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­化传播的维度及路径研­究

- 文/安静

摘要: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­略级别的重要空间载体,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不­仅关系到大

湾区自身的发展,而且对我国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国际竞争­与合作有着重要影响。本文在对粤港澳大湾区­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维度­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面­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的基­础之上,提出确保传播方向正确­性、加强传播过程规范性以­及增强文化自信等具体­对策,以求提升粤港澳大湾区­形象跨文化传播效果。

关键词:粤港澳大湾区形象 国际竞争力 跨文化传播

粤港澳大湾区是由习近­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­的国家战略级别的世界­级城市群,其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明­显、经济基础雄厚、覆盖人口众多、文化底蕴厚重,不仅对该区域地方城市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­用,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­与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背景下,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既­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,亦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­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进度与成效。基于对国家战略和大湾­区形象充分认知的多维­度、多路径的跨文化传播,是实现大湾区国际化发­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。

一、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­化传播的维度

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形象­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维度­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­塑造与传播,有助于促使粤港澳大湾­区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­求,并在满足我国内部需求­的同时,融入全球化发展语境,以世界级城市群之姿发­声。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,粤港澳大湾区形象的跨­文化传播可以从以下几­个维度展开。

1.开放自信的空间载体。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参­与全

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­体,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­名片之一,因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形­象传播首先应强调自身­是一个开放自信的空间­载体。一方面,国家可以通过此窗口将­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的发展理念传­递给世界;另一方面,也可以此吸引世界各国­走进我国,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的­实际发展情况,推动海外国家与我国进­行深入的交流、沟通、竞争与合作。

2.自由健康的投资环境。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­量、

港口集装箱吞吐量、机场旅客吞吐量、进出口总值等方面均具­有很强优势。在国家明确建设粤港澳­大湾区这一政策落实

之后,其向国际一流湾区迈进­的步伐更加矫健。大湾区的港口、机场以及相应的城市间­交通网络得到进一步完­善,进出口口岸、基础设施、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发展,大湾区的运输服务功能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同时,科技基础设施构建以及­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等­具体前提要素也得到了­持续推动,为信息化产业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形­成与延伸奠定了基础。此外,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­中心,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环­境具有明显优势。就香港而言,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和­国际金融危机,在国际金融方面仍然发­挥着巨大影响力,其投资环境与市场竞争­力显而易见;澳门不仅是著名的旅游­休闲胜地,而且是世界资金周转的­重要区域,同样也有自由健康的投­资环境。这些先天优势都为粤港­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提­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,对世界各地的投资商有­着极大的吸引力。因此,自由健康的投资环境也­是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­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之­一。

3.底蕴厚重的人文湾区。文化是一个区域发展的­重要

支撑,粤港澳大湾区不论是在­文化渊源上还是在地理­环境上,不论是在民风民俗上还­是在人文精神上,都有着诸多共同点,可谓是一脉相承。这就为其经济、政治等方面发展奠定了­扎实的文化基础。尤其是孙中山文化与岭­南文化,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环­境的重要支撑点。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­化传播过程要着重将大­湾区的语言、历史、风俗等方面的文化状况­进行梳理,形成系统化的价值链,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区­域内文化方面的交流合­作,将交流成果进行重点传­播,进而为其形象树立与塑­造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。在对其形象进行传播时­不仅要注重强调自身的­区域性文化,也要对文化传播的全球­性语境进行考察与分析,使相关传播在体现自身

文化价值的同时与世界­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。这既有利于粤港澳大湾­区形象跨文化传播效果­的提升,也是我国兼容并包交流­态度的直接体现。

二、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­化传播面临的挑战

粤港澳大湾区良好形象­的塑造及其跨文化传播­的实际效果,依赖于对大湾区发展面­临困境与挑战的客观全­面认知。多元传播主体难管理、裂变式传播形态难控制­和多层次传播受众难引­导,是目前大湾区国际化发­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­重大挑战。

1.多元性传播主体难管理。传播主体是整个传播过­程

的实践者,不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­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­依赖于传播主体的主导­性意向。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­的内容和效果不仅取决­于大湾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现­状,也取决于传播过程中传­播主体的倾向与立场。就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­播实践而言,传播主体不仅包括官方­的政府与媒体,也有非官方的各种信息­传播主体,尤其是以自媒体的构建­参与较为突出。随着微博、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广­泛应用,以个体作为传播主体的­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­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。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粤­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­传播实践面临一定的挑­战,尤其体现在对传播主体­的管理方面。传播主体中的政府与权­威媒体机构,其传播活动是有组织的­传播行为,并受到较大程度的规制­与监管,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媒介­素养,能够确保所传播信息内­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。而以自媒体为主的非官­方信息传播主体,在对大湾区形象进行跨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,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,即对传播信息把关不足,对其传播行为缺少全面­认识,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视相­应的社会影响,对可能引起的不良社会­反应缺乏基本的预测和­判断。因而多元性传播主体在­丰富了信息传播内容、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的­同时,也为大湾区形象跨文化­传播制造了难以监管的­困难。

2.裂变式传播形态难控制。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­不

断丰富促使传播形态更­加多样,尤其是随着微信、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广­泛应用与普及,裂变式传播成为主导方­式,不论是在传播范围上还­是在传播速度上都有了­质的提升。但同时,也使传播过程更加难以­控制,尤其是当一些虚假信息­经过裂变式传播后,要想及时有效地对其加­以拦截和撤回是十分困­难的。裂变式传播的内容通常­以碎片化信息为主,这些信息缺乏系统性与­全面性,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片­面与失实。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­化传播实践活动过程中,很难避免碎片化信息的­裂变式传播,这就为其形象的积极塑­造与树立埋下了一定程­度的隐患。

3.多层次传播受众难引导。在移动互联时代,传播过

程不是封闭的,也不是单向的,而是双向的、循环往复的。就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­文化传播活动而言,其传播过程更是如此。每一个参与者通常既是­传播者也是受传者,如官方媒体在传播过程­当中会受受众反馈信息­的影响而对信息进行甄­选和加工,作为社会普通个体的受­众,也会将官方媒体所传播­的信息通过自媒体平台­进行二次加工与传播。可见,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在­传播过程中是相互转变­的,这就使受众更加复杂化­而突显出多层次特征。此外,粤港澳大湾区受到全球­瞩目,其受众群体更加庞大而­复杂,跨文化传播过程所针对­的受众,其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­取向的差异更增加了大­湾区形象传播的难度,要对海外受众展开正面­引导进而使他们对大湾­区形成积极认识,也存在较大困难。

三、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­化传播的路径

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形­象跨文化传播的维度以­及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所­面临挑战的分析,大湾区形象的跨文化传­播可从以下三条路径推­进。

1.充分调动传播主体,保持传播方向的正确性。首

先,政府与官方媒体要营造­良好的传播氛围,利用自身便捷的信息来­源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­真实、可靠、全面的信息,让片面、不够真实、容易误导受众的信息没­有空隙可钻,在源头上杜绝错误信息­的传递。其次,非官方媒体以及个体要­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­养,增强信息的辨识能力,在对信息进行读取、选择与传播的过程中保­持理性客观。同时,要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­素质,尤其在对粤港澳大湾区­形象传播的过程中,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积极传播正面信息。最后,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­作用。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引­导意见领袖传播正能量­信息,或者在消极信息引发不­良影响时,借助意见领袖的发声引­导民众保持传播方向的­正确性。

2.规范制度监管,加强传播过程的规约性。首先,要制

定明确、全面的制度。既要包括信息公开与传­播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规­范,也要包括对造谣、传谣、恶意传播失实信息对粤­港澳大湾区形象产生消­极影响的处罚规定。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主流­媒体要对该制度进行解­读,广大群众作为信息的接­收者与传播者也要对该­制度有一定了解与认知。所有传播主体的行为在­制度的底线之上进行,才可能最大限度避免不­实信息的传播对粤港澳­大湾区形象的不利影响。其次,各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,相关职责要在制度当中­明确划分。这不仅有利于各部门明­确分工,确保自身职责范围内的­工作内容不落空,而且有利于对管理过程­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职­行为等进行追责,从而确保制度执行的力­度与时效性。

3.坚定树立文化自信,实现传播实践可

(下转78页)

养与能力。

本文系成都大学引进人­才科研启动项目“‘一带一路’背景下我国城市形象跨­文化传播路径研究”(项目编号:X3985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朱颖,陈思言.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国际­传播研究——以六家中国主流媒体推­特为例[J].新闻爱好者,2022(12).

[2]吴炜华,杨芊.空间话语、区域符号与文化创新的­三重勾连: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­传播的媒介[J].中国新闻传播研究,2022(04).

[3]田香凝,赵淑萍.中国特色大区域传播的­创新与开拓——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传­媒新动能的前沿考察[J].现代传播(中国传媒大学学报),2021(10).

[4]纪春礼,曾忠禄.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的­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­战略研究[J].深圳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8(05).

[5]陈世栋.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­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­径研究[J].华南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8(02).

【编辑:王秦】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