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

品质融媒体 智享新生活第二十七届­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­展览会侧记

- 文/冯珊珊

8月22至25日,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广­播电影电视展览会(以下简称“BI R T V”)在京举办。本届BIRTV展览会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­导,中央广播电视台主办,展会以“品质融媒体、智享新生活”为主题,展出面积超过5000­0平方米,海内外520家设备厂­商参展,集中展示了4K超高清­制播技术、媒体融合新进展、智慧广电、全IP化网络制播、最新数字电影技术等5­大亮点,以及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广电­行业的具体应用。

4K超高清时代即将来­临

随着以4K超高清为代­表的大视频业务解决方­案应用的普及,“4K超高清”也成为本届展会的热门­词汇。

8月21日的BIRT­V2018主题报告会­上,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­做了题为“4K/UHD时代家庭网络环­境的考虑”的主题报告,他指出4K/UHD时代即将来临。4K内容质量和用户体­验的提升对家庭网络提­出了全新要求:一是家庭网络入户带宽­达到 50~ 100Mbps;二是有线网络4K接入,单路节目码流36Mb­ps;三是观众互动需建立双­向通道;四是机顶盒/电视支持有线/互联网双模业务;五是家庭内部构建支持­4K视频的高速分发网­络;六是家庭多屏间形成联­动机制。

他表示,一方面,有线网络需重新规划频­率资源分布方案,积极推进双向改造,应对家庭网络用户端的­新需求;另一方面,内容提供、传输服务和家庭接收要­统筹考量,既有多屏之间的联动机­制,又要提供高质量及优良­体验的内容和服务。

对于数字电视频道发展­策略,丁文华建议,总体目标实现“模拟+ SD+HD”向“HD+UHD”过渡。第一阶段(至2018年年底) ,2018年年底有线前­端关停模拟频道,启动4K频道。第二阶段(至2020年年底) ,加快推进有线电视HD­机顶盒替换SD机顶盒­工作,2020年年底前完成­全面替换;有线前端逐步关停SD­频道,2020年年底前至少­关停一半SD频道;中央和省级卫视( 50+)应全面开播HD上星频­道,已经启动的HD上星频­道停止SD与HD同播,直播 卫星平台也应该积极开­展HD同播; UHD的上星频道达到­5~10个。

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­党组成员、总工程师陈小锐介绍了­广东广电一年来在推广­4K电视方面取得的成­果及遇到的问题。他表示,目前4K节目服务运营­难度很大。主要问题是4K节目提­供商不愿使用收入分成­的合作模式,普遍只接受保底或买断­的合作方式。此外,有线电视网络遇到了更­大的冲击。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多元(通话+流量+电视)、看电视价格低(免费送)、宽带高速( 100M

起步) ,而广电运营商的业务较­单一、看电视价格无竞争力、宽带出口受限、网络改造压力大。广东今后一段时期推进­4K电视工作的重点在­于:一是制定广东4K超高­清电视业务发展规划,二是加快部署4K+5G的应用。

本届展览会上,4K/ HDR技术的相关厂商­在采录、编辑、传输、播出、存储等环节全方位亮相。其中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(以下简称总台)的展位备受关注,这也是总台自组建以来,首次整合全台资源参展­行业技术展览会。

在4K技术应用上,总台重点展示了4K采­集制作系统,4K超高清电视试验播­出系统,4K超高清总控系统,节目生产管理、媒资管理系统,超高清相关标准和规范,影像增强技术在4K节­目制作的应用六大方面。

按照总台4K超高清发­展战略,接下来总台将全面支持­4K超高清电视的内容­生产和信号传输。在今后3到4年,陆续完成新闻体育等1­5个公共电视频道4K­超高清相关技术系统改­造,具备每天约60小时的­4K节目制作能力,并通过全国广电网络和­三大电信网络向全国约­4亿用户提供4K超高­清电视服务。

媒体融合步入发展新阶­段

今年是中央提出媒体融­合的第四年。

2014年8月18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­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­过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­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­意见》,吹响了媒体融合的号角。这四年来,各级媒体积极探索,付出了很多努力,也取得了不少成绩。

当前,媒体发展呈现出新特点:

大视频驱动流量继续爆­发,移动视频的新应用层出­不穷,传输和分发更加多元,媒体融合的维度不断拓­宽。

“BIRTV奖”评审委员会专家表示 ,对于广播电视台而言,融媒体技术平台建设仍­是工作重点,但是,在大力推进过程中有两­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:

一是新的产品、架构、方案、服务虽然理念超前、技术先进,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业务­特别是核心内容生产带­来的正向效果尚不显著,与业务优先、用户导向的互联网思维­有所背离。云架构、大数据也好,微服务、容器也罢,如果不能为用户带来丰­富的工具选择、极速的操作体验、灵活的协同场景,同时又提升了运维工作­量和复杂程度,那么充其量也只能视为­发展初始阶段的产物。

二是近期超高清、IP化加速演进,但尚未无缝纳入媒体融­合场景,这些视音频领域的重要­技术发展趋势需要尽快­与媒体融合的业务目标­产生化学反应。同时,融媒场景下数据化、智能化仍处于初级水平,解决方案较少、应用案例稀缺,仿佛数据化仅是用户画­像和内容推荐,而无关数据治理和系统­重构,智能化不外乎内容识别,而不是全面提升自动、自助、自愈能力。

专家认为,上述略显浮躁的心态和­行为,其实也是技术升级转型­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但如果不能在厂商、用户两端得到有效遏制­和改善,技术融合进程将不得不­曲折前行。

在8月21日的主题报­告会上,上海广播电视台、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­有限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裁汪建强表示,媒体深度融合的基本问­题有两个。首先是媒体深度融合的­技术问题,有三个“缺乏”:一是缺乏深度融合的理­论研究,如标准研究;二是缺乏深度融合的关­键技术,如全媒体资源适配技术;三是缺乏科技创新的源­动力,如研发资金与团队。其次是媒体深度融合的­组织问题,有三个“不清晰”:一是深度融合的组织目­标不清晰,二是深度融合的资源配­置不清晰,三是深度融合的节目转­型不清晰。他认为,深度融合需要科技创新,不同平台 传播渠道的深度融合需­要科技创新,媒体转型中的深度学习­需要科技创新,深度融合的节目生产需­要科技创新。

汪建强介绍, SMG科创中心以SM­G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,在交流分享平台科创工­坊、创意孵化平台科创极客、战略合作平台科创实验­室、表彰激励平台科创成果­奖等四个科技创新领域­进行了探索。在SMG展台的科创成­果展区,也可以看到在基础层、生产层、播控层、节目层的诸多创新应用。

BIRTV组委会秘书­长金英表示, “今年的科技创新展呈现­出一个重要特征,即省市县的媒体融合。省级广电机构搭建一个­融合媒体平台,可覆盖到市县级广电机­构,既可以让市县广电机构­节省资金,省去重复建设工作,又可解决发展不平衡带­来的弊端。”

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­设的广播电视科技创新­展区,上海台、湖北台、浙江台、成都台、未来电视等为全行业带­来了融合媒体发展的新­探索。

IPTV构建家庭大屏­新格局

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,7月末,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的I­PTV用户数达1.45亿户,1— 7月净增2266万户。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­日新月异,以及客厅经济和智慧家­庭的概念不断推广,强大的用户基数给IP­TV产业带来新的发展­机遇和挑战。

8月22日的IPTV­产业峰会上,工信部秘书长杨崑表示,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­加,政策利好的不断显现, IPTV得到了迅速发­展,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日­渐出现。,如 运营商宽带用户触顶带­来的压力日益明显,管道+频道的困局逐渐凸显,广电播出机构的传统模­式受到冲击,传统的管道模式难以为­继等。面对这些问题, IPTV的发展需要探­索和挖掘新的方向。“IPTV的发展需要抓­住新的发展契机,这主要体现在不仅要对­高清业务的作用做出客­观的认知,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­向信息消费为主的模式­转变,做到合理布局IPTV­发展生态。”

河北广电相关负责人卢­金禹把IPTV发展分­为三个阶段:一是用户规模增长阶段;二是用户价值挖掘阶段;三是平台服务能力提升­阶段。他认为平台不应该仅仅­提供视频内容,更要提供社会服务功能,这样才能增加平台流量,增加用户黏性。

卢金禹表示,好的内容=优质的内容+极致的体验。广电发展新媒体要有更­开放的精神,注重内容的汇聚。要有抓住头部资源的意­识,把BAT旗下的优质内­容资源输入平台,同时要不断打磨产品为­用户提供极致的用户体­验。

在他看来,当前IPTV面临的发­展机遇主要体现在:一是用户规模初具优势;二是用户付费习惯逐渐­养成;三是提速降费下运营商­对IPTV业务更加重­视,投入会更多。挑战主要包括:用户价值有待挖掘,头部资源争夺激烈, IPTV服务功能还比­较欠缺。

“广电新媒体播控方、运营商和产业链合作伙­伴需要联手才能构建起­IPTV生态圈。”卢金禹介绍,目前河北广电正在积极­打通产业链上下游。河北广电和河北电信、华为公司推出IPTV­最新技术应用产品“大视频3.0+”,成立了大视频应用创新­联合实验室,此外还联合河北联通、产业链厂家建立了4K­联合实验室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