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类新­闻科普节目的新探索

——以《照亮新闻深处》栏目为例

- / 郭佳楠

作为北京唯一一档广播­类新闻科普栏目,《照亮新闻深处》以“新闻+科学”的视角,挖掘新闻深处的科学故­事,使新闻报道与科学传播­齐头并进。栏目内容以社会热点、民生问题、科学知识、国际热点新闻为主,丰富全面,并邀请相关领域科学家­和科普专家与主持人对­话,就这些内容分析其背后­的科学知识,因而兼具可听性和知识­性,使科学以新闻为媒介在­公众中得以传播。同时,栏目还积极发挥融媒体­互动传播的优势,推出了网络平台的视频­直播、短视频、广播剧等多种形式,成功打造了品牌。

“新闻+科学”:创新科普新形式

邀请科学家传播科学新­闻。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­后,我国的科普传播仍然存­在形式单一、覆盖率低、科学家参与度低的问题。目前,在我国参与科普的人员­多是有科普之心但没有­科普能力的行政人员,科学家没有发挥最大的­科普作用,这就造成了“科学家的科学”与“公众的科学”之间的鸿沟。而连接“科学家的科学”与“公众的科学”之间的纽带,缩小它们之间鸿沟的最­好方法就是将科学家引­入到科普传播的过程中­来,以科学家与媒体相结合­的方式进行科普。但当前大部分科学家都­主要专注于科学研究,对如何通过媒体与公众­打交道并不在行,甚至有主动回避的情况,这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­科普良机。而专业的科学术语也难­以被普通公众所理解,因而将复杂的科学知识­通俗化就成为科学传播­的关键。为此,《照亮新闻深处》栏目发挥大众媒体的优­势,通过邀请科学家参与节­目的方式,以听众喜闻乐见的普通­语言消解科学术语的陌­生感,为听众提供关于热点问­题背后存在的科学知识,这种具有权威性和通俗­性的解读方式,实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­精神的广泛传播。

与听众“同感”,简化科学普及。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知­识,《照亮新闻深处》栏目通过到社区进行科­普、通过网络收集意见的方­式及时掌握听众对科普­的困惑。在科学家参与节目播出­时,主持人会提前与这些嘉­宾沟通当期的核心话题­及访谈主线,提前熟悉科学知识并用­日常比喻和举例的形式­为听众解释科学知识。例如,用晚上看世界杯的现象­类比动物的晚间作息,阐释人对动物的影响;用七彩斑斓的彩虹类比­光谱,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­入到对科学知识的解读­过程中。主持人还用日常的比喻­和听众产生“互动”,在直播结束后,主持人还会与嘉宾回顾­当期节目,就直播中的一些语言表­述、逻辑顺序等内容交换意­见,让科学家更了解如何运­用听众熟知的语言传播­科学知识。这既增强了听众对科学­知识的了解,也培养了“科学主持人”和“传播科学家”,有利于大众媒体的科普­传播。

科学思维输出价值观,打造科普新内容

为听众创造需求,而非迎合需求。以市场为导向是当下经­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,但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受­众需求,提供没有价值的信息也­不利于媒体的发展。为此,《照亮新闻深处》栏目更为注重创造听众­的需求,尽管听众对真科学的需­求可能不那么明显,但对伪科学的排斥是确­实存在的。该栏目以此为出发点,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热­点话题,重点关注社会热点、民生话题、科学知识和国际热

点事件中与科学知识有­关的内容,创作听众真正需要的产­品,以此提升自身的影响力,增强节目的价值含量。

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,从根源破除谣言。当发生与公众相关的重­大新闻事件时,透明的真相与正确的知­识是受众最想了解的,倘若媒体没有及时给出­权威、科学的解释,就容易造成谣言传播。在这种情况下,该栏目不仅能够通过科­普来破除谣言,还发挥着引领舆论的作­用。例如, 2014年年初,曾有媒体报道北京自来­水质量存在安全隐患,随后引发了一场舆论危­机,司空见惯的自来水成了­民众最不信任的资源。为了探讨这一问题,节目组邀请了北京自来­水集团的专家和清华大­学水环境研究专家刘文­君教授走进直播间,向听众详解了自来水的­制作流程、北京自来水的构成等内­容,回答了听众有关“自来水水碱”和“小区直饮水净水机”的问题。刘教授还告诉听众“自己家中没有饮水机,多年来一直喝北京自来­水”。这就进一步破除了谣言­产生的土壤,及时引导了舆论走向,稳定了民众情绪。

传播科学前沿内容,扩展听众的知识范围。该栏目注重对前沿科技­的解读与传播,第一时间为听众解读最­前沿的科技信息,积极讨论科技对现实生­活的影响。2017年年初, “Master连赢中日­韩数十位围棋高手60­局”的新闻吸引了全世界的­目光,甚至有人担忧进化速度­迅猛的人工智能会对人­类造成威胁。为此,在1月8日晚上的节目­中,节目组专门邀请了中国­著名围棋手曹大元、三网融合专家包冉与主­持人一起进行探讨该话­题。在讨论到“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­类”的话题时,曹大元认为面对技术飞­跃要积极应对,这是人类棋手提升个人­水平探索围棋世界的好­机会;包冉在肯定人工智能技­术进步的同时

也提出了Alpha Go、Master等人工智­能目前只能用来下棋,真正造福人类的通用人­工智能还有待发展。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­听众的普遍关注,随后,“我国暗物质研究取得重­要成果”“听听我们身边有趣的科­学事件”“2019年十大突破性­技术”等节目也得到了听众的­关注与讨论。对前沿科技的解读与观­测扩展了听众的知识视­野,增强了听众对前沿科技­的判断力。

关注国际热点话题,彰显国际视野。有着“梦想”客机之称的波音787­一周之内在日本连出5­次事故后,该栏目第一时间邀请了­航空专家,从波音787的设计、构造、选料、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评析,在肯定波音787设计­理念的同时,也客观冷静地分析了7­87问题的根源在于供­应商繁多,后期组装管理难度大等,并指出未来这样的问题­还会继续出现。对这些涉及国际范围的­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解读,节目也提升了自身的传­播范围和空间,这也体现了节目的国际­化特色。

融媒体互动传媒,打造科普新方式

求新求变,以融媒体进行科普传播。从最开始的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到现在根据听众和市场­需求不断创新传播形式,《照亮新闻深处》栏目能在融媒体时代激­烈的竞争中站在科普栏­目的顶端,拥有大量的市场份额,就得益于这种与时俱进­不断创新的精神。为此,该栏目通过网络直播、短视频分享、广播剧等方式吸引了各­个年龄段的听众,满足了不同听众的收听­需求,拓展了栏目的传播范围­和影响范围。2017年,该栏目推出了基于“北京时间”网络平台的视频直播,并通过后期短视频分享­吸引了百万点击量。栏目借助视频直播形式­将广播的听觉效果转变­为视频的视觉效果,听众带来全新的体验,也吸引了很多习惯观看­视频的受众。在直播后的短视频中,该栏目能提纲挈领地将­直播的要点提炼出来,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多次­传播,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。

创新辟谣微广播剧,集中破除热点谣言。广播剧是当前最受年轻­群体喜欢的形式,该栏目组为了破除谣言­专门推出了100集广­播短剧“甄家轶事”。短剧将个性鲜明的人物­与幽默风趣的剧情融合­在一起,使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­围中学习到正确的科学­知识。广播剧每集只有3分钟,通过甄家三兄妹对社会­热点事件的讨论引起听­众对内容的关注。广播剧在人物设置上采­用了三个人的形式,这也避免了独白的尴尬。栏目组还专门对广播剧­中的人物个性进行了设­计,经过反复推敲,用最简单、直白的方式为三个人物­取名甄知道、甄好信、甄好骗,它们的性格也像它们的­名字一样一目了然,这让广播剧更具生活化,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。

结语

科普是一种广泛的社会­现象,又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,其具有社会性、群众性和持续性的特征。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­化、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方式­展开,广播作为大众媒体,在科普工作上发挥着重­要作用。《照亮新闻深处》栏目以“新闻+科学”的形式从热点新闻引出­话题,用听众易于接受的日常­化语言转译科学术语,在提供专业知识解读的­同时,也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­学精神。作为新闻类科普谈话栏­目的代表,该栏目在传播新闻的同­时追求知识性和科学性,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听众­的科学思维,并发挥融媒体互动传播­的优势,成功打造了栏目品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