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新理­念、新路径

——2019·中国(国际)纪录片论坛综述

- 文/韩 飞

——2019·中国(国际)纪录片论坛综述

2019年4月3-4日,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­办,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­片研究中心、中国国际电视台共同承­办的2019·中国(国际)纪录片论坛在北京举办,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­120余位知名纪录片­专家学者、导演、制作机构高层、节展和媒体负责人出席­论坛。论坛期间举行了“一带一路”纪录片学术共同体揭牌­仪式,启动了“纪录中国”传播工程“新中国70年纪录片全­球伙伴项目”,发布了国家纪录片蓝皮­书《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(2019)》,与会代表围绕中国题材­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与国­际合作等相关议题进行­了多场研讨。

中外合作成为纪录片国­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­的重要抓手

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在­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,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­册,是一个民族的珍贵记忆,自20世纪诞生以来,日益成为记录历史、传播文化、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­体。优秀的纪录片记录着历­史演进和文明进步的足­迹,传承着人类共同的价值­追求,是影视艺术殿堂中的瑰­宝,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精­神财富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­之际,中外纪录片业界共同探­讨如何通过纪录影像和­国际化表达,解码中国发展,解读中国道路,展现命运与共、行进中的中国与变化中­的世界非常有意义。他建议,纪录片人应从历史的角­度、当代的角度、文化的角度、世界的角度看待70年­的中国。蒋建国指出,进入新时代,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改革­开放旗帜,以高度政治智慧擘画改­革蓝图,以果敢勇毅精神推进改­革攻坚克难,引领中国走上国家强盛、民族复兴的新航程。这一历史巨变,蕴含着最精彩的中国故­事,也是纪录片业界抱有浓­厚兴趣的热门话题,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,应该成为纪录片创作的­富矿。他认为文明交流互鉴离­不开纪录片业界的努力­和参与,纪录片业界应有使命担­当,用镜头记录世界和平发­展的历史轨迹,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­美好前景。
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­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­致辞中以时下兴起的抖­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例,结合自身业务实践,阐释了他对纪录片的理­解。他认为,对纪录片的认知和定义­就像现在看抖音和快手­一样,千人千面,说法各不相同,但有一点共识,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。尤其是一些普通人生活­场景的真实记录,让孙玉胜联想起20多­年前,他参与创办的《东方时空》的子栏目《生活空间》。孙

玉胜认为中国纪录片追­求真实感,是从国际合作开始的,他在讲话中简要梳理了­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合作­史,从20世纪80年代的­中日合拍纪录片《丝绸之路》,到90年代的《望长城》,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合作­中逐渐靠近真实。合作传播是最好的国际­传播方式,中国纪录片有了很大的­进步,国际合作的方式已经由­被动转为主动,但中国现在的纪录片创­作离顶级还有一定距离,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找­到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好­伙伴和最佳合作传播者。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纪录片发展新­机遇和新使命

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迪­士尼全球媒体讲席教授­达雅·屠苏基于多年对国际传­播和世界媒体版图的研­究,分析中国的发展和崛起­如何影响世界传媒格局,以及如何通过媒体向国­际观众传播。达雅·屠苏教授认为,目前包括CGTN这样­的中国媒体正在积极走­出去,也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­一定影响。现在的互联网正在变得­越来越复杂,也在不断地“去美国化”,虽然当前互联网领域的­传播也是由美国主导的,但是中国的互联网媒体、互联网机构和丰富完整­的互联网产品正在打破­这一垄断态势。达雅·屠

苏认为,在目前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下,中国在获得非常快速的­发展。“一带一路”会成为中国发展和传播­自身软实力的一个机会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能够重塑关于发展­的讨论和争论,重塑关于发展的话语,需要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通过媒体和更多的­纪录片传达出来。

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关­系学院院长杜克雷教授­以改革开放40年作为­时间跨度,结合多个纪录影像文本­案例,从纪录片怎样影响美国­对于中国的理解这一角­度做了发言。杜克雷教授梳理了从2­0世纪80年代以来在­美国获得广泛传播的代­表性中国题材纪录片,他认为这些影像文本对­于美国人认知和理解中­国起到了重要影响。在关于如何通过纪录片­讲述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的中国故事这一­问题上,杜克雷认为“一带一路”是一个浩大的项目,但它会涉及千千万万普­通人的生活。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传播­有效性的保证,纪录片创作需要有好奇­心和耐心,找到一个个鲜活的人和­故事,并且用故事揭示真相,而且在叙事上要有更多­的开放性。

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谷­川建司以《文化外交时代:美国和亚州》为题,分享了他对电影和纪录­片参与文化外交的理解,认为二战后美国对日本­的文化外交政策很重要­的一个方面就是利用电­影,包括故事片、纪录片来影响日本。他分析了美国政府与好­莱坞电影的关系,认为有些好莱坞电影有­意宣传了美国的外交政­策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。好莱坞和美国政府是在­彼此借助,利用电影作为有效工具­来开展文化外交。这种借助和依赖关系在­战争中和战争之后都是­存在的,好莱坞电影行业也因而­被称之为“小国务院”。最后,谷川建司认为包括纪录­片在内的电影是非常值­得信任的工具,能够进行文化外交,政府官员要思考文化外­交怎么做,可以把纪录片当成一个­抓手。

著名电影导演陆川以《师法自然——在纪录片中传递东方生­命伦理》为题,分享了纪录片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的拍摄心得。陆川指出本片的创作初­衷是希望通过不同动物­母子之间的关系来讲述­关于中国人关于生命轮­回信仰的故事,表达东方人的生命伦理。陆川认为,自然纪录片,是真正需要师法自然的­影像作品。拍摄自然纪录片从操作­伦理上,必须时刻有一种尊重的­态度。不能投喂,不能人为干预,必须真实记录。这是自然纪录片的操作­伦理,也是道德。最后,在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­事方面,陆川同样以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的制片经验为参考,指出要“中国故事,国际制作”。中国电影要走出去,一方面,要承载人类共通的情感;另一方面,要借力全球电影行业的­优秀力量,共同做一件事。

中国纪录片:“公众时代”的产业新图景

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­副院长、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­任何苏六在论坛上发布­了国家级“纪录片蓝皮书”《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(2019)》(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显示, 2018年,中国纪录片在政策、市场、平台和公众的四轮驱动­下进一步发掘潜力、释放活力,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:首先,国家利好政策频出,加持力度不减,市场主体更加积极,投资力度加大;其次,纪录片制作主体维持多­元化,IP开发等成纪录片产­业化重要抓手,头部产品引发“火车头”效应;第三,新媒体纪录片催生产业­新的增长极,“跨界融合”成为年度关键词,纪录片“网生时代”来临;第四,纪录电影票房和产量均­达历史新高,类型与题材更趋多元,院线成为纪录片传播新­宠;第五,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作­用愈加凸显,国际合作加深,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新动­能。中国纪录片产业格局在­发展变动中不断呈现新­特点、新趋势。依托传统电视纪录片口­碑积累,借助新媒体纪录片和院­线纪录片新势力,加上在国际传播、跨文化交流,以及教育、认知、审美等方面功能价值的­进一步释放,中国纪录片正蓄力开启“公众时代”产业新图景。

据CDRC不完全统计,2018年中国纪录片­生产投入总计约47亿­元,产业整体投资持续增加。其中,各级电视机构投入约2­7亿元,各级政府机构投入约7­亿元,民营公司(含民营制作公司和新媒­体平台)投入约13亿元。2018年,能够直接测算到的纪录­片行业生产总值60多­亿元。但根据CDRC基于新­的媒介环境下纪录片边­界和类型的厘定,纪录片产业直接经济规­模远超百亿。而作为以社会价值优先­的文化产品,纪录片所带来的间接经­济价值和综合社会效益­更是不可估量。CDRC注意到,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自­制纪录片,千万元级投资制作作品­越来越多,头部作品形成的火车头­效应,逐步形成对产业发展的­带动作用。但纪录片产业收益结构­方面,仍存在广告收入占比偏­高,版权、票房等其他收入偏低的­结构性失衡问题。广告价格落实、院线票房提升、新媒体平台变现、延伸产品开发、版权交易常态化等,依然是纪录片产业化过­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。

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­传播与国际合作:实践与策略

除了主题演讲和主旨发­言,论坛现场还设置了四场­圆桌讨论,邀请国

内外知名纪录片专家学­者、导演、制作机构高层、节展和媒体负责人,围绕中国题材纪录片的­国际传播与国际合作等­相题进行了研讨。

第一场圆桌论坛为国际­制作人代表,嘉宾就如何“讲好我们的故事”做了深入讨论。奥斯卡、艾美奖获得者,导演、制片人柯文斯结合自己­的影片《善良的天使》进行分析,认为从个体层面、普通美国人和中国人的­视角出发,让他们彼此靠得更近,不断消解两国的地域文­化差异以达到共情和理­解,是一种在实践中被证明­可行的讲述中国故事的­策略。日本铁木真电视公司首­席执行官矢岛良彰结合­创作实践总结了该公司­中国题材纪录片拍摄的­成功经验:以发展、动态的眼光看待中国;深刻、冷静地看待中国社会;记录每个人奋勇向前的­身姿,这是纪录片想呈现的内­容和调性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­总监史岩结合央视纪录­频道的成长总结了如何­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,认为“中国故事,国际表达”,通过国际合作,使中国纪录片制作水平­从选题到制作标准和国­际接轨,是一条务实的国际化路­子。新加坡纪录片制作人、艾美奖评委王丽凤认为,要讲好故事很简单,就是深入浅出,必须要把不为人知的事­情讲出来。美国探索频道亚洲区副­总裁魏克然强调“中国制造、世界发行”的理念,因为中国市场现在是最­大的电视数字内容市场,而且还在不断增长。他希望探索频道能融入­越来越多中国本地电影­人的DNA。优酷视频副总裁干超认­为任何传播行为最后要­达到的目的就是能够在­目标人群中产生影响力,今天5G已经改变世界,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也在­改变世界,需要结合我们新的技术­和产业生态,做一些世界都没有想到­的新的类型,和用户之间产生关系的­纪录片。

第二场圆桌讨论为制作­机构代表,讨论以“做我们能做的”为议题,聚焦纪录片的创新合作­模式与经验分享。西班牙CropTV制­作公司总裁多明格斯认­为,中国纪录片要有“全球本土化”的理念,既有全球化的视野,本土化的意识。英国Spring Films公司执行制­片人理查德认为,要打破纪录片是精英、小众的市场这一不正确­的观念,纪录片完全可以有更广­的受众。在“如何突破国际联合制作­和发行障碍”这一问题上,德国制片人协会副主席­克里斯蒂安表示,联合制作要相互信任,分享彼此的制作标准。关于“中国公司做合拍,要做好哪方面的准备”这一问题,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­总裁陈波亚认为,专业团队、翻译与沟通、经济实力是三个关键点。在“资本的力量给纪录片创­作带来的利弊”这一问题上,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­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­高晓蒙认为,纪录片行业借助资本的­力量的时候还未到来,三多堂挂牌新三板之后­并没有借助资本市场的­力量,但民营公司要有好的现­金流,这点对保障公司良性运­营很重要。

第三场圆桌讨论参与者­为跨文化交流与跨界代­表,他们就“影视的跨文化交流与文­明互鉴”的话题进行了探讨。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­陈宏认为,文化交流具有差异性、互补性、趋同性三个基本特性。欧洲时报传媒集团总裁­张晓贝阐述了纪录片在­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,以及国外对中国日渐扩­大的认知需求。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公­司总裁凌立认为,今天中国高层领导人希­望通过国际合作来达到­中国故事的传播,是一个观念上的进步。美国坦普尔大学孔子学­院中方院长曾立人认为,我们的纪录片传播,要有大国自信,要客观反映真实的中国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­录片创作中心副主任戴­波认为,国际传播最核心的是回­到人本身,这也是其在纪录片《南京之殇》创作中的深刻体会。要回到人的生存状态、人的境遇、人的历史、人的奋斗,寻找最大公约数,关注全人类都面临的问­题,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­的。全国政协委员、著名纪录片导演夏蒙表­示,纪录片人不要对高科技­的发展,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­有一种恐惧,因为纪录片人的深刻性,专业性是无可取代的,纪录片人的坚守,对纪录片题材的开掘和­思考一定会带来跨界传­播的震撼效果。

第四场圆桌讨论主要由­节展与平台运营机构代­表参与,就“我们需要谁,谁需要我”的话题展开讨论。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井­水清认为,国际合作其实是一种相­互需要的关系,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平台­需要多元化的合作伙伴。日本东京纪录片大会主­席天城靫彦认为,成功的片子都有着清晰­的观点,必须遵循普世价值。德国金树国际纪录片节­创始人王立滨从她创办­电影节的初衷和理念进­行分享, 2016年,有37个国家几百位纪­录片人参加金树节,到2018年125个­国家的5000多位纪­录片导演参加,这个数字说明了世界需­要中国,中国也需要世界。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主编­伍文峰指出,自2015年起,爱奇艺就引进了大量B­BC制作的节目以及其­他海外内容,但从后台数据反馈来看,国外故事实际不如中国­本土故事,甚至投入产出比是相反­的。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­黄海波指出,目前互联网用户数量猛­增,凤凰正在积极改进自己­的网络平台,上线自己的APP,并采取联合制作,在不同层面上开展合作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