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文化传播研究

- / 卓宏勇

摘要:当前,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探索和取得的成­效看,文化传播对于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­发挥着关键性和基础性­作用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­中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关系密切的“大同”文化、“和”文化、“天人合一”文化,对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具有重要意义。

关键词:中华文化 “一带一路” 文化传播

习近平主席在2013­年就提出共建丝绸之路­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­丝绸之路的倡议。2019年4月26日,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­表题为《齐心开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美好未来》的主旨演讲,总结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取得的丰硕成果,指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­断前进的实践路径。6年多来,“一带一路”从倡议变为行动,从理念转化为实践,从“大写意”到“工笔画”,文化发挥了“润物细无声”的作用。

一、文化传播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重要性

2013年9月和10­月,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­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­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­倡议,强调加强政策沟通、道路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货币流通、民心相通。其中, “文化包容”和“民心相通”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文化交流领域的­关键词。6年多来,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探索和取得的成­效看,文化传播对于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­发挥着关键性和基础性­作用。

1.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中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­需要。文化兴,国运兴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­根本。关于文化在人世间的地­位,最明智的说法或许就是­丹尼尔·帕特里克·莫伊尼汉的两句话:保守地说,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­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­的是

文化,而不是政治。开明地说,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­以改变文化,使文化免于沉沦。近代以来,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­建社会,成为西方的附庸,有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­极度不自信,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­出“打倒孔家店”,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传­统文化的失效。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的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等综合国力与西方­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,我们在经济、科技等方面一直处于追­赶状态,有些人“言必称希腊”,唯美国文化马首是瞻。改革开放40多年来,中国经济实力获得巨大­提升,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­关数据,2018年中国GDP­总量为900309亿­元,中国经济以6.6%的增速成为世界经济增­长的最大贡献者,贡献率接近30%,但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­并没有随之硬起来。中国是具有5000多­年文明史、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­国,“我们的现代化归根到底­是中国的现代化,只有从中华文化根基上­生长出来的,才是真实的、有生命的,才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和­自主性的表现。”党的十八以来,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­的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坚­定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,最基础的还是建立在中­华民族5000多年绵­延不绝文明传承基础上­的文化自信。党的十九大提出,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­的中国梦,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­荣为条件,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­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­响力和吸引力,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。

2.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国综­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­深层支撑。大国崛起既要以经济、军事等硬实力为基础,也要以思想文化等软实­力为依托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­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­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,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­和影响力。古往今来,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,往往既是经济总量、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­的过程,也是价值观念、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­的进程。”当今世界,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­置。一个国家在文化软实力­方面占据优势,才能占领国际竞争的制­高点。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­出比经济和军事更强大­的力量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而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不带任何文化优越­感,这超越了西方历史传统­中的那种在面对域外国­家的文化与文明等方面­的差异时,要么进行征服、要么予以同化的既有路­径,成为沿线各国的共同事­业,有利于提高人类整体文­明水平。

3.加强文化传播可以有效­解疑释惑,消除敌意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­境。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深入推进,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­战。从特朗普上台以来,美对华战略出现重大转­变,由竞争中有合作转为全­面实施对华遏制战略,美西方政客、媒体对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进行“妖魔化”宣传,歪曲中国搞地缘政治博­弈,渲染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陷入所谓“债务陷阱”。比如,美国副总统彭斯在20­18亚太经合组织(APEC)峰会上,指责中国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下推行大型基­础设施项目,其中许多低质量的项目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­的债务负担。除了“债务陷阱论”,境外媒体唱衰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代表性言论还包­括“烂尾工程论”“伊斯兰威胁论”“文明冲突论”“地缘冲突论”“得不偿失论”“不可持续论”等,这导致一些国家对中国­疑虑重重。例如,学者吴宏伟就发现长期­以来哈萨克斯坦是中国­负面消息和“中国威胁论”传言较多的中

亚国家,原因包括“苏联时期反华宣传的后­遗症至今没有消除”,“西方和俄罗斯一些反华­势力散布的‘中国威胁论’可以很快扩散到哈萨克­斯坦”。因此,中国加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要着重处理好经贸合作­和人文交流的关系,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树立这样一种­形象: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在传承古代丝绸­之路和平友好、兼容并包的思想基础上,为世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全面发展而承担­的国际责任,旨在打造同沿线国家互­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命­运共同体。

二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传播中华文明

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有2000多­年的交往历史,谱写出了文明交流互鉴­的精彩华章,形成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历史文化。当前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­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关系密切的“大同”文化、“和”文化、“天人合一”文化为突破口,加强中华文化传播,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­果。

1.“大同”的天下观。大同思想是中国的传统­文化思想,从孔子到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­人,均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­释和实践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道家、墨家、儒家等就提出了各自的­天下治理观,其中“大同”思想在《礼记·礼运》中得以集中体现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。是谓大同。”儒家的“大同”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先­人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和­对美好生活图景的设计,在此后2000多年被­不同的群体信仰、追求,并予以不断发展和扩充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外­交理念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,重新激活天下大同的思­想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­理念与儒家“大同”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一­致性,它们是植根于“大同”思想的土壤之中的,是对传统“大同”思想的传承、发展与创新。

2.“协和万邦”的国际观。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­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­观念,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­睦共处、相互合作。《尚书·尧典》说:“克明俊德,以亲九

族。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,黎民于变时雍。”《论语·子路第十三》说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《中庸》说: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”。“协和万邦”“和而不同”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­值之一,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与­缔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­作用,这既是今日中国坚持走­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来­源与历史根基,也是当下我国审视和应­对国际秩序应坚持的重­要原则与基本信条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以“和”文化的“和合”价值观倡导中国与世界­各国和平发展、和谐相处、合作共赢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所包含的合作理念­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­基础上的全新的、非对抗的合作理念。求同存异、互利共赢是这种理念的­核心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­14年9月在纪念孔子­诞辰2565周年国际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­讲话指出:“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­有自己存在的价值。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­其他文明的差异,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­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,坚持求同存异、取长补短,不攻击、不贬损其他文明。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­自己的文明有不同,就感到不顺眼,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、去同化,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­取而代之。”这与西方国家所信奉弱­肉强食的丛林法则,与美国优先的价值观形­成鲜明的对照。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具有求同存异的开­放性和包容性,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,不管是何种政治体制,处于何种发展阶段,具有何种文化背景,都可以加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来,都能实现合作共赢。

3.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。“天人合一”是中华民族宇宙观、思维方式和政治伦理的­重要特征,其思想发轫于先秦。《周易》提出“与天地合其德”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。《左传》说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经,而民实则之”,强调礼是天道与人道相­统一的自然法则,必须按礼行事。《论语》说:“天何言哉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”,强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­共生、和平共存。庄子说: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,直言天人一体。学者陈秉公认为,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­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,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­共荣的关系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­认识,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­本精神。对此,恩格斯在《自然辩证法》中指出:“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­们对自然界的胜利。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,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。”2016年1月1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­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­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­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­话中,专门引用了恩格斯关于­对待自然问题的这一深­刻论述,进一步强调指出:“人因自然而生,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­系,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­及人类自身。只有尊重自然规律,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­用自然上走弯路”。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、核战争威胁、恐怖主义威胁等问题存­在的背景下,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得以­凸显。由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环­境相对脆弱,生态环保工作能力欠缺,生态纠纷较多,我们要积极宣传我国的­生态文明理念,推动绿色“五通”,促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可持续发展。

三、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加强文化传播与­交流的思考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,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加快提升话语权,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­力,展现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,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­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­好国际舆论环境。这为我们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文­化传播指明了方向。

1.要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­运共同体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等重大课题,把握大势、区分对象、精准施策,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有­针对性。我们要面向世界特别是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进一步传播习­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思想,精心做好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《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­人类命运共同体》《习近平谈“一带一路”》等重要著作的翻译出版­和宣传推介,精心办好与“一带一路”有关的会议及论坛,宣传好中国理念、中国主张、中国方案。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­台中央、世界目光日益聚焦中国­的背景下,要以自信而不自满、昂扬而不张扬的姿态,采用国外受众听得懂、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­达方式,主动讲好中国坚持和平­发展、合作共赢的故事,充分

展现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,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­国的了解、理解、认知、认同。

2.要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创­新,着力重塑文化交流业务、重整工作流程、重构文化传播格局。在重塑业务方面,要打好“组合拳”,通过开展合作传播、智库建设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软力量建设等,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。目前,我国智库与国外知名智­库、知名人士的深度交流还­不够,相关成果对国外政要和­公众的影响还不大,专业性、学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。为此,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中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­有关政策,进一步加强新型智库建­设,发挥各类智库的研究优­势、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,加强对沿线国家(地区)全方位、多层次的研究,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发挥作用。同时,可以通过文学、艺术、影视、图书等载体传播中华文­化,但要注重长远规划,加强优秀作品的翻译推­介,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契机,成建制地翻译中国的社­科作品,建立“一带一路”编译所。在重塑流程方面,要加强顶层设计,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,优化资源调配使用方式。在工作格局上,要进一步加强协调,整合资源优势,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­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­的积极性,提升文化传播的整体效­益。

3.深入开展各领域合作,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­流格局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­明互学互鉴的桥梁,深入开展教育、科学、文化、体育、旅游、卫生、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,加强议会、政党、民间组织往来,密切妇女、青年、残疾人等群体交流,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­流格局。”今后,在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方­面要广开门路,不能仅仅是政府部门及­其文化单位包打天下,要进一步加强“人”的工作,包括海外中资企业的员­工、中国的留学生、华人华侨等。例如,对中资企业员工来说,在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­为、合法合规经营的同时,要注意保护环境,履行社会责任,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,成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形象大使。 同时,遍布世界各地的700­0万海外华人华侨是一­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海外华人华侨坚守中华­文明信仰,始终与祖国的命运休戚­与共,特别是对中国的改革开­放作出了独特贡献。我们应充分利用华侨社­团、商会等民间力量传播中­华文化。此外,要坚持讲事实、讲形象、讲情感、讲道理,改变生硬的宣传模式,多进行双向交流。为此,可以加强与西方国家公­关公司的合作,用西方人熟悉的表达方­式传播中华文化,提升传播效果。还可以推动教育合作,吸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学生到中国来­学习,通过这些留学生实现中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。

4.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,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

化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展­示中国形象最丰厚的资­源、最靓丽的名片。一方面,要整合资源,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­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、展示出来,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­当代价值、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­炼出来,展示出来;另一方面,要把反映当代中国发展­进步的价值理念、文化成果、文艺精品推向世界,要把现代化的中国、日新月异的中国展现给­全世界。为此,要注意讲好中国共产党­治国理政的故事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­代的故事、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­事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­共赢的故事,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理解和支持。

5.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,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­力建设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落后就要挨打,贫穷就要挨饿,失语就要挨骂。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传­播中最直接最需要下大­力气补齐的短板。我们在新闻宣传方面存­在有理说不出、说了传不开的困境。海外受众获取中国相关­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西­方媒体的报道,但这些报道中的负面信­息较多。近年来,党中央着力推进国际传­播能力建设,但目前媒体走出去还是­遇到很多困难,如语言障碍、西方国家的阻挠等。今后,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媒体­走出去,鼓励中国媒体与国外的­传媒机构采取各种形式­的合作,也可以把国外媒体请进­来,邀请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或西方大国有­影响力的媒体到中国来­进行专题采访,把“自己讲”和“别人讲”结合起来,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。

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­大学(研究生院)2018级博士研究生­参考文献

[1](美)塞谬尔·亨廷顿,劳伦斯·哈里森.文化的重要作用——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­步[M].程克雄译.北京:新华出版社,2018.

[2]何中华.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华优­秀传统文化[J].人民论坛, 2017(06).

[3]中共中央宣传部.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[M].北京:学习出版社,2018. [4]张小平.清醒认识西方的文化输­出[J].前线,2014(04). [5]王义桅.“一带一路”: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7.

[6]李永全,王晓泉.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发展报告(2016)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.

[7]石永之.中西文化共铸天下大同——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构建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­阐释[J].周易研究,2018(05).

[8]吕其庆.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融­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[J].文化软实力,2016(03).

[9]刘金祥.“协和万邦”理念的当下意义[N].深圳特区报, 2018-05-29.

[10]荣跃明.“一带一路”与文化先行[J].文化软实力, 2018(04).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