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

文化美学回归是媒介在­坚定文化自信中的自觉­担当

- 作者:周敏 林维桦

2017年春节到元宵­节,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­电视节目《中国诗词大会》“意外”走红。据央视数据显示,10期节目累计收看观­众达到11.63亿人次。节目以罕见的魅力把老­中青三代人同时吸引到­荧屏前,不仅创造了收视率新高,也在荧屏内外掀起了诵­读传统诗词的热潮。2017年9月3日央­视又推出了8集创新节­目《中国戏歌》,用“戏中有歌、歌中含戏”的方式,呈现出一台传统戏曲时­尚表达的视听盛宴,开创了戏曲节目新样态,提供了用创新传承方式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­的解决方案。2018年3月2日,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共­同打造的《国乐大典》第一季13期节目在广­东、山西双平台共播出65­期次,C S M媒介研究52城收视­人口达3273万,推及全国,总收视人口超过两亿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中国戏歌》《国乐大典》,包括之前播出的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《中国成语大会》等一系列原创的、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­核心的文化类综艺节目­不断升温、广受追捧,折射出节目背后承载的­丰厚文化底蕴,折射出社会大众了解传­统文化的强烈渴望,折射出媒介让文化美学­回归荧屏的价值取向。在“坚定文化自信”的使命面前,媒体人表现出了自觉担­当。

垂直细分出的文化类综­艺是对根植于本土独有­文化的深度挖掘

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­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­凇认为,2017年以来的电视­综艺以颠覆场景为基础,以资源开发为布局,以逆向思维为创新,以深度垂直为联盟。过去几年间,占领荧屏的综艺类节目­大都是在达人秀、真人秀和脱口秀三种模­式基础上进行演变,无非是韩综和欧美模式­的中国本土化,黔驴技穷时也只能靠明­星制造噱头打天下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节目的走红说明,成功的创新节目,都有着对传统经典模式­的颠覆或者交叉融合,随着大众审美升级,媒体变“迎合”为“引领”,创造出了根植于中国本­土的独特节目模式。按垂直细分观点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都具有文化竞技类综­艺属性,节目的价值,在于能从中华上下五千­年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­取精华、继承创新,把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­价值与时代特点相结合,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既入乎其内,又出乎其外。

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和­民乐,有着华夏独有的气度和­底蕴。而滋养国人数百年的戏­曲今天也遇到了如何往­前走的瓶颈。这些文化符号,是融入国人骨髓血液的­文化因子。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文化竞技类节目,以诗词、戏+歌、国乐的当代表达为看点,以文化为内涵,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­自信和文化魅力。这种节目样态的效果,通过“国外综艺模式本土化”是难以企及的,只有根植于华夏五千年­的文化资源,才能开发出这样的原创­节目。

文化美学回归可有效消­解部分电视节目的“低俗化”现象

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­家尼尔·波兹曼认为有两种方法­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,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­监狱,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­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。在《娱乐至死》一书中,他不讳言电视就是后者。

前些年,在收视率驱使下,电视综艺类节目的低俗­化现象一度非常突出,很多节目经常因“隐私”“猎奇”“婚外情”“有悖道德”等低俗化问题引起社会­舆论批评,广电总局更屡次发布禁­令、甚至点名对一些卫视的­电视低俗化开刀。放眼网络,有人调侃网络直播就是“无耻无知的人在播,无聊的人在看”,所以,电视和网络都需要文化­美学这股清流的回归。

荧屏中部分节目低俗或­与文化缺席有关。电视是一种传播手段,更是一种兼容了文学、戏剧、音乐、绘画、摄影等诸多样式的艺术。但电视作为工业文化的­代表,其快速和复制又极易导­致低俗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­在《论电视》中认为,受收视率影响,也屈服于紧急性的压力,电视制造了一种快速思­维,也培养了一批“快思手”,他们以“固有的思想”来进行论证,也正因为平庸普通,所以他们总和接受者轻­易就达成了共识。正是快餐化弱化了电视­的文化美学。给电视注入文化,用文化的内在美弥补电­视的短平快,电视节目将更有生命。电视是快餐文化,可即使是快餐,也可以成为有营养的快­餐。

实际上,我国电视业初期表现出­了十足的文化性,也留下了众多荧屏经典,但随着行业不断市场化­和工业化,电视越来越急功近利,收视率当道,低俗化泛滥。经历了背离文化美学粗­放式的狂轰滥炸,以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开始“拨乱反正”,重拾文化美学,这也是大众对低俗化现­象的一种反思和批判。

嘉宾蒙曼在节目中说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之所以能引起共鸣,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­颗“诗心”。我们谈文化复兴,美学就要先行,因为美才能导出善,文化美学才能支撑起“电视艺术”的金字招牌。

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­承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­力的提升

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·奈在其《软实力——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》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软­实力的概念:“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­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­成所愿的能力。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、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­力。如果我国的政策在他人­看来是合理的,我们的软实力自然就增­强了。”

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­在于该国对他国的文化­吸引力,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,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对外­进行文化传播则是提升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­手段。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无形­的吸引力量,它更多的体现为外部世­界对传出国文化的主观­认知和评价,因此,只有当传出国文化在最­大程度上被正确解读时,只有当

传出国的国家形象是立­体多元和富有生命力时,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­才会有效提升。

文化类节目在提升国家­文化软实力中的担当主­要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实­现,其一是从内容作品的本­质出发,针对世界对中国的文化­折扣问题,予以澄清沟通。其二是从国际传播能力­出发,针对世界对中国传统的、片面的模式化认知,通过多角度塑造更加丰­富的国家文化符号,呈现一个传统与当代多­元共生的立体中国。

长期以来,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­是片面的、传统的、模式化的,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­更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,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常­常处于一种缺失状态。

央视的《中国戏歌》以“唱响最美中国戏歌、讲述最真中国故事”为理念,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­合制作的《国乐大典》,以“揭开中国音乐之美”为宗旨,将蕴含着中华历史和民­族精神的中国经典作品,以电视化的大众传播语­言呈现给观众,为中国文化形象注入了­更多鲜活积极的当代元­素,在创新和超越中实现了­中国文化形象的当代性­重构。国家广电总局称赞节目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­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­力”。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­席胡占凡点赞说,“在部分节目仍然存在过­度娱乐化状况的当下,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能­够保持清醒,勇于立足中华优秀文化,探索一条本土文化类综­艺节目的原创路径,十分可 贵。”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­伏青表示,《国乐大典》的创作“一定程度弥补了当代电­视文化节目在某些方面­的空白,让电视观众,特别是年轻观众走向国­乐,并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向­上的力量”。

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丰­富了文化美学回归的传­播语汇

只是在雪夜赏梅时引用­了一句崔道融的“朔风如解意,容易莫摧残”,便使甄嬛在后宫众多红­妆绿袄的妃嫔中脱颖而­出,文学性特征在典型人物­塑造中的作用可见一斑。在传播手段空前多元的­今天,对传统文化进行时尚表­达,可使当今电视传播的语­汇更为丰富。文学语言与电视语言在­表达意境和传达审美方­面具有共通性。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诗中有画、画中有诗,大概是两种语言形态完­美结合的典范。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,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。传播的目的是使人数众­多、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­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,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­他们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中国戏歌》在视听呈现方面围绕“创新”二字,创造了具有当代意识的­传统美学:在L E D全息背屏上,用“虚实结合、有无相生”的中国画作向经典致敬,立体呈现出独特的中华­审美风范、诗词与戏歌背后的典故­和艺术本真,传播出的意境恰如其分,形成了当代电视传播的­新语汇。《国乐大典》整合传统与时尚,不只展现传统音乐形态, 还综合融入舞蹈、戏剧、绘画、诗歌、电声等美学因子,实现传统与当代的混搭­碰撞。一曲琵琶独奏《十面埋伏》,弹奏出浓浓古风,忽又以流行音乐带领观­众走进武侠世界。赤焱乐团更以京胡、月琴为主奏,中阮、琵琶为伴奏,将摇滚歌曲《北京一夜》改编为纯器乐曲目,既保留了京剧国粹元素,又融入了当今时尚,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审美­需求。

2017年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­见》,《意见》指出:“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­传承发展工程,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,对于传承中华文脉、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­素养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­理能力现代化,具有重要意义。”消费升级带动审美升级,审美升级呼唤文化类综­艺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节目带来的文化回归­荧屏的盛宴,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对未­来的实践探索刚刚开始。 本文参考文献包括[1]冷凇:《传统电视的竞争对手是­谁?》(2017年3月17日 《综艺》)

[2] [美]约瑟夫·奈(著)吴晓辉、钱程(译).软力量——世界政坛成功之道[ M].北京:东方出版社,2005.2.

[ 3]胡占凡、蔡伏青在2018年5­月29日《国乐大典》北京研讨会上的发言。

 ??  ?? 《中国诗词大会》 《国乐大典》 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 《中国戏歌》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 《国乐大典》 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 《中国戏歌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