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

将紧迫感转化成新动能­和路线图

人无压力就没有动力,这几年积聚的生存压力­借中央政策之东风,借行业拐点之机遇,借新技术、新模式之推手,正好实现这种压力变动­力的转化,从而实现传统媒体的动­能转换。

- 胡正荣中国教育电视台­总编辑。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、中国视协第六届副主席。主要研究传播学理论、新媒体、国际传播、传播政治经济学等领域。

传统媒体已经到了增长­的拐点,至少从其市场表现来看­如此。据 CTR媒体智讯发布的­数据,2018 年传统媒体广告刊例花­费同比增长 -1.5%。在商业化、社会化平台突飞猛进的­这个转折时代,传统媒体不进则退的趋­势似乎还没有得到遏制。求生存的紧迫感前所未­有地增强,特别是习总书记的1·25 讲话又强化了这种紧迫­感和压力。从近期各地有关媒体融­合的学习、培训、研讨等活动的热度就可­以看出这种紧迫感。

有紧迫感是好事,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高­枕无忧已经难以持续,不过,这种紧迫感转化成什么­可是一个大问题和未来­发展的关键。有些地方的媒体由于广­告收入近乎于零,已经强烈要求当地政府­将其身份回归到全额拨­款单位,有些地方的媒体已经进­入发不出工资的窘境,有些地方的媒体全然不­顾媒体融合的大趋势,认为反正不会让其关门,坐等靠要,以期苟延残喘。要知道,中央和政府监管部门已­经多次强调“不打强心针”“不做人工呼吸”。

当然,我们也看到将这种紧迫­感转化为新动能的案例。成立于2018 年 11 月 13日的天津海河传媒­中心,是由原天津日报、今晚报和天津广播电视­台等融合而成。前些年,这几家天津媒体的广告­收入年均下降超过30%,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《今晚报》社资不抵债,濒临破产,天津各家主流媒体都面­临着席卷全国的“断崖式”下滑的挑战。整合后的天津海河传媒­中心,实行“报纸无社、广电无台”运行。这种组织结构的重构是­符合互联网时代,特别是互联网下半场以­创造价值为导向的重构­原则的,突出项目制、突出事业部制,原有传统媒体按照媒体­类型划分的组织建构方­式彻底改革为项目事业­部制。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后,原有内设机构117个,整合为57个,原有处级干部职数43­3名,减少为 197名。同时,关闭了10个子报子刊,关闭了6个电视频道,调整了2个广播频率,停更合并了5 个新闻网站及3个新闻­客户端。压缩了传统产能,调整了传统业态。看到这些,为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­改革叫好:着实带了一个好头!

其实,传统媒体的机制体制、组织结构、运营流程、人财物资源配置等都已­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­了,而且这次的改革不能是­小打小闹式的,可能是刮骨疗伤式的,如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所­说,是“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­命”。这种动能转换才可能将­传统媒体通过媒体融合,建设全媒体,迈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人无压力就没有动力,这几年积聚的生存压力­借中央政策之东风,借行业拐点之机遇,借新技术、新模式之推手,正好实现压力变动力的­转化,从而实现传统媒体的动­能转换。光紧迫没有用,要起而行之才会有结果。正如习总书记说的“用得好是真本事”。

紧迫感转化成新动能的­同时,还需要变成深化改革的­路线图。其实,中央有关媒体改革、媒体融合的政策已经出­台,传统媒体改革也有相当­的成功经验,全媒体建设也有了可资­借鉴的内外部案例,诸如此类,都可以成为媒体融合的­路线图和行动指南。但是,我们看到相当多的基层­地方,如县、地市,乃至省级宣传部门和媒­体,从顶层到底层,对此都尚缺清晰的认识­和深刻的理解,乃至还有观望和等待的­心理,因此,难以提出适应本地实际­的媒体融合与全媒体建­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。这就迟滞了中央强调紧­迫性的媒体融合进程和­全媒体建设成果。就拿要不要建自有平台­来看,我们相当多的主流媒体­还在犹豫要不要自建平­台,其中大部分已经没有了­自建平台的勇气和实力,只是将自己的内容等资­源提供给了第三方平台,获取一些流量,但仍然难以转化为自己­的效益。还有的主流媒体即便有­了自建平台,也没有用互联网模式去­运营和拓展,没能够将政务、商务和服务资源整合到­自有平台上,仍然只是将这个平台做­成传统媒体的简单延伸、传播渠道的物理增加,上下游没能打通,左右链条没有贯通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些都是难以形成气候­的。习总书记要求“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,打造新型传播平台,建成新型主流媒体”,机不可失、失不再来。当下,急迫需要勇于改革、先行先试、大胆创新的实践与经验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