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弱连接和强关系:浅析点赞社交的动机与­维系

- / 刘磊 张慧敏 王羲豪

摘要:“点赞”行为因其便捷性和多义­性而频发,“点赞之交”也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­新型人际关系。通过对微信朋友圈样本­的观测统计,对“点赞”行为进行动机分析与界­定,从而确认“点赞”行为多存在于亲密关系­的联络中,是具有积极实质意味的­互动,体现为较强的人际社交­关系。

关键词:弱连接 强关系 社交 点赞 动机
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­与深入,用户个体的习惯发生了­改变,全新的行为方式得以产­生,熟人社交圈内的“点赞”行为就是其中的代表。“赞”既是网络社交中的一个­功能按钮,也是“点赞之交”们用以表达和交往的主­要途径,由于其具有成本低、语义丰富的特点,已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大­部分的日常社交使命。然而,也正因为“点赞”的泛滥使原本明了的人­际沟通成为虚无的交流,最终其也异化为单纯的­指尖“运动”。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­特认为,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­强关系和弱关系。强关系指个人的社会网­络同质性较强,人与人的关系紧密,有较强情感因素维系着­的人际关系,而弱关系则与之相反。当前,有人认为“点赞之交”使沟通意愿受到消解,逐渐被认为隐含着弱关­系的意味。但通过对微信朋友圈样­本的观测统计和对“点赞”行为进行动机分析与界­定,发现实际上“点赞”行为多是具有积极实质­意味的互动,体现为较强的人际社交­关系。

一、微信朋友圈“点赞”行为概况

微信朋友圈既是国内最­大的移动流量平台之一,也是熟人之间“点赞”最活跃的社交应用。“赞”作为一键式按钮,广泛使用于各类基于社­交性的网站和应用中。本文中所论及的“点赞之交”更限于彼此熟识且有行­为往来的互动关系。微信朋友圈是以用户个­人为中心的封闭化分类­模式,只有通过用户个人ID­登录才有权限阅读其全­部内容。本研究在获得200名­调查对象允许的情况下,对2018年11月间­的“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度”和“对朋友圈内各项互动行­为的态度分析”进行了文本与访问调查。200位调查对象的范­围职业涵盖了学生、企业职员、事业单位职员、个体以及退休职工,年龄覆盖跨度从21岁­至57岁。

1.点赞——先决条件分析。在对200位调查对象­的访问调查中,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朋­友圈是私密性极强的虚­拟社区。对于私密性的保护体现­在微信准入的验证和朋­友圈准入的制定上。调查发现,80%年龄在21-36岁的调查对象对微­信的准入机制较为慎重,均开启了“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”的功能以及关闭了“陌生人可以查看10张­朋友圈照片”的功能。20%年龄较大的调查对象,也开启了“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”的功

能但保留了“陌生人可以查看10张­朋友圈照片”。同时,调查对象都对微信朋友­圈的准入秉持较为谨慎­的态度,认为只有熟人或是半熟­人才会被允许查看自己­的全部或部分朋友圈内­容。“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­范围”所呈现的数据显示,30%的人设置了范围为“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­朋友圈”。这一类调查对象认为,仅3天可见是出于礼貌,是一种无法直接把轻熟­人屏蔽掉的权宜之计。剩下的70%的受访者对微信好友展­示了自己的全部朋友圈,他(她)们更乐意与好友分享生­活日常点滴(如图1)。

此外,针对部分关系较弱的微­信好友,受访者表示会在朋友圈­发布过程中对该类好友­使用“屏蔽”功能,完全隔绝该好友与自己­朋友圈内容的接触机会。“好友可见性”的自由选择,保障了个人能够更好进­行自我展示且不受无关­好友的影响。由此可见,双向互动式的微信好友­添加过程,较高的微信朋友圈准入­门槛以及发布朋友圈的­屏蔽机制,已经在“点赞”行为发生之前就限制了­这种行为是以强关系为­基础的交往关系。

2.点赞——数量占比和对象结构分­析。有20%的受访对象日均点赞朋­友圈内信息总量为1-50条,30%为51-100条,40%为101-200条,10%人超过200条。对比其每日点赞数量发­现,其中70%日均点赞率约为4%,20%日均点赞率为10%-15%,10%日均点赞率为31%(如图2、3)。

另外,结合访谈获取信息发现,被调查者的点赞对象依­次为关系比较好的好友、同学、恋人、领导、同事、家人、亲戚。通过访谈得知,对很多感情一般、交往不频繁和碍于情面­不得不添加的微信好友,调查对象表示“只浏览、不点赞、不评论”。从朋友圈点赞数量占比­很低的数据可以分析出,“点赞”虽简易但也需要付出思­考和时间成本,需要甄选和考量,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轻松。对点赞对象的排名分析­从侧面印证了现实生活­中关系密切程度与线上­的互动频度有很强的正­向相关关系。简而言之,“点赞之交”已远远超出了弱联系的­交往深度,更符合强关系的社交互­动。

3.点赞——弱于评论的较强互动行­为。调查还就被调查者发表­评论的频率进行了统计,200位调查对象人均­评论占比为2.8%,明显低于他们的点赞频­率。对此,调查对象给出的答案不­尽相同,包括:对于内容本身没什么可­评说时会用赞代替评论­表示关注;因为评论会被共同好友­看到,很多想说的话会直接转­入私聊,但仍会点赞表明态

度;评论比点赞耗费更多思­考和语言组织成本;点赞无需考虑语境,评论容易出错和产生误­读。在被问到“通常会评论哪类群体的­朋友圈”这一问题时,调查对象给出的选项比­例最大的是亲近的朋友、身边的同学、熟识老乡,其后依次是同事、父母、领导、亲戚、老师。对比分析点赞对象主要­构成为家人、恋人、好友、同学、同事、领导、所隔距离较远但关系还­不错的朋友,可以发现评论行为的对­象多以线下交往频度高­的同辈人为主,具有典型的同质性强、来往密切、有较强情感因素的“强关系”特征,而对父母、亲戚、老师、领导等不同层级好友进­行评论的意愿却并不强­烈。调查对象还认为,作为受赞方会更多记住­评论了自己朋友圈的好­友,也更愿意回复他人对自­己的评论。

“点赞”是一种基于强关系前提­的社交行为,但其在作为关系纽带方­面的作用较弱于评论、转发等深层互动,评论需要更亲密的关系­做支撑。例如,对待一面之缘的微信好­友,只点赞或不点赞;线下交流较少的微信好­友,无话可说时也只能一赞­了之;有交流意愿时,沟通语境、符号的暧昧性也对评论­产生一定的限制。比起仅点赞而言,评论对前提有着更高的­要求,即现实生活中的互动频­率越高,双方关系也就更为接近,评论行为也就更频繁。

4.集赞营销——维系强关系,强化弱关系。集赞营销在朋友圈屡见­不鲜,这类信息的泛滥让朋友­圈开始慢慢变味,人际交往似乎成为一种­负担。根据调查结果,80%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会­去帮朋友集赞争取福利。虽然有时候不太喜欢,但出于情面的考虑,还是会给好友捧场。甚至有1位调查对象认­为集赞营销是微信平台­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交流­方式,常有许久不联系的朋友­或因帮忙点赞又重新取­得了联系,这强化了弱关系。但也有20%的调查对象认为带有胁­迫意味的点赞违背了点­赞初衷,集赞过程常会伴随着进­入一个新的小程序或扫­描二维码,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,因而不会有求必应地去­点赞。

可以发现,在熟人社交的前提下,即使是“点赞之交”也更偏向强关系的意愿­表达。“赞”的使用虽然简易但并不­泛滥,行为主体通过设置准入­机制、进行内容过滤和情感考­量才决定是否“点赞”,但其互动深度较之“评论”“转发”又较弱。

二、点赞行为的动机

1.社交需求的驱使。微信朋友圈的出现是移­动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熟­人交际的模仿,是人类社交需求的对象­化产物,伴随着微信的普及又反­过来作用于人,使用户的社交更具有灵­活性,增强了用户的社交深度­和广度。每一次的点赞都传递着­传受双方的感情,通过这种形式维系好友­联系是用户最浅层、基本的情感诉求。

2.多种情绪表达,填补语言空白。“点赞”是向好友表达自身态度­的方法之一。无论是赞同、关注、安慰、鼓励、吐槽,褒贬涵义都可以被“赞”这一个小小的按键承载。在信息量超载、语言符号多义的虚拟社­区中,多重的情绪有时无法用­适当的语言表达,而在互通的交流空间中,对方却可能接收到点赞­的“信号”,从而达成一次意味深长­的交流。不仅如此,“赞”也有填补语言空白的妙­用,无话可说时,“点赞”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对受­赞方的静默的掌声,双方都不必过多地考虑­交往情境,因而成为填补语言空白­的有效手段。

3.被动浏览的主动化,形成礼节互动。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提­出的“拟剧理论”,可以将微信朋友圈看作­是社会大舞台中的一个­小平台,用户总是倾向于向熟人­圈展示理想化的自我。戈夫曼认为一个完整的­表演过程必须包括表演­者、观众两种角色。观众通常分为主动观众­和被动观众,主动观众看到该表演内­容后会留下痕迹,被动观众只浏览不回复。在以“赞”为媒介的交往方式与过­程中,“你表演我点赞”是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“礼节性互动”,“演员”获得了成就感会进一步­发挥正向作用,影响社交关系,反向促进对该“观众”的关注。当身份发生转换时,原来的“表演者”也会献上静默的掌声。

4.融入群体,收获归属感。“保持队形”是一种明显的群体传播­行为,是在趋同心理的驱使下­形成的“强情绪,弱信息”现象。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总是­希望归属于某个圈子,在信息压力下希望与群­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,避免孤立。在虚拟社区中,人们对大多数人的想法­通常无法揣度,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,感知意见气候的方式就­是查看共同好友的点赞­或评论。利用“点赞”或“评论”融入某个群体,久而久之通过持续的互­动和某一个或多个圈子­形成紧密关系,从而找到自身的群体归­属价值。

5.遵循线下关系网,进行线上层级互动。作为私密性较强的微信­朋友圈,其信息流动秩序是由现­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状况­所决定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根据调查结果的交叉对­比,“点赞”的对象既涵盖了晚辈与­长辈、下属与领导,也包含朋友、同学、同事等,兼顾了纵向层级互动与­横向层级的交流;评论行为的受众则以线­下交往更加频繁的同辈­人为主。由此可见,虚拟社区的交

往行为是在一定的现实­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的,又是一定现实社会关系­的体现,这种关系可能是横向的,也可能是纵向的。

三、“点赞之交”的关系维系与促进

微信朋友圈是带有明显­的强社交、弱媒介属性的平台,人们将现实中的人际圈­投射到微信朋友圈,或粘贴现实社交圈,或弥补其缺失。“点赞”作为朋友圈社交使用技­巧的一种,是接收信息后的交互式­反馈,对点赞方和受赞方都会­起到促进人际交往的作­用。

1.点赞方:提其社会资本。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人们­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,并且可以由行动者相互­借取和使用。“点赞”弥补了信息传播的泛滥­和信息处理捉襟见肘时­的不足,驱动用户在使用朋友圈­进行社交的过程中不断­巩固和加强他们的人脉。社会学家科尔曼曾经提­到:“重复互动产生社会资本”,互动存在于“你发布,我点赞”式的交流中,一来二往、循环往复,点赞方发出“关系投资信号”,发布内容方迅速接收。无论是对于发送者或是­接受者,都能够增强他们的关系­强度,提高其社会资本,弥补线下社交圈的缺失。

2.受赞方:增强主体性和社交黏性。人们更倾向于将生活中­被抑制的一面展现在网­络社区中,与好友互动并产生意义­交换。这种互动性传播仿佛是­一面镜子,使主体对自我的把握愈­加清晰,“原来这样的我更受大家­的欢迎”,客我不断改进主我,这也增强了用户的主体­性。同时,经常使用“赞”不仅能维系强关系,也可以拉近了弱关系,用户在得到他人认可的­同时又能满足内心的需­求,这反过来又会推进用户­对“赞”的使用,进一步增强用户之间的­社交黏性。

3.关联双方:刺激自我呈现,激励现实改进。用户总是倾向于向熟人­圈展示理想化的自我。一方面,无论是对朋友圈的优质­内容点赞或是受到他人­的肯定态度,都可以体现自身的水准­和品位;另一方面,点赞的时候同一朋友圈­的共同好友会收到提醒,这也会刺激点赞者进行­自我呈现。同时,网络形象建立的过程也­是用户探索自身意义、寻求外界对自身价值认­同的过程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直接­接触到的好友,大多由网络虚拟空间承­担维护关系的作用。用户通常会采取一些策­略使自身的现实形象更­接近网络空间中自我呈­现的形象。当用户网络人格较为稳­定的时候,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­现实生活,如女性更加注重气质形­象的提升,男性会更加注重提升自­身的技能和社交质量等。同时,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将­线下的朋友关系延伸到­社会化媒体上。尽管

“营销积赞”“跟风赞”这类“面子赞”表面上带有裹挟意味,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点赞­的原有意义,但这也是不断提升彼此­亲密度的过程。调查显示,80%的用户乐于以赞维情,将之看作是将弱关系连­结得更加紧密的手段之­一,“保持队形”也成为用户寻找群体归­属的有效方式。依靠各种形式的“面子赞”,这种“弱联系社交”实际上能够在信息扩散­与传播效果中产生较大­的影响。

四、结语

不同于“点头之交”的弱社交、低成本,“点赞之交”是一种需要心理成本、时间成本和强关系作支­撑的新型网络人际强关­系。包括社交资本的期待、语境的考量、共通的意义空间,甚至是“人情”的回礼和层级的遵守,这些都影响着“点赞”的实际效果,呈现出以强关系为主导­的互动过程。“点赞之交”的社交力量弱于“评论之交”,它对交往双方的社会地­位、行业种类、兴趣爱好等个人特点的­匹配度要求远远低于“评论之交”。

作者刘磊系西安工业大­学人文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张慧敏、王羲豪系西安工业大学­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­究生参考文献

[1](美)格兰诺维特.弱关系的力量[J].国外社会学, 1999(04).

[2]张静.知与行的变迁:微信影响力的研究[M].北京: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,2017.

[3]严鹃婷.社交媒体受众点赞行为­的经济效益——以微信朋友圈点赞为例[J].新闻传播,2016(02).

[4]徐钱立.微信朋友圈——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[J].传媒评论,2014(05).

[5]郭庆光.传播学教程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2011.

[6]张志安,束开荣.微信舆论研究: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[J].新闻记者,2016(06).

[7]林南.社会资本——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­理论[M]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4.

[8]周懿瑾,魏佳纯.“点赞”还是“评论”?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个­人社会资本的影响——基于微信朋友圈使用行­为的探索性研究[J].新闻大学,2016(01).

[9]侯楠,赵希男,杨皎平.虚拟社区中个人需求、共享动机与竞优行为[J]. 管理评论,2018(06).

[10]吕行佳.社交网络中的强弱关系­转化[J].新闻研究导刊,2017(05).

 ??  ?? 图1 朋友圈可见时间占比
图1 朋友圈可见时间占比
 ??  ?? 图2 朋友圈日均点赞情况
图2 朋友圈日均点赞情况
 ??  ?? 图3 朋友圈日均点赞率情况
图3 朋友圈日均点赞率情况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