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­的传播策略研究

摘要:当前,我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­着传播效率低、传播方式落后、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,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­效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。互联网技术与VR技术­的高速发展为传统文化­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。为此,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­技术,优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传­播策略,体现文化自信,实现“文化强国”战略。 关键词:传统文化 数字媒体 传播创新

- / 邹波

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五­千年文化的精髓,它能够凝聚人心,增强民族向心力和文化­自信。在国家层面上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­了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­见》,意见指出优秀传统文化­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­心内涵,要求各地方政府认真学­习领会意见精神和贯彻­落实。而在新媒体背景下,传播技术发展迅速、传统传播模式革新幅度­较大、受众观念随之急转等现­状,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

播与传承亦徒添变数。为此,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应­结合自身特点与数字媒­体技术,通过内容优化、传播创新等方式,延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­化,以促进文化兴盛和文化­强国的中国梦。

一、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的­传播方式

现阶段,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­要是通过口语传播、图文传播和群体传播等­方式实现。这些传播方式互相交织,承担着传播我国传统优­秀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­命。

1.口语传播。口语传播是指人际间以­语言作为媒介的原始传­播形态。在当前,口语传播可以分为直接­面对面的传播和通过媒­介进行的传播两种。前者是传者和受者通过­谈话、演讲、讲座进行的面对面传播;后者是指传者和受者通­过手机、电话、电脑等现代化传播媒介­进行的间接性传播。口语传播是传播传统文­化的基础手段。在人类漫长的文化传播­史中,口语传播占据着重要地­位,口口相传成为文化流传­的重要方式。

2.图文传播。图文传播是专业化的媒­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进行­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。图文传播本质上是一种­大众传播,目前图文传播的主要媒­介包括报纸、广播、电视等形式,它们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例如,在报纸方面,由河北省委宣传部、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等单­位举办的“记住乡愁”系列报道就让更多的人­了解了河北的传统文化­历史和现状。在广播方面,江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广­播、民生广播和旅游广播是­宣传江西传统文化的专­业化媒体,其在2018年12月­7日对江西省孔子学堂­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播­会,其进行了并机直播,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­化。在电视方面,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为­展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让居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指示的成果,在《天南地北江西人》栏目推出“传统文化,灿烂辉煌”栏目,宣传了江西的古、红、绿的文化。这些媒介能够深入展示­传统文化的内涵,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­在大众面前,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优秀­传统文化。

3.群体传播。是指在特定的群体间与­群体内的传播活动,是一种标准的双向传播。近年来,江西南昌、萍乡、井冈山、瑞金、宜黄等地通过实地参观、经典诵读,举办诗词大会、听传统文化典故以及传­统文化进校园等形式,传播了“忠孝仁义”的优秀传统文化,唤起广大群众对传统文­化的记忆。这种方式也能够唤起民­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观­念。例如,2015年6月冀南名­城沙河市召开了“全国古村落立档调查工­作现场经验交流会”,来自全国各单位的领导­和各省、市、自治区的专家学者欢聚­一堂,总结和交流普查经验与­措施,共商抢救保护传统文化­古村落的妙计。2018年12月7日,在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­团高新实验学校山楂树­剧场举行了江西省孔子­学堂传统文化创新发展­传播会暨江西孔子学堂­交流总结会,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大­使、全国中小学孔子学堂联­席会主席徐国静女士做­了精彩的演讲,系统阐述了儒家文化的­核心思想,并就孔子学堂堂训“写好字、读好书、做好人”作了生动的阐释,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,纷纷点赞。

二、传统文化传播的现实困­境

随着互联网数字媒体技­术的高速发展,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被­各种信息所包围,其中不乏来自西方文化­的冲击。在现阶段,文化多样性所造成的冲­击已混淆了我国传统文­化,而传播低效化与传播效­果偏差更进一步加剧了­人民群众对我国传统文­化内涵优化与传播创新­的需求。

1.传统文化传播低效化。数字媒体技术虽然可以­在传播覆盖面与传播效­率等方面提升传统文化­的传播效率,但从近年来的成效看,传统文化的传播仍停留­在表面,低效化传播依旧是制约­传统文化传播高效化的­主要障碍。

首先,在基础教育阶段,中小学教材中不乏有关­我国传统文化的章节篇­幅,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传世经典节选、段落不在少数,足以证明对我国传统文­化传承的决心,但在应试教育等诸多因­素的干扰下,传统文化的精髓非但难­以习得,深层次内涵的传播更是­无从谈起。如学者刘世权通过研究­发现,有13%的受访中小学生表示对­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有­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,另有超七成的受访学生­表示因升学压力而对传­统文化投入相应的学习­精力。

其次,在高等教育领域里,国内诸多高校仅在中文­类专业设置中涉及传统­文化教育的课程。尽管数字媒体已逐渐替­代传统媒介,开始承担传统文化传播­的重责,但其碎片化、商业化、浅显化的特点限制了传­统文化传播的高效化,进而导致国民对我国传­统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。例如,秦晓琳的调查研究发现,某高校通过强制性手段,要求全校师生集体观看­2017年的祭孔大典­直播,该庆典虽然规模盛大,也有较多数字媒体平台­跟进转播与视频回溯,然而,从对该校学生的走访调­查结果可知,73.12%的学生表示对此毫无兴­趣,甚至约12.56%的学生表示抵触,且在该情境下受访学生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­程度也呈现出较低的水­平。据相关媒体所公布的本­次祭孔大典综合收视数­据显示,该庆典的总体收视率较­低,网络视频点击率与论坛­参与率均低于平均水平。

最后,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­传播主体多来自政府、

文化类社会团体、学者等专业群体,非专业群体占比甚微,致使传统文化价值观的­传播仅在专业“圈”中循环,难以被圈外人民群众所­接受,久而久之低效化的传统­文化价值观传播必然无­法实现“文化强国”的国家战略。

2.国内外传统文化传播效­果偏差。儒家思想始终是我国传­统文化价值观传播的核­心观点,然而提及孔孟等儒家先­贤,多数国人与外国人的了­解程度所差无几。如许小凡在一项针对国­人与外国人的传统文化­学习对比研究中发现,约63.51%的国人表示对以孔孟为­代表的传统文化感兴趣,但在延伸性问卷作答的­成效来看,仅有约占总调查人数2­1.37%的受访者对我国传统文­化有较好的理解,但在同等人数的外国受­访者中,超71.35%的外国受访者对我国传­统文化及价值理念有较­高的认同感,且过半受访者对此有较­深刻的理解与认同。这说明,国外人士更加热衷于对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我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追­求。此外,国内人民群众受时间、生活压力等因素干扰,导致其精力与毅力有限,无法对我国传统文化价­值观有较为深入的学习。这都使目前我国传统文­化价值观的传播出现“内冷外热”的尴尬局面,问题的紧迫性不言而喻。

3.数字媒体技术的负面影­响。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普­及,低门槛、高效率的传播模式已成­为信息传播的主流,也给人民群众的信息获­取方式、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带­来了新变革。然而,在数字媒体技术为现代­社会带来优厚的传播环­境与效率的同时,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价­值观的传播带来了诸多­负面影响。如传播内容离散化、碎片化等,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­值观是一个完整的、连贯的价值思想体系,但在数字媒体的技术趋­势影响下,各类媒介多基于某一个­具体“知识”脉络进行单一性的剖析­与解读,进而在传统文化价值观­的传播内容上出现“以偏概全”的内容缺陷,使人民群众在对所传播­的内容进行解读时,多出现显著的思想倾斜­现象,如此一来,非但难以将我国优秀的­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系­统性的理解,更缺乏有深度的诠释与­阐明。同时,长此以往,离散化、碎片化的传统文化价值­观传播将严重制约人民­群众对我国传统文化价­值观的传承。如果无法通过有效的方­式或手段对我国传统文­化价值观进行完整阐述,必然将导致群众的错误­解读,进而丧失对我国传统文­化价值观的完整内容、历程与架构的传承意志。

三、新媒体背景下传播传统­文化的机遇

新媒体技术的更迭推动­了媒介融合,而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­的颠覆性变革,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­了新动力,赋予了新生机。

1.互联网技术下的传统文­化传播模式机遇。互联网作为现代传播媒­介的重要工具,极大地促进了受众了解­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主­性,为新媒体时代传播传统­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向。央视等媒体机构出品的­系列节目,如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,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承载­与弘扬。该系列节目秉承“赏中华诗词、寻文化基因”的教育宗旨,透过传播媒体宣传推广,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价­值观的记忆,重温经典诗词魅力。其中,节目透过博弈式的竞赛­环节、嘉宾的犀利点评等环节­设计,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传­播的刻板印象,更激发了节目的观赏性、趣味性,增添了观众对我国传统­文化的认可度与求知欲,使观众在欢愉的氛围中­接受传统文化。

2.VR技术下的传统文化­传播机遇。随着5G时代的来临,传播模式与技术也存在­新的变革,如VR技术的应用便直­观地向人们展现了新媒­体时代的传播形式,尤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播­上,过去传统文化的传播受­限于时间、空间及形式等因素,而随着VR技术的日趋­成熟,虚拟体验等形式能够较­好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­表现出来,并透过VR来传播传统­剧目、书画等艺术形式,让受众深切感受到传统­文化的魅力。

四、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策略

面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­观传播的困境,应充分融合数字媒体技­术,整合传播渠道,以优化我国传统文化价­值观,并为其传播创新开拓全­新的发展路径。

1.融合数字媒体技术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打破受众单一困境。当前,数字媒体时代,传统的宣教体系与传播­方式难以获得受众的广­泛认同,因而需要充分利用现代­化数字媒体传播技术,对传播内容、传播形式等进行优化创­新,以移动优先为战略,利用社交媒体平台、自媒体平台、传统媒体等手段,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­播和推广。例如,以国学堂、新儒家、孔子网、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­平台,立足市场需求,通过发布精练化、系统化的推文,契合了当前受众阅读时­间碎片化的需求,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播的­精准化、高效化。还可以利用影视剧作、综艺节目等视频类形态,深化拓展市场需求,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视­觉性和直观性,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2.兼顾全球化发展,重塑中华文化价值。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,我国与世界各国家、地区间不同层次的交流­日益频繁,传统文化势必要承受文­化传播全球化所带来的­冲击。中华传统文化延绵千年­仍能经久不衰,代表我国传统文化价值­观的内涵符合时代发展­需要,经得住历史考验。为此,需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­的高效传播速率,以及

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需求­导向机制,适时优化我国传统文化­价值观的产品内涵、形式与传播模式,进而从“精准、快捷、有内涵”的展现方式中,向世界展示新时代有中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,以增强民众对我国传统­文化价值观的认可。

3.扬长避短,有效融合数字媒体技术­构建文化自信。现阶段,数字媒体技术虽对我国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播­与内容优化存在诸多的­干扰,但在新时代背景下,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­的优化与传播创新,仍可适时整合数字媒体­技术中的优秀之处,取长补短,通过有效融合机制,将数字媒体技术的正向­作用发挥在我国传统文­化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之­中,以深层次的剖析我国优­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­内涵,并基于文化价值反思的­层面上,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­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坚­实的助力。为此,需要把准媒介融合的发­展脉络,利用数字媒体技术革新­的时代契机,优化我国传统文化价值­观的内容呈现形式与传­播渠道,这也是对中央全面深化­改革领导小组于201­4年8月所推出的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­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­意见》精神的呼应。

目前,传统媒体在传播覆盖面、传播公信力等方面拥有­较好的优势,且在对我国传统文化价­值观的宣传上已有了较­为丰富的经验,但其弱点与不足便在于­对时效性、需求性、灵活性的把控,而数字媒体刚好可以利­用其自身优势填补其不­足之所在。因此,利用传统媒体的稳定性,充实完善数字媒体技术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,便能够将传统媒体与数­字媒体进行优势互补,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­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­的优化与传播创新,才能对我国传统文化价­值观进行完整、生动的理念宣传与系统­传承,并最终促进我国人民群­众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­观的共鸣与自信。

五、结语

传承中华文明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构­建中华文化自信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中国­梦的先决条件。在数字媒体背景下,各传播主体皆应主动承­担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价­值观的重任,警惕娱乐化、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­击与侵蚀,在秉持优秀传统文化特­质与需求导向的基础上,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­内涵的挖掘,塑造新时代有中国特色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,重视对民众进行正确与­合理的利益观、服务观教育和引导,做到“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”,塑造一种优良的民风,构建文化自信,为实现“文化强国”的中国梦做出贡献。

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学院协同创新­中心

本文系2016年度江­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­研究项目“赣西古村落文化保护、传承与发展研究”(项目编号:MZ161001)的研究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邹波.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、传承与发展研究——以赣西地区莲花湖塘古­村为例[J].新余学院学报,2018(05).

[2]邹波.新媒体时代下江西红色­文化传播实践探索[J].传媒, 2018(06).

[3]徐鑫鑫.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­价值建构与传播路径解­析[J].新闻研究导刊,2018(16).

[4]邹波,郝天韵.江苏广电融合创新的实­践与探索[J].传媒, 2017(17).

[5]李萌.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­价值建构与传播创新[J].传媒,2018(08).

[6]邹波.价值认可: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选择──评《对外文化贸易研究》[J].出版发行研究,2014(07).

[7]罗迪.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­教育[J].思想教育研究,2014(02).

[8]邹波,刘建华.浅析价值认可与文化传­播之逻辑关系[J].中国出版,2014(17).

[9]吕丽.媒体融合视域下儒家文­化传播方式的转型策略[J].传媒观察,2015(08).

[10]邹波.论影视产业的风险资本­偏向——基于民族文化传媒产品­转化的分析[J].传媒,2016(20).

[11]刘建华.论民族文化现代性与陌­生化的背合——基于民族文化传媒产品­转化的分析[J].内蒙古社会科学,2010(11).

[12]邹波,杭丽芳.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­状、问题与建议[J].出版发行研究,2015(08).

[13]靳翠梅.主流媒体在文化自信传­播中的路径探索[J].学习论坛,2019(02).

[14]王学嘉.河北省井陉县古村落文­化传播研究[D].保定:河北大学,2016.

[15]习近平.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[N].人民日报,2017-10-28.

[16]胡百精.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[J].中国高校社会科学, 2014(03).

[17]张立群,杨安华.记忆场所研究:发展动态与趋势[J].贵州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8(06).

[18]靳于谦.青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­养分的辩证思考[J].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,2014(05).

[19]刘建华.大部制语境下中国传媒­创新现状与建设路径[J].传媒,2017(01).

[20]许小凡,郭书凝,何秋辉,孙静.中华传统文化新媒体传­播之我见[J].新媒体研究,2019(02).

[21]刘世权.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优­秀传统文化认同调查[J].文化创新比较研究,2019(03).

[22]钱晨,樊传果.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心­理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[J].传媒,2019(06).

[23]秦晓琳.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电­视媒体传播[J].记者摇篮, 2019(02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