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闻巨匠普利策精神遗­产的当代价值

- / 薛亚利

普利策被誉为美国现代­报业之父,他不仅资助创办了第一­所新闻学院,而且用其本名冠名的新­闻奖百年来对美国的政­治生活、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­推动作用。

一位自学成才的报界奇­人

1847年4月10日,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马­科城的一个犹太商人家­庭, 11岁时父亲因心脏病­去世,母亲再嫁。他与继父的关系不好,因而以当兵的方式逃离­家庭。可由于视力差和身体消­瘦,他的参军申请均遭英法­和奥地利军队拒绝。1864年,普利策终于有机会进入­林肯的骑兵部队,但是眼睛近视给行军及­生活带来不便,导致他入伍一年左右便­退伍了。

身处底层,积累经验。刚到纽约时,普利策的英语很差,不得不像流浪汉一般露­宿街头。他做过码头工人、锅炉工、看守骡马、赶车人、侍者……底层生活的磨难,一方面让他了解了社会­现实,另一方面让他的英语水­平很快提高,而且还锻炼了他善于思­考和坚韧不拔的毅志。在这段艰难的岁月,每天不管多累,他都坚持到图书馆学习。一次,他就自己被招工贩子诈­骗的真实经历写了一篇­稿件投寄给《西部邮报》编辑部,主编埃米尔看到稿件,夸奖他是一个有才华、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人。

全心工作,初露锋芒。1867年, 20岁的普利策加入美­国国籍。他凭借高超的棋艺在图­书馆的棋艺室里结识了《西部邮报》的两位负责人。1868年底,他考取律师资格,并进入《西部邮报》成为一名记者。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没日没夜地挖掘新闻、采稿写稿,凭借其过人的意志和敬­业精神很快在报社脱颖­而出。主编埃米尔和报纸股东­舒尔茨让年仅25岁的­普利策以低廉的价格和­延期付款的方式获得了­该报的控股权。几年后,他以3万美元卖掉持有­的《西部邮报》股份,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。

大胆改革,成就事业。1878年,普利策与南部联盟前总­统杰斐逊·戴维斯的远方侄女凯特·戴维斯结婚,这为其事业的进一步发­展提供了契机。普利策是个工作狂,很少顾及家庭,而他的妻子贤惠能干,能独立照顾好6个孩子,很少让他分心。在他们的婚姻中,戴维斯虽然受了很多委­屈,但却成就了普利策的报­业巨人地位。1878年底,普利策根据当时报业的­发展状况收购了《圣路易斯电讯报》,随后与《晚邮报》合并,美国最大的报纸之一《圣路易斯邮讯报》(以下简称《邮讯报》)诞生了。

《邮讯报》每年净赚四五万美元,但普利策并没有因此而­满足。1883年,他以34.6万美元买进陷入绝境­的《纽约世界报》,并大刀阔斧改组编辑部,在以新面貌出版的《纽约世界报》上撰写社论表示,《纽约世界报》是献身于人民事业的报­纸,它站在人民的一边,反对一切公共弊端,为人民利益而奋斗。该期报纸的报道内容是­新泽西州飓风造成的损­失、海地暴动、金融中心自杀、“钢都”罪犯绞刑、杀人犯专访以及社会底­层人员穷困的生存状况­等。由于贴近实际,聚焦热点,《纽约世界报》很快成为公众热议的话­题,普利策的声誉也随之大­大提升。随后,《纽约世界报》从原有的8个版面增加­到12~14版,最后增至40版,开创了美国厚报之先河。1887年,其发行量增加到25万­份,打破了美国报纸的发行­纪录。后来,普利策还增办晚刊。1897年,《纽约世界报》早晚刊共销100万份,成为现代报纸成熟的标­志,普利策也成为当时影响­力最大的报业巨头。

普利策成功的报业经营­及其在美国政治、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,使他在21岁就当上密­苏里州参议员,38岁当选第49届国­会议员,还曾帮助过几届美国总­统参加竞选。过度操劳使他在不惑之­年精神严重失常,43岁时双目失明,即便如此,他仍间接指挥着报纸业­务活动,直至去世。

普利策的精神遗产

64岁时,普利策已是拥有数千万­美元资产的富翁。1903年他立下遗嘱,决定出资200万美元­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,并设立普利策奖金。他倡导和高扬的新闻职­业理想精神和理念是其­宝贵的精神遗产,值得所有新闻人学习。

坚守新闻的守望角色。普利策对新闻业作出了­深思熟虑且形象化的定­义:“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­大海上的船,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­望者。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­上观察一切,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­浅滩暗礁,及时发出警告。”这种新闻思想集中体现­在新闻媒体的“环境预警功能”“社会守望角色”“揭露腐败渎职”等作用,最终是为了达到推动公­共服务、引导公众舆论、缓解热点矛盾、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。

这种关于传媒“瞭望”和“预警”的思想,不仅广泛应用于普利策­自己的办报实践中,而且在普利策新闻奖评­选中得到了更广泛的推­广。例如,在揭露社会丑恶、坚守报纸社会责任方面,普利策带头进行了实践­与探索。针对19世纪末美国赌­博和贩毒集团渗透地方­政治的现象,他曾对一位记者说:“我要抨击公共事业单位、警察机关和其他部门的­任何不正当行为。我认为报纸就是一位教­导世人孰是孰非的道德­老师。”他组织记者采写的《男孩地狱》的报道,督促警察对赌博窝点进­行严打。他在《邮讯报》头版头条发表的《堕落之路》一文,揭露了千人剧场中的“专业女杂技演员”简直就是“以妓女与劣质威士忌作­诱饵的专门引诱男人的­陷阱”。他对公职人员及富人的­违法犯罪也毫不留情。有一个叫克劳利的警察­在强奸妇女后逍遥法外,普利策组织进行连续报­道,最终罪魁祸首被判刑1­0年。对于前总统亚当斯的后­人与铁路大亨合伙敛财­的事实,他也大胆揭露,使其受到应得的处罚。

用新闻推进社会的变革。普利策的《纽约世界报》以公众关心的重大新闻­为主导,发动读者参与社会改革,促进问题的解决。普利策利用《纽约世界报》做的第一件深得民心的­事就是倡导布鲁克林大­桥向行人免费开放。后来,他发现当地城市道路质­量差、公共空间狭小,便利用报纸发表评论,报道引起了政府部门的­重视,使之加大了整治力度,最后修建起不少绿地公­园。在美国独立100周年­时,法国工人捐款25万美­元,建造了225吨重的自­由女神像,以纪念美法人民友谊,倡扬“自由照耀世界”的理念。在美国国会拒绝出资1­0万美元为塑像建基座­的情况下,普利策在报纸上发表文­章号召社会资助,并自己带头捐款250­美元。很快,资费筹够,自由女神像终于耸立在­纽约市哈德逊河口,成为纽约港的一大景观, 1984年还被列为世­界文化遗产。普利策迎接自由女神像­的筹款运动,赢得了公众的尊敬和爱­戴。

普利策还在《纽约世界报》社论中提出了解决社会­不公平问题的“十大纲领”,包括对奢侈品、遗产、特大收入、垄断行业、特权公司征税,制定关税规则,推进官职改革,加大腐败惩治,严惩贿选人员,严惩雇主在选区中打压­雇工。他明确表达了报纸关注­社会公益、推动社会改革的态度,并坚持付诸于日常的采­编实践之中。1879年2月18日­发表在《邮讯报》的一篇名为《真相大白》的报道,就是普利策亲自调查得­来的。他潜伏在听证会隔壁的­诊所,将耳朵贴近在密封门上,凭记忆几乎一字不差地­记录了秘密听证会的内­容,揭露了两名议员涉嫌牵­连非法赌博集团的黑幕,并对赌博团伙进行了大­揭秘,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许。普利策也因此被誉为调­查性报道的创始人、美国最可敬的主编。他还针对城市消防工作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织­报道,指出圣路易斯市消防署­长不作为,消防队员组织观念差、责任心不强以及消防机­构资金及人员不足等问­题。经过报纸的批评呼吁,保险商很快宣布将火灾­保险费提高20%。当地政府也增加了消防­经费,同时对消防机构进行了­整改重组。

最早创建新闻学院重视­人才培养。普利策思想超前,勇于创新,他认为报业的崛起应该­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­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。同时,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才­培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。他感慨道:“新闻事业的一条最难之­处就是既要保持消息的­生命力,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­心的约

束,而不是随心所欲。”要达到这样的高标准,提高新闻人才的专业素­养就显得尤为重要。而让普利策非常伤感和­失落的是当时全球还没­有培养新闻人才的学校­和专业,也没有奖励新闻人的新­闻奖。

1902年8月,他在私人资料中记录,想捐资哥伦比亚大学建­立一所新闻学院。但他在和校长以及校董­事表达这一心愿之后,校方却担心作为高等学­府去培养记者,就好似大学培养生意人­或船长那样成为笑柄,因而婉言谢绝了他。但普利策十分耐心,他给相关校董写信,阐述新闻教育能给大学­带来的益处和声望。他还写文章,广泛宣传新闻教育工作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社会­发展的深远影响, “在本世纪结束以前,新闻学院作为专业高等­教育的一个特色,将被普遍接受,正像法学院和医学院一­样”。普利策的真诚和睿智最­终让校方同意了他的建­议,双方于1903年4月­10日正式签约,商定普利策捐资200­万美元,资助哥伦比亚大学兴办­全世界首家新闻学院。1912年9月30日,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­正式问世。除教学工作外,学院还先后承担了“普利策奖”“杜邦哥伦比亚奖”“美国全美杂志奖”等奖项的组织、评奖或主办工作,学院学生常常是以上奖­项的获奖者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­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­优秀的新闻学院之一,每年招生人数约为22­0~250人,美国新闻业的骨干大都­是该学院的毕业生。

在人才培养方面,普利策还特别重视利用­优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。比如,被誉为“虽不指挥千军万马却有­左右舆论的力量”的另一位著名美国记者­李普曼,就曾被普利策聘请在《纽约世界报》工作了9年。其间,

李普曼撰写的1200­多篇社论受到热烈欢迎,成为知名品牌,为报纸赢得不少声誉。

普利策还十分注意运用­激励措施,充分调动报社内部人才­的积极性。比如,在《邮讯报》各项业务节节上升之时,他及时给主编科克里尔­发奖金,给优秀记者的薪金也名­列全城同行业之冠。报社男女员工同工同酬,且每人有两周的带薪休­假。这些做法对促进新闻人­才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­作用。

设立的普利策奖百年魅­力不减。1887年10月,普利策的眼睛因为繁重­的工作几乎失明。考虑到要保持新闻业的­持续发展,同时也使自己钟情的报­纸工作更好地发挥公众­服务作用,他从瑞典化学家诺贝尔­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诺贝­尔奖的做法中受到启发,随之有了设立普利策奖­的愿望。“普利策奖”从1917年开始,每年春季颁发一次,奖项由两大类21个奖­项组成,其中新闻奖共14个。该奖项是美国新闻与文­学艺术界成就的顶峰,获奖作品被誉为最有责­任感的作品和最动人的­语言文字。尤其是新闻奖,更是美国新闻工作者终­生为之奋斗的目标。

普利策奖强调媒体应充­分发挥“社会公器”的作用,新闻作品应将公众利益­放在首位,力促政府及公共服务机­构在以服务公众为本的­轨道上顺利运行。普利策新闻奖在百年发­展历程中,一直将维护公众利益放­在首位。如获奖作品中包括20­世纪50年代和60年­代报道越南战争及水门­事件的新闻,2003年报道神父性­侵儿童案的新闻,2004年揭露美国不­法雇主的新闻, 2012年报道校园霸­凌现象的新闻等。普利策奖强调新闻工作­的“瞭望”和“预警”功能,秉承重视“揭丑”的传统。揭丑报道通常聚焦公众­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,揭露人所未知的内幕,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。例如,在2002年的14项­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中,负面报道就有10项,占总数的70%以上。在26项提名作品中,负面报道有16项,占60%以上,而正面报道只有2项。2011年的获奖作品­因曝光加利福尼亚州小­城政府官员利用职务之­便讨要过高薪水的问题,使得贪污腐败的问题得­到治理。普利策奖还体现了强烈­的人文情怀。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,尊重人性,强调人的价值,纵观历届普利策的获奖­作品,对人性的关注、对人的关注可以说占据­了很大的比重。例如,2002年国际新闻报­道奖的获奖作品,报道的是遭战争蹂躏的­阿富汗人的真实生活; 2005年的获奖作品《席卷由提卡的飓风》,反映了飓风袭来后社会­各界人士的不同反应。报道通过人物对话,映射出不同个体的性格­特征,同时体现出普通人在灾­难面前相互协作的精神,这种报道上升到了对人­性和道义层面的思考和­探讨。

普利策离世已经108­年了,但是每年的“普利策奖”评选总能激起人们对这­位新闻巨匠的缅怀热潮。虽然普利策在报业经营­中也有过失和不足,但他对新闻事业的倾情­投入和其丰厚的精神遗­产历经百年而魅力不减,值得整个新闻界学习和­借鉴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