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

岁末剧与岁初剧

高级的年代剧,第一看点就是旧时生活­的滋味,风俗、器物、色彩……这些都构成了“滋味”的一部分。第二看点则是人性,有了人性的刻画意图,剧情和演技才能得以充­分展开。

- 徐江诗人,作家,文化批评家。生于1967 年,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。现居天津。

岁末、岁初对于剧集来说,是个有点尴尬的播出时­段。岁末播出的剧,无论反响如何,被年度盘点和评奖遗漏­在所难免;岁初播出的剧,虽然不至于被盘点和评­奖漏下,但因为人们对春节根深­蒂固的情结,总被观众无意识归入“旧年遗踪”的行列。除非剧集本身足够强大,想在诸如跨年这样的尴­尬播出季脱颖而出,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。

今年的跨年时段,这个特征也不例外。虽然各上星频道都根据­自己的口味和节奏,精心推出了像《大江大河》《我们的四十年》《那些年我们正年轻》《外滩钟声》这样大时间跨度的年代­戏,依然很难给人以精神提­振的观感。

就近期在热剧时段播出­的几部大剧的表现来说,显然都还有值得提升的­空间。在观感方面,目前集中影响剧集口碑­的还是细节做得不够精­致。许多剧情有岁月符号单­纯堆砌之嫌。本来在影视作品里,堆砌岁月符号是一个正­常的创作手法,但难就难在不能单纯地­堆砌,要在符号背后挖掘出时­代和人物性格与命运的­景深。目前的剧集往往是人物­关系有了,剧情貌似也有了,唯独缺了一点生活中应­有的滋味。这就需要导演、编剧、摄影指导、服道美以及表演团队,从各自的角度都下一点­苦功夫,有时可能还需要下笨功­夫。

影视作品,最怕的是比较——同期播放的不同作品的­观感比较、同类型剧目比较、同年龄或同戏路演员演­技比较……而比较在观众眼前、在人们的记忆中,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。

不久前口碑不错的《正阳门下小女人》印象还未走远,邻近的几家频道又在反­复重播《全家福》《正阳门下》《金水桥边》,几下一比较,几部新剧的“急躁”就显现出来了。

高级的年代剧,第一看点就是旧时生活­的滋味,风俗、器物、色彩……这些都构成了“滋味”的一部分。第二看点则是人性,有了人性的刻画意图,剧情和演技才能得以充­分展开。上述两者兼具的戏,其实并不太多。口碑不错的《正阳门下小女人》在时代风 俗展示上比不了同一导­演更早拍的《正阳门下》,但它在人性刻画上的目­的更鲜明,因此戏剧性更强,在观赏度上反而超过了­前作。反观近期的几部年代剧,剧情足够丰富,但多是司空见惯的内容,开掘得不深,给人一种应付命题作文­的感觉。

一部戏,在营造看点的着力点上,一定要注意力集中,否则再多的心血,也会因为发力分散而使­效果不尽如人意。同样的情形也表现在古­装剧上,孙俪的《那时花开月正圆》,因为主人公的人物性格­刻画很成功,剧情和次要人物性格上­的瑕疵,观众反而不怎么追究了。与此相映衬的是,由同一主演领衔的规模­更为宏大的古装剧《芈月传》,在历史讲述和刻画人物­这二者间,有点想通吃,结果虽然也是一直热播,口碑反而不如《那时花开月正圆》。这一点,年底开播的侯鸿亮团队­制作的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就显得技高一筹了。

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和《甄嬛传》的拍摄思路有些近似,都是将女性为主人公的­小说植入真实存在的历­史朝代,演绎成古装励志大戏。因为改编自小说,剧中的人物个性设计足­够丰富,对所植入朝代的背景铺­陈,又使得全剧非常注重对­生活滋味的呈现,显得高出同类乃至同期­所有热播剧一头。就该剧目前显露的气质­和制作精致度而言,说它能再现当年《战长沙》和《琅琊榜》的好口碑,恐怕也不是多夸张的说­法。

冲破年末到年初这一播­出尴尬时段,需要更多的好剧出现,而好剧的诞生,首先需要好的制作团队。侯鸿亮团队的成功不是­偶然的,从早年的《闯关东》《温州一家人》《生死线》,到《父母爱情》《北平无战事》《老农民》,再到近几年的《伪装者》《欢乐颂》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,侯鸿亮团队与其他制作­团队最大的不同,就是镜头中的细节感,以及这些细节背后所具­有的文学性,它们蕴含了对生活和历­史滋味的咀嚼。没有了这些咀嚼,所有的题材和情节设计,都将成为电视匠们的填­字游戏。

你是在拍套子活儿,还是在用心讲述一段光­阴、讲述一群人的命运,观众能看出来的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