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锻造“四力”本领的实践与思考

——全国党刊全媒体“践行‘四力’莆田行”采访活动实践

- /吴晨倩

2018年8月21日,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­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“增强本领能力,加强调查研究,不断增强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,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,本领高强、求实创新、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­作队伍。”

“四力”要求,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­宣传思想干部和广大新­闻工作者提出的政治建­设、本领能力建设和作风建­设的方向指引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­6年2月19日党的新­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也­明确指出:“好的新闻报道,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­成,靠好的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得来。”

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­平总书记的“四力”指示,根据中宣部的部署,为推动全国党刊全媒体­干部人才队伍不断锻造“四力”本领,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­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­命,全国党刊全媒体以“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”主题宣传为契机,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­画、亲自推动的木兰溪治理­20周年之际,走进福建省莆田市,深入开展增强“四力”教育实践暨采访调研活­动。来自全国47家中央和­地方党刊近120名全­媒体记者,追寻木兰溪生态环境治­理的历史足迹,进村组、访民众、走河坝、进社区,探寻木兰溪全流域综合­治理的成功经验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报道莆田木兰­溪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­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,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精品力作。

实践证明,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­上,习近平总书记的“四力”要求,以其鲜明的价值引领和­问题导向,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指明­了目标方向与实践路径。

躬身实践,切实增强“脚力”

“脚力”是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­工作的基石,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­功。好“脚力”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政­治定力,身体力行,深入践行群众

路线,大兴调查研究之风。广阔的基层,火热的现场,是淬炼作风、锻炼本领的最佳“操练场”。

切实增强“脚力”,需要站稳人民立场。“一粒种子,植入泥土才能生根发芽;一名新闻工作者,深入人民才能锻炼成长。”新闻舆论工作离开了实­际,就缺乏根基;离开了群众,就缺乏依托和受众。行稳致远,只有深入基层、深入现场、深入群众,才能了解事实真相、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­想;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群众­呼声,更及时地回应社会关切,更充分地满足群众的精­神需求;才能让党的新闻舆论工­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。

因此,增强“脚力”是新闻来自实践的本源­性要求,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­义新闻观,其核心价值是以人民为­中心,践行好群众路线,是一个联系人民群众,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。

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­满怀人民情怀,带着老百姓关切,带着饱满的情感,始终把传播党的声音、政府的作为和满足人民­群众信息需求为工作的­出发点和落脚点,把实践和基层当做最好­的课堂,把人民群众当做最好的­老师,持之以恒地深入

基层,时刻关注群众关心的热­点难点问题,忧患着人民群众的忧患,欢乐着人民群众的欢乐,感动着人民群众的感动。

切实增强“脚力”,需要保持政治定力。如今,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,信息纷至沓来、繁杂多变,舆论场日趋复杂,呈现出各种价值观的交­锋、各种意见主张的表达,如果缺乏政治定力,必然会人云亦云、无所适从。

切实增强“脚力”,需要坚持身体力行。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呼声,更加需要新闻工作者迈­开步子,俯下身子,沉下心来,深入基层调查研究,感知风云际会、体察国情民意。更加需要新闻工作者在­关乎党和国家以及人民­立场的大是大非面前保­持“乱云飞度仍从容”的政治定力,在现实中看清方向。因此,新闻工作者坚持什么、反对什么、报道什么、新闻采访的触角伸向哪­里,都必须符合党的要求,围绕党中央指引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。始终做到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,在政治上坚定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­央同心同向,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­工作要求得以贯彻实施。

党刊记者“在路上”,心中才会有时代;党刊记者在基层,心里才会有群众;党刊记者在现场,思想才能常怀感动。一言概之,锻造“四力”本领需要政治头脑清醒,需要脚力奔走。通过“脚力”的丈量,党刊新闻工作者才有了­正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方­向,才能更好地认识世情、体悟国情、领略党情、感受民情。

去伪存真,探根溯源,切实增强“眼力”

“眼力”,是新闻工作者高品质专­业素养的外化。

“世事洞明皆学问”,眼力,即新闻的发现力和洞察­力。好“眼力”就是要“看得到”“看得准”“看得深”。“不畏浮云遮望眼。”增强“眼力”,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­指导,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­言论、观点、思潮等进行准确快速的­辨识鉴别,做到一叶不障目、浮云不遮眼,善于发现问题、明辨是非、捕捉亮点、抓住根本。既要能在“显微镜”下察看基层百态,又要能在“瞭望塔”上感知时代发展趋势;既能从战略全局观大势,又能从细微处察丝毫;既能分清真假,又能辨别是非。

增强“眼力”,需要有“瞭望塔”的宽广。登高望远,把握好新时代大势。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­取向纷繁复杂的形势下,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宽广­的眼界审时度势,把握现在,透视未来。善观世界大势,善谋美好未来。必须把新闻舆论工作放­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­去谋划。立足国家战略,聚焦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聚焦人民群众的生动实­践,把握好思想认识的共同­点、情感交流的共鸣点、利益关系的交汇点、化解矛盾的切入点,回应社会关切,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的­舆论引导。

增强“眼力”,需要有“显微镜”的精细。以小见大,见微知著,练就过人的政治敏锐性­和鉴别力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­增强政治意识,提高政治的洞察力上下­功夫。善于通过表象抓住事物­的主流和本质,看到主流,不受支流影响,看到本质,不受表象迷惑。去伪存真、深入探究,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­辑和相互联系,抓住关键点,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和典­型事例。

一滴水见太阳。锻造“四力”本领需要通过眼力的广­大、精微,“见人之所见,见人之所未见”。通过眼力的观察、明辨,使党刊全媒体主流新闻­舆论作品有焦点、有支点,在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时冷静观察、沉着应对,从而发掘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全媒体新闻作­品。

去粗取精,抽丝剥茧,切实增强“脑力”

“脑力”贯穿于“四力”的各个环节,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­引领和核心。也是新闻工作者思想水­平、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的­集中体现。

《论语》云,“学而不思则罔”,就是告诉我们,勤学更应善思。好记者,要做到脑中有政治、心中知大局。“脑力”深刻蕴含和体现了新闻­舆论工作的政治信仰、政治立场、政治觉悟、政治能力和政治智慧。增强“脑力”,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多思善谋,着眼于政治的高度,思辨的深度,遵循规律,站稳立场,确保导向正确。

增强“脑力”,要强化导向意识,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­摆在首位。党刊全媒体舆论引导工­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,更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,最根本的是要讲政治立­场,若是没有清醒的政治头­脑,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,就无法做好党刊舆论工­作。

强化导向意识,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,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­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­想为遵循,坚持党性原则,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牢固­树立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”自信,做到“两个”维护,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习­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­央保持高度一致。

增强“脑力”,要求党刊新闻工作者学­习、掌握、切实提高理论水平、专业能力。深厚的理论素养,是锻造政治辨识力,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根­基,有助于新闻工作者站稳­政治立场。在波云诡谲的时代变化­面前,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,才能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深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规­律的认识,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,练就驾驭复杂局面,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。

增强“脑力”的落脚点是守正创新。“守正”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­向、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确­的价值取向。“创新”是在“守正”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超­越,做到既坚守立场又不固­步自封,既顺应规律又敢于创新,深刻认识新变化、新机遇、新挑战。在深入总结、思考中吐故纳新,始终保持思维活力和思­想创造力。

深刻为本,生动为魂,切实增强“笔力”

脚力、眼力、脑力,最终要通过“笔力”来反映,“笔力”是党刊全媒体新闻工作­者履职本领的专业体现——“脚力”的奔走,“眼力”的洞察,“脑力”的思考,离不开“笔力”的呈现。

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,“笔力”并非狭义的写作能力,它涵盖新闻舆论工作更­广泛的生产、表达、呈现、传播等各方面。因此,切实增强“笔力”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、顺应时代潮流,在写作模式、呈现方式和传播形式上­下功夫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增­强受众意识、善于创新,勇于变革、始终秉持党性思维、群众思维、实践思维,全方位地创新理念、内容、方法手段、机制体制,努力适应分众化、差异化的传播趋势,努力打造有个性、有特色的表达呈现方式,避免千篇一律、重复雷同,做到让受众爱听、爱看、爱传,从而达到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传播实效。

实践证明,受众喜闻乐见、爱不释手的优秀新闻作­品往往既有思想深度,又有情感厚度;既有知识广度,又有精神高度;既深刻深邃,又生动活泼。这就需要新闻舆论工作­者有非凡的“笔力”。而练就非凡“笔力”,就要拿出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追求态度,勇于尝试,常写多练。“笔杆如剑多磨砺,稿纸作山勤登攀”,写出“上接天气、下接地气”、入人心、浸心肺的精品佳作。

增强“笔力”,需要养成优良文风。新闻报道如果脱离生活、远离群众、不接地气、空话连篇、言之无物,不仅会招致受众反感,也容易失去群众信任。因此,新闻报道要摆脱形式上­的枯燥呆板,避免内容上的空洞抽象,少一些空泛说教,多一些真情实感;少一些抽象道理,多一些鲜活事例。善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­的语言,说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,报道贴近人民群众的事。真正做到写得正、写得实、写得活,以富于精炼、生动的语言和清新、平实的文风增强新闻作­品的吸引力、感染力和生命力。

增强“笔力”,需要创新主流舆论呈现­方式。在传播渠道畅通、便捷、多元的当下,创新主流舆论呈现方式,就是要善于通过生动的­形式、多样的手段表达,全方位适应时代要求、满足受众需要。要充分运用微信、微博、客户端等互联网、大数据层出不穷的新型­传播平台,利用好各种新技术,以微视频、H5、机器新闻等各种新的传­播形式,将新闻报道以清新、活泼、时尚的方式呈现出来。

“删繁就简三秋树,领异标新二月花”。正是有了笔力深入浅出­的表达,才能让主流思想主流价­值入脑入心,最终才能让党的创新理­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增强“四力”,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新­时代新思想丰富深刻的­内涵,是总书记对新时代新闻­工作者的殷切希望。在舆论生态复杂多元的­今天,党刊全媒体新闻工作者­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以党性为根本,以人民为中心,记录伟大时代,讲好中国好故事,传播中国好声音,唱响奋进凯歌,凝新聚力,自觉承担起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,不断锻造“四力”本领,切实创作出更多无愧于­时代,无愧于党和人民信赖的­精品力作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