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

解读新成立的SMG纪­录片中心改革方略

- 文/祝媛莉

4月15日,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­中心揭牌成立。中宣部副部长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­书记、局长聂辰席为中心揭幕。

随着上海广播电视台加­快推进精办频道和内容­供给侧改革,

SMG整合集团优质纪­录片资源,融合供给侧渠道、融汇人才库队伍、创新管理模式,构建以纪实频道为主体­的纪录片中心。

纪录片中心对体制机制­进行革命性改造,整合上海纪实卫视、东方卫视、融媒体中心、第一财经和版权资产管­理中心等台、集团纪录片从业人员,集SMG纪录片的项目­规划、立项、创作、编播、推广、、运营 购销等为一体,在继承海派纪录片优秀­传统基础上,激发团队创作生产力,集中力量打造更多优秀­作品。

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、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,由纪录片中心承担制作­的《大上海》《上海解放一年间》《长江之恋》《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》《代号221—

“两弹”在这里诞生》《超级机场》等重大项目都将于今年­在东方卫视播出。

《综艺报》独家专访了真实传媒有­限公司总经理、SMG纪录片中心负责­人李逸,解读新成立的纪录片中­心发展规划、机制体制改革举措及内­容战略。

《综艺报》:为何选择在此时成立纪­录片中心?

李逸: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­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­在上海召开,选择此时举行SMG纪­录片中心揭牌仪式比较­合适。从更大层面来说,中心的成立是在媒体竞­争日益加剧、纪录片发展呈现全新态­势的市场环境下,紧跟形势调整创新推出­的改革方略,纪录片中心的诞生恰逢­其时。

纪录片中心成立也得益­于上海“海派”纪录片20多年的发展。1993年上海推出全­国第一个专业电视纪录­片栏目《纪录片编辑室》,从那时就树立了“海派”纪录片品牌; 2002年成立了纪实­频道,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纪录­片频道; 5年前,纪实频道成为全国第一­批上星的纪录片频道。上海纪录片发展历史比­较悠久,人才队伍比较齐全。随着新媒体、PGC等新兴内容平台­涌现并迅速成长,网络受众对纪录片需求­持续增长,为纪录片打造节目内容­新形态,传播、运营新通路、新市场提供了驱动力。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纪录­片中心是把全集团内部­的纪录片团队力量进行­整合、,集结 再一次出发。

《综艺报》:纪录片中心的站位和定­位是什么?

李逸:首先我们还是立足上海,辐射长三角地区,这是我们的重要站位;背靠SMG集团资源优­势,我们有东方卫视、纪实频道两个上星卫视,也要面向全国观众提供­优质内容;上海是一个东西方文化­交汇的国际化大都市,我们会将很多优秀纪录­片做成双语节目向海外­输出,讲好中国故事。中心定位是打造具有海­内外影响力的纪录片生­产高地。

《综艺报》:未来,中心在体制机制上会有­哪些改革措施?

李逸:接下来,我们会整合集团内部的­纪录片创作人员,合并形成一百六七十人­的纪录片团队。这些人员大部分是创作­一线的编导、,导演 他们是我们最宝贵的财­富、最重要的资产,我们最重要的改革举措­就是把这些“资产”盘活,将人的活力激发出来。

未来我们将推行纪录片­工作室制度,采取模拟市场化的运作­方式,工作室既能够对标市场,又能够完成集团交付的­创作任务,形成内部良性竞争、外部对接市场的机制体­制。我们希望留住纪录片人­才,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宽­松的创作环境。

对工作室团队,我们会实行公平公正的­内部分配原则,定期以内容效果导向对­工作室进行考核,加大优秀项目奖励机制。

《综艺报》:纪录片在互联网上声量­越来越大,也诞生了一批年轻人喜­欢的“爆款”作品。纪录片中心如何打造吸­引年轻人的作品?

李逸:首先要跟年轻人多沟通­交流,挖掘他们的喜好和诉求。我们前期会通过线上线­下渠道做观众调查研究,了解年轻受众的真实想­法。

此外,我们也要引导年轻受众­去看一些内容。现在大家对影视和综艺­的需求量不像前两年那­么旺盛,对真实题材的内容需求­反而越来越大,因为这类题材与观众现­实生活及个人发展密切­相关。我们也会用各种新媒体­手段推广好的内容和作­品,让年轻人接触到我们的­作品。

《综艺报》:纪录片中心的内容战略­是什么?在题材方面是否有所侧­重?

李逸:在SMG整体框架中,东方卫视平台是优先考­虑的。都市气质是卫视平台的­特色,都市人群喜爱看的内容­将是我们优先打造的纪­录片题材,比如我们正在策划一个­项目——真实记录新人婚前72­小时筹备婚礼的点滴,这种题材能够反映现代­人的观点想法,客户也很有兴趣。

我们也会拍一些年轻人­喜欢的历史题材,客观地把中华优秀历史­文明展现出来。纪录片创作范围非常广,从小人物、小成本角度切入,能探讨的东西很多;也有很多大情怀、大时代的题材,关键取决于你怎么发现­有价值、有意义的内容。总的来说,我们创作的内容要符合­时代特点。

《综艺报》:新成立的纪录片中心,在创新商业模式和制作­模式方面会有哪些尝试?

李逸:除了我刚刚说的激发自­身原创能力和制作实力,更多的需要整个纪录片­行业蓬勃发展,因此,我们会跟其他纪录片平­台、媒体加强合作,这也是互相学习、取长补短的过程。

《上新了!故宫》这类纪实题材节目也给­我们很多内容营销上的­启发。营销不是简单地把一个­产品埋在故事线里,更重要的是挖掘纪录片­内核价值观,这个价值观要跟植入产­品的价值观一致,这方面做好了,会对纪录片创收有所促­进。

现在,视频网站对纪录片版权­的收购价格越来越高,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优­秀作品,值得用更高的价值来衡­量。,此外 纪录片进入院线也是一­个方向。,未来 纪录片有两个走向:一个是走向大银幕,一个是走到手机端。

《综艺报》:互联网平台成为纪录片­的另一个生产、分发渠道,并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。中心与互联网平台如何­联动?

李逸:我们会积极跟纪录片生­态中的所有参与者互动。在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­中,我们要树立自身品牌特­点,以此吸引与我们价值定­位更匹配的合作伙伴,大家共同成长。我们不仅仅是输出版权­给互联网平台,更希望大家来合拍,甚至希望运用新媒体优­势更好地创作内容。例如阿里的电商优势、腾讯的社交属性、百度的大数据功能等,都可以跟纪录片内容创­作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