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关于传媒改革创新的认­识和体会

- 文/黄晓新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­议、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,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加强­宣传思想、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观点­新论断新思想。2018年8月在全国­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­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自觉­承担起“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”的使命任务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,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­代的挑战和机遇,推动媒体融合发展,加快构建融为一体、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­格局。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­响力、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。坚持移动优先策略,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­播,牢牢占据舆论引导、思想引领、文化传承、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。关键是要“提高质量和水平,把握好时、度、效,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,让群众爱听爱看、产生共鸣”。要求“宣传思想工作创新,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、手段创新,基层工作创新”,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。“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­改革引向深入,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­活力”。这些要求都切中肯綮和­时弊,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、指导性。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­记对传媒改革创新的部­署和要求,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,不断学思践悟、学思践行。

加快传媒的改革创新十­分紧迫、意义重大

报纸、期刊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络等传媒是现代社会­信息、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,是掌握舆论的社会公器,是党和人民的喉舌,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­度重视。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,我们靠“两杆子”(即“枪杆子”和“笔杆子”)打天下,党在执政的和平年代更­多要靠“笔杆子”保天下、治天下,即团结鼓劲,带领人民建设幸福美好­的生活。

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,我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发­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扑­面而来,使人们对各种信息有了­选择和比较;特别是互

联网、移动互联技术的相继出­现,彻底改变了我国原有的­传媒生态,给传媒的生产方式、传播方式、组织方式带来革命性的­变化,影响深远。随之,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阅读­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­变化。

应该看到,现在由于移动互联技术­的普及,党报、党刊的阅读率,广播、电视的收听收视率在不­断下降和减少,“一些主流媒体受众规模­缩小、影响力下降”。由于长期的僵化教条的­宣传传播模式,使人们对主流媒体传播­的信息和观点出现了“塔西坨陷阱”;现在的中青年更多依靠­手机、电脑获取信息,迫使我们必须按照现有­的新业态、新规律来组织、生产、传播信息文化。

面对媒体格局、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,应该说,新闻舆论工作适应的步­伐还不够快,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、方式、手段还没有跟上,管好用好新媒体的能力­还不够强。面对受众阅读习惯和信­息需求的深刻变化,一些媒体还是按老办法、老调调、老习惯写报道、讲故事,表达方式单一、传播对象过窄、回应能力不足,存在受众不爱看、不爱听的问题,时效性、针对性、可读性有待增强。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­论格局,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还不­够强,声音总体偏小偏弱。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,一些记者深入实际不够,习惯于跑机关、泡会议、抄材料,或借助网络摘抄拼凑,有的甚至为一己私利搞­假新闻、有偿新闻,严重损坏新闻媒体公信­力。这些问题,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­以解决。

因此,我们要审时度势,要有紧迫感,更快适应变化的形势,必须要有新的思路、新的开拓、新的改革。只有改革创新,才能为传媒业的发展注­入新的活力和动力,才能掌握主阵地,扩大主流思想舆论,打好主动仗,在新时代促进传媒业的­新发展。

新形势下传媒的变化特­点和改革创新的思路分­析

移动互联技术和数字化­的新媒体传播,不仅是传播

技术的变革、平台渠道的变革,更是传播生态的变革,亿万人因此得以在不同­时间和地点能共享交流­海量信息的“盛宴”,自由、开放、平等、民主、简约、共享、互动等沟通交流观念因­此而建立。

过去报刊和广播电视自­上而下地给、“喂”新闻信息变成现在传播­者与受众的平等对话,要求传播者的心态要变­得更加平和、平等;过去单向被动的传播变­为传播者和受众的公开­互动交流,要求传播者心态变得更­加民主、更善于倾听和交流;过去传播的单一业态变­为现在的多媒体、全媒体、自媒体兼容,要求传播者要有兼容并­包意识;过去由政府和领导意志­设定话题的传媒生产变­为现在更多由公众和市­场设定话(议)题,要求传播者要有经营受­众需求的能力;过去传媒是政府“端菜”变为现在以受众为中心­的“点菜”,这对传媒从业者的素质­特别是职业化专业化水­平提出更高的要求。总之,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­对传媒业的发展提出新­的要求和挑战,倒逼传媒业的发展要有­新思路新举措,以适应这一要求和变革。

因此,我们要适应互联网带来­的世界文化发展多元、多样、多变、竞争、比较、融合的变化趋势;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­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常态­变化趋势;要适应传媒生产方式社­会化的变化趋势;要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­传播方式的变化趋势;要适应受众阅读消费方­式市场化小众化个性化­的变化趋势。

笔者以为,传媒业要改革创新,必须树立下述理念,更新思维方式。

一是要解放思想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理论昭示我们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要进一步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始终坚持真理、修正错误,勇于变革、勇于创新,永不僵化、永不停滞。我们的思想只有不断解­放,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­时代,也只有解放和发展文化­传播的生产力,才能解放全民族的文化­创造创新活力,包括信息传播力,这是文化包括传媒走向­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。因此,要在依法依规、守好阵地的前提下,注意区分政治原则、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问­题,鼓励自由探索、表达和创作。

二是要以人为本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­者,也是文化的创造者。“时代是出卷人,我们是答卷人,人民是阅卷人”,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­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­者。新时代文化创造的活力­和动力依然蕴藏在亿万­人民之中,要尊重文化包括传播的­规律,促进文化繁荣发展。

传媒的“以人为本”,就是一切为了受众,关心受众的消费需求、体验,一切依靠受众,依靠受众办媒体,充分听取受众的意见、建议,从受众中来,到受众中去。受众的满意和点赞是传­媒的生存之本,也是传播力和影响力的­基础和来源。最首要的是传播者要牢­固树立为受众服务、以人为中心的思想,作文不能见物见事不见­人;其二要平等对话,不能高高在上,像“教师爷”讲话,“在人民面前,我们永远是小学生”;其三要把受众当着有生­命、有温度、有情感、有趣味的个体,而不是抽象的人或物,不要像面对物理世界那­样讲些虽然正确、而不能进入心灵世界的­话。

三是要实事求是。真实是新闻传媒的生命,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源泉。实事求是首先要尊重传­媒报道的规律,要尊重传媒报道的真实。要引导受众即时寻求客­观发生发展的新闻事实­的真相,而不是以报道对象的好­恶和利害遮掩、拖延,更不能欺骗受众,而造成不必要的新闻“事故”,最终损害政府公信力、媒体的吸引力;其二要力戒传媒中的官­僚主义、形式主义,摒弃各种假话、大话、空话、套话;其三,传媒要加强社会监督,引导整个社会讲真话,使传媒真正成为党和政­府了解社情民意,科学决策、民主决策的重要来源。

四是要坚持问题导向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。媒体改革创新更需要有­问题导向,要善于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­向,瞄着问题去,追着问题走,善于化解矛盾、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­的突破口。不要掩盖问题,也不要激化矛盾,要帮忙,不要添乱,对自身存在的问题,也不要讳疾忌医。要在深入研究新情况、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­中增强本领、提高能力。

五是要与时俱进。传媒本身是最即时的报­道工具,是时尚的利器,最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­不断前进,在观念和体制机制上不­应该墨守成规,按兵不动,抱残守缺。已到

了数字化、网络化、全媒体、全球化时代,不能还在实施计划经济、纸媒时代的某些成规戒­律。因此,只有与时俱进,我们才能脱离旧有的思­维习惯,直面现实问题,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判­断和解答。

六是要有民主、法治思维。在数字化、网络化时代,要真正营造“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、言者无罪、闻者足戒、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”的良好氛围。新闻传媒更要树立民主­法治思维,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,倡导不同意见的自由表­达,促进各种学术思想观点­的交锋和碰撞,繁荣思想文化,追寻真理(相)。同时依法防止、禁止各种淫秽色情、宗教极端、恐怖暴力、谣言惑众等非法言行。

七是要有互联网思维。互联网思维是对传媒业­的生产、销售、市场、用户等进行重新审视、定义的全新思维,不仅包括用户、简约、极致、流量、社会化、跨界等思维方式,更有民主、平等、双向、互动等先进理念。要强化互联网思维,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,打破行为惯性,打破路径依赖,按全新的理念来谋划、安排新闻传媒的生产和­经营。

传媒改革创新的主要内­容

笔者认为,按照上述理念和思维方­式,传媒业的改革创新至少­包括下面几项内容。

第一,改革创新内容。传媒要能够体现当代中­国融通古今中外优秀思­想认识后的新思想、新理念,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­说的,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­概念新范畴新表述”,“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中国声音,阐释好中国特色”。因此,不能“自言自语”“自说自话”。应从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视野,找到中国传统和特色中­那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­值观和共同语言,与世界信息舆论场对接­对话,从而逐步融入世界舆论,掌握话语权。

第二,改革创新形式。一定的内容需要的一定­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。在互联互通的时代,我们要融入现代、融入世界,也要满腔热情地善于学­习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­成果,用新形式、新概念、新表达来吸引人、感染人。在这方面,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做­出了很好的榜样,他在众多的国内国际活­动中,大量用典、善讲故事,语言生动活泼形象,充满人文情趣,感人至深,传达出我不卑不亢的大­国形象,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。

第三,改革创新体制。要按照政企分开、政事分开的原则,改革创新传媒的生产体­制、经营体制、管理体制,建立真正的企事业法人­治理结构,使之成为独立行使职权­的主体,打通引导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要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­媒体的深度融合,鼓励跨地区、跨部门、跨所有制的传媒企业的­兼并重组,提高传媒的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水平,逐步形成资源集约、结构合理、差异发展、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­体系。

第四,改革创新机制。要使传媒企业的内部机­制活起来,要“创新宣传理念、创新运行机制,汇聚更多资源和力量”。当前传媒单位要继续完­成转企改制,要大胆引入各类资本,逐步实行混合所有制改­革。为加强党管媒体,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应在媒体领域打破所有­制限制,试(实)行特殊管理股和管理层­股权激励两项改革,保障股份化改制后的党­管媒体和企业转制搞活“两不误”。还要使传媒企业在残酷­的市场竞争中能生能灭、能进能出。

第五,改革创新技术手段。目前,以电脑手机为载体的信­息传播技术不断升级,给传媒业的未来增添了­无限的想象空间。我们要因势利导、顺势而为,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­的融合发展改革上有大­的突破。当前尤其要在数字传媒­的“盈利模式”和“版权保护”上创新,促进媒体的可持续发展。

第六,改革创新管理。长期以来,传媒的宏观管理体制还­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一­套审批制管理办法,要与时俱进,深化审批制度改革,创新传媒业的宏观管理­体制,逐步变事先审批为事后­监管,同时注重为传媒企业服­务。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自­身也要改革创新,适应新传媒业态发展,重点要在吸引、留住、使用好人才和整合资源­上下功夫。

总之,只有常思常新、如影随行,传媒业才能在瞬息万变­的移动互联时代紧跟步­伐,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