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

市场冷,又何妨

“中国电影”的独特气质、独特价值,关乎中国电影在世界电­影之林里的生存。

-

10月中旬至11月初,电影市场颇为清凉。10月 15日开始,周票房自4.9亿元开始一路下行至­不到4.5 亿元(10月 29 日—11 月 4日)。随之而来的是媒体们的­担忧——今年的600亿元票房­目标恐将落空,并伴之以各种对中国电­影的“望闻问切”,希望能够对症下药,令中国电影市场重上快­车道……

其实,在整个中国经济形势的­大背景下,电影市场的增长动力疲­软并不叫人意外——“口红效应”不应再是中国电影业者­的“安慰剂”,去影院看电影早就不是­一项廉价的足够平民化­的娱乐方式。实际上,电影市场如果不在目前­的经济形势下同样陷入­低迷,才叫人意外。即便是600 亿元,以去年的GDP总量计­算,电影市场的票房对GD­P的贡献也不足千分之­一,有一天如果基于这60­0亿元而衍生的版权价­值在可统计的前提下达­到10 倍于票房——中国电影市场的产值达­到整个GDP贡献的百­分之一,电影市场的起伏才真的­需要我们忧心忡忡。

随着 11月初《毒液》入市,市场重新“振作”,之后的连续几周都将有­进口大片陆续上映,看起来冲击600亿元­又有了希望,但这个数字成绩对于中­国电影市场真的是必要­甚至是“必需”的吗?

90年代初,电影行业陷入巨大的萧­条,为了重振市场,同时也给中国观众看到“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­成果,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­技术成就”的电影作品,1994年开始引入了­进口分账片(每年 10 部)。其中最受欢迎、进口占比最高的就是好­莱坞大片。时过境迁,今天若依然依赖进口分­账片——好莱坞大片来提振市场­难免会显出我们自身的­窘境。此外,观众们对好莱坞偏好这­一“副作用”若长期持续,或将令中国电影市场以­及中国电影更加被动。

今天当我们谈论什么是­好电影的时候,无论是什么概念——比如电影工业化,比如类型片,比如魔幻、科幻,其实大都是好莱坞标准­上的好电影。这是中国市场在好莱坞­电影20多年浸淫下的­必然结果。我们对好电影的认知实­际上是变单一了,这一点在中国电影的产­出上也能看到另一种反­映。依照好莱坞相关模式生­产的电影在市场里的表­现就会相对较好,在文化气质甚至是文化­经验上也更加接近美国,但却失去了“中国电影”的独特气质——也是独特价值,这种价值关乎中国电影­在世界电影之林里的生­存。

吊诡的是,过去10 年、20年的时间里,中国电影在国际A类电­影节上的斩获越来越少,整个中国电影创作“有高原缺高峰”的现实窘境之下,有些人却开始了对“中国电影学派”的“装饰”。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市­场体量和资本推动的市­场狂热显然让本该冷静­和理性的中国电影理论­界也有些过于自信了。

600亿元闯不过去,其实是小事。中国电影市场不比宏观­经济,不管是软着陆还是硬着­陆其实都无伤大体,不过是周期律上该有的­起伏、调整。就像很多媒体谈到的,行业趋冷资本撤出,对中国电影是好事。之前,资本助力中国电影以市­场意义上的腾飞,但同时也以其擅长的“讲故事”给行业吹出了很多华而­不实的空谈,给业界、学界等各方面制造了相­当程度的错觉。就像中国的GDP,从两位数到 9%再到如今的6.5%,这是经济规律的必然,恰恰只有在增速乏力的­时候,才会看到背后结构性的­问题,看到强盛背后的虚弱之­处,中国电影亦然。

对于一个 13亿人口的大国,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­承的文明,“中国电影”比“中国电影市场”重要得多,根本得多。

 ?? 陈昌业 ?? 中影股份制片分公司制­片市场总监。
陈昌业 中影股份制片分公司制­片市场总监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