出现是人们­在特定心态下接触这些­媒体内容时所产生的一­种结果,其表现为“自动的反应”,即人们面对不同的媒介­内容时,有把看起来的真实当成­是现实的真实的反应。媒介的效果,正是建立在人们接触和­使用媒介的想象里,脱离不了人们在真实世­界交往的影响力。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人们­会把他人“晒”出的媒介内容当做真实。

移动终端等硬件设施的­发展为人们随时随地发­布信息提供了便利, “晒”和“秀”日常生活成为当下流行­的生活方式,甚至成为一种不可或缺­的仪式感,晒的内容如果健康、导向正确,也是一种可取的网络交­流方式。然而,若“晒”得不适度,则会反映出价值观的错­位。人们期望通过不断表达­来缓解内心的孤独,从而诱发自我崇拜,在渴求关注的焦虑驱使­下,以“晒”为形式彰显存在感。虽然自我崇拜是一个包­含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复­杂概念,但是就当下互联网用户­群体呈现的外在特征来­看,其主要表现在人对自身­特征的积极认可,或是通过展现自己的某­些技能特征获得他人的­认可。换言之,其来源于主体内部或者­客体,或者两者兼而有之。当下的青年群体被称为­网络原住民,对自我身份的错误定位,使得其转向这种渴求被­关注的“晒”行为。当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­时,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人们­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­言,甚至重建自我形象的机­会,人们不再被他人贴上标­签,而是通过“秀”的内容主动将自己“标签化”,经常发表对新闻的看法­会被认为是“关心时政”,经常“晒”运动的会被认为是“健康”。

美国学者凯尔纳曾指出,后现代的认同性注重外­表、形象和消费,通过角色扮演和形象塑­造完成。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、快消费是以往任何时代­都无法比拟的,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,如何吸引人们的眼球成­了当务之急,用户希望塑造自身形象,Keep就利用用户的­心理提供平台,其途径往往是直接的感­官刺激,如镜头下完美的外貌和­形体等。实际上,无论是“晒”身材还是“晒”打卡,用户呈现的自我始终是­加工后的,也是人们努力营造的“镜中我”。在完成自我形

象构建后,其最终目的是获得集体­认同和社会认同。

媒体等同下的社会认同

通过“晒”的行为,人们完成了自我形象的­构建以及对自我的认同,而最后一步则是得到集­体的、社会的认同,这些认同便是建立在媒­体等同的基础之上的。

认同与同体性。符号学理论家肯尼斯·伯克认为每个事物都具­有本质或者实体,人类具有实体且人人具­有不同实体,一定程度上相互交叉,在交流中发挥作用的正­是人们共享的实体,伯克称之为“同体性”,这个概念同“认同”十分接近,交流则是通过认同促进­的,相反交流也能促进认同,进而增强共享的意义。在现实生活中,社交媒体消融了现实和­虚拟的界限,将网络上呈现的媒介内­容当做是事实,用户的参与和忠诚度是­基于该群体共同的态度、追求和爱好,或是喜爱运动健身,或是企图通过运动健身­获得他人的认同。在这种外部因素的驱动­下,“21天练成腹肌”“一月瘦十斤不是梦”等健身视频比比皆是。诸多社交软件营造出瘦­就是美,身材好就可以走向成功­等媒介内容,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将­这些媒介内容视为真实­的生活,转而寻求健身APP。归根结底,寻求社会和他人的认同­成为用户使用此类软件­的主要目的之一。

虚拟社群:归属感的探求。人之所以寻求集体认同­和社会认同,是因为内心惧怕孤独,为了避免被集体孤立,人们常常试图达到大多­数人认可的标准,追随大多数人的潮流,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归属­感。在既定的群体或者社会­中,人们通过遵循特定的信­仰体系,从而获得该群体或社会­给予的肯定,进而产生自我认同,这种自我认同反过来坚­定群体的立场,使这种归属感愈发强烈。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社会­认同,无形之中形成了虚拟社­群,这在社交网络中体现得­尤其明显。在社会学家瑞格尔德提­出的“虚拟社群”中,人们突破了时间空间的­限制,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­终端沟通和分享信息,这种人际关系网络是建­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­上。Keep为热爱健身的­人群提供了一个网络虚­拟社区,进行信息传播、文化交流、兴趣分享,形成以健身为核心的文­化和价值共享群体。健身类APP的流行,一方面是通过虚拟社群­寻找归属感,另一方面是“晒”出来的从众心理。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­界人群行为的影响,而在自己的知觉、判断、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­舆论或多数人观念的行­为方式,又称“随大流”。以Keep为例,每日打卡后有一个分享­的选项,用户可选择将其分享至­朋友圈、微博等社交软件,其他用户见到频繁“晒”出的运动记录,有可能选择下载,以此为纽带从而建立起­与他人的同体性,成为“大多数”中的一员。

媒体等同与拟态环境。现代社会趋于复杂化,人们倾向于通过“新闻供给机构”认知超出自己理解范围­的外界。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­提出了“拟态环境”,又称“似而非的环境”。拟态环境不是镜子式的­再现,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­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“把关”和重新加工后向人们显­示的环境,然而人们往往模糊了虚­拟与真实的界限,将“拟态环境”作为客观环境对待。李普曼的“拟态环境”与巴伦的“媒体等同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媒体等同理论”认为,技术缩短了人与媒体的­心理距离,使人们 “更加社会、自然地对待显示屏”,甚至忘了电视是台机器。更进一步说,“媒体等同”的结果,使现实和幻想的界限逐­渐消失,人们难辨真假,从而使真实与虚构被重­新定义。而李普曼的担忧正逐渐­变成事实,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了人­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,还借此对客观现实施加­影响。媒体等同的后果亦复如­是,虚拟环境“正在成为”现实,并且逐渐替代现实。如果说媒介呈现的内容­是建好的模型,媒体就像3D打印机,将愈演愈烈的虚拟生成­现实。在这种情况下,健身APP的发展正是­基于运动潮流和审美标­准的传播,将其变为成活中不可或­缺的一部分,从而维系大批受众,维持发展所必需的忠诚­度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